《湘行散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经典的散文集之一,是沈从文于1934年回湘西探望母亲时,对沿路遇到的风景和人物,以及怀着新婚妻子张兆和的思念而写成的12篇散文合集,为读者描画了一副湘西风土人情的美好画卷。

开篇《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就是一篇经典的人物散文,描写了一位既懂人情又有趣味的朋友,他爱字画也爱说野话,忽而绅士又忽而粗犷,在他身上糅合了雅兴与俗趣,被沈从文称作是一位“妙人”。

沈从文湘行散记每篇概括(沈从文湘行散记)(1)

沈从文说:时间使一些英雄美人成尘土,把一些傻瓜坏蛋变得又富又阔。

而他这位那位带着水獭皮帽子的朋友,却被一些人当作英雄,又被另一些人看作是坏蛋,就像是一个另类的存在。二十多岁浪荡洒脱,不放过一个撒野的机会,却能够在三十岁之后规规矩矩地经营起一家旅店,且不论他的生财之道是什么,经济能力不仅在当地令人敬服,还因追求大雅,收买古玩字画吸引一众风雅之人前来投宿。

按常规套路,大多数的浪荡子到头来几乎都是把家底败光,生活穷困潦倒没出息。比如历史上的柳永,出身官宦,才气逼人,却 不爱功名爱青楼,最终混的死后连棺材都买不起。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出现这类人物,比如《活着》中的福贵,生于地主之家,日子富足,却流连于青楼和赌场,败家气死老爹,剩下一家子始终处于潦倒的状态。

可这位朋友却刷新了大众的认知,他在浪荡之后不仅幡然醒,还在生意上风生水起,成了当地的名人。这种另类的“成功”,足以让那些从来都安守本分的人瞪大了眼睛埋怨世道命运的不公。

沈从文湘行散记每篇概括(沈从文湘行散记)(2)

但仔细探究这位戴着水獭皮帽子的朋友,他其实并非一无是处,反而有不少可贵的品质促成了他的中年时取得的成绩:

1、能在生活经历中丰富自己的经验

25岁的时候,他和40多个女人亲密暧昧,可他并非只是享受当下,而是从中了解了不少行市,比如女人用的桐油胭脂等,甚至还和一些妓女成了朋友。10年后,甚至还有曾经的老友乐意给他面子帮他的忙。

从25岁到35岁,他熟知了当地的税收、妓女、烟价、以及各类生活物质的行市,熟悉沿水路百里以内那些标致的娘儿们,甚至连各个码头头目的脾性都一清二楚。

如果只是一个宅在家中的普通人,他何以收获如此丰富的经验?抑或者他只是四处浪荡,却什么都不关心,也未必能够知晓这么多。

沈从文湘行散记每篇概括(沈从文湘行散记)(3)

2、悟性极高,善于实践运用知识

历史上出现过的神童,早已证明在读书这件事上真的有悟性这一说的,虽说悟性并不能决定最终的结果,但只要愿意在先天的悟性之上不放弃主动努力,结果便不会差。

这位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他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却有着极好的悟性,更可贵的是他还经常结合实践运用。写信办公的时候笔下有料;日常处理人际关系上,出口虽常有诨话,却是常有出处可寻。

获取经验的渠道有很多种,书本上可以,实践中也可以。可很多人在书本上学了知识之后不懂在实践中运用,空有了一肚子学问日子也过得普普通通;反而那些没有在书本上学到多少知识,却在社会实践中摸爬滚打中总结出了生活经验的人,更容易在生活上活得自在。

沈从文湘行散记每篇概括(沈从文湘行散记)(4)

3、重情义做事周全,值得信任

沈从文回家路过武陵,这位朋友特地花时间精力陪他一起过桃源,为他雇小船,照料他的一切。沈从文说,这位朋友只要认定了谁是朋友,便掏心掏肺对待。这样的人到现代都不多见了。

开船前夜,沈从文邀朋友同住,朋友虽有事离开,却在次日一大早就来送行,还大方讨论自己新的男女情事,周全又坦然。

在男女之事上,这位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虽易冲动,但对待朋友却是重情义不虚伪,这类人在社会上的人缘和人脉往往也不会差。

沈从文湘行散记每篇概括(沈从文湘行散记)(5)

对于很多人而言,若有这样一位行事作风粗犷的朋友,是一件比较有伤大雅的事情,可沈从文却摒弃世俗眼光,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这样的朋友,他看得见他身上原始自然的野性,更能看到他身上鲜活的生命力和真实感。

在他的眼中,这个戴着树獭皮帽子的男人并非什么另类的存在,反而他要比很多人要真实可爱得多,所以才称他为“妙人”。

这个戴着水獭皮帽子的朋友,只是沈从文《湘行散记》众多人物之一,却是沈从文笔下湘西风土人情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份自然素朴野性的美,那种真实不做作的舒适感,以及那种热情与周全,无不充满着浓浓的湘西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