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历史茶馆儿

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我们都会看到古代官员的衣服前面,有一块方方正正的布,上面绣着飞禽走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补子”。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等级十分森严的国度,所以人们穿的衣服,也要遵循这种等级制度。

在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什么身份有什么着装,这是中国古代的穿衣基础。战国时代的荀子就曾经提出过“衣服有制,宫室有度”的这种观点。西汉时期的政治家贾谊,在他的文章《服疑》中,更是十分确定的提出了衣服是有等级贵贱之分的。贾谊说:“奇服文章以等上下而差贵贱”。

明代补服的特点有哪些(衣服有制宫室有度)(1)

图 | 西汉

随着中华民族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文明程度也与日俱增。这时候,等级观念就更加明显了,人们对于服饰的要求也变得十分严格。服装的等级,样式,颜色,装饰,花纹,配饰这些都是人们身份地位的重要体现,都有严格的规定。那时候的人们绝对不可以乱穿衣服,否则会受到很严格的惩罚。同理,官服上的这些“补子”既然可以作为官服上最重要的装饰物出现,自然有其独特的意义。

官服上“补子”的起源、发展及设计寓意

官员衣服上的那些补子,最早出现是在唐朝的武则天执政时期。武则天是一个十分果决且赏罚分明的皇帝,她在执政的时候,对于有功者,必定重赏;有过者,必定重罚。

因此建立了很多特殊的奖惩机制,这些奖惩办法形式多样,一般是根据这些人的功绩大小去奖励一定的金银财宝。渐渐的,金银财宝其实过于片面,于是武则天就更注重荣誉的奖励,比如赐予有功之人姓氏,或者给他们封地,加官进爵。

除此以外,武则天还十分有创意的发明了一种特有的奖励物品,那就是“袄子锦”。这是一种十分珍贵的丝织布锦缎,上面还配有刺绣功力十分精良的绣娘的刺绣,做成的一种很有装饰性的绣片。

明代补服的特点有哪些(衣服有制宫室有度)(2)

图 | 唐朝服饰花纹

“袄子锦”的上面的刺绣,多是一些自然的花草或者动物,取材自然,与中国传统的纹饰结合在一起,看起来十分的美丽吉祥,这种绣片就“袄子锦”。这种“袄子锦”,被武则天当成给有功官员的奖励,体现了一种荣誉和嘉许。

所以当时的官员都以得到袄子锦作为光荣的事情,他们有事没事就会拿出来炫耀,甚至将袄子锦缝在自己的官袍前胸或者后背处,用以彰显皇帝的隆恩浩荡,也可以向同僚炫耀自己的资历和荣誉。这种袄子锦就是官服上补子的前身。

这种袄子锦,其实体现的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和人文的发展,由于袄子锦的出现,人们可以明确地看到上层统治阶级用一种十分公开,公正,透明的奖励方式去奖赏给有功之人,这是一种十分积极的政治态度。这种制度还可以激励官员们努力进取,又能督促官员亲政爱民。所以这种褒奖形式就一直延续了下去,一直到晚唐时期。

真正将补子定位官员官服形制,是从明代开始的。明代建立以后,朱元璋参考了很多以前服装的精髓,下令禁止穿胡服。

明代补服的特点有哪些(衣服有制宫室有度)(3)

图 | 朱元璋

他重新定义了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汉服的形制和含义,让其成为大明朝唯一的服饰体系。这种服饰融合了周、汉、唐、宋等历代服饰的特征,又体现了明代独特的服装风格。而明代官员的服饰,也是在这种大明朝服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在影视剧中,我们能看到明代的官员都是带着乌纱做的大帽子,穿着圆领的袍子,这种服饰,在大明朝叫做袍服。

这种袍服是明代官吏的独特服装。袍服有严格的颜色规定,同时在衣服的前胸后背的地方还都有补子。在补子上,绣有各种精美的纹饰,多半与唐朝类似,以自然界的花草动物为主,这种补子就是用来表示官员品阶高低的证明。

在明朝,人们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着装也是不尽相同,经历了朱元璋的改革之后,已经对人们的服饰有了十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比如书生,就穿直裰或者曳撒,头戴巾;普通百姓,就穿短打,带着小帽或者网巾。

明代补服的特点有哪些(衣服有制宫室有度)(4)

图 | 明代书生

这些衣服,每个部位都有自己的象征意义。甚至人们的各种帽子,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平民百姓的衣服尚且如此讲究,就更别说作为国家门面代表的官员服饰了。这些上层社会的人,他们的衣服也有着更加细致的规定。《明会典》中就有记载,说明朝官服上的补子,有明确规定:

“公、侯、驸马、伯,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二品仙鹤锦鸡,武官一品二品狮子。”

在明朝,资本主义刚好处于萌芽时期,很多手工作坊开始有了资本主义的色彩。在田培栋撰写的《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一书中,曾经提到过“其中中央所属丝造机构有四个:设在南京的脚内织染局,男性还没有神帛堂以及留京供应机房两个单位,设在北京的有外织染局”

这时候的明代纺织业十分的发达,出现了很多精美的锦缎、绢类、罗类、纱类等各种织法。不仅仅有十分先进的布匹纺织方法,明代的绣工也十分精妙,这些纺织技巧和刺绣方法,都被运用在了明代的官服补子上。

明代官员的补子,意味着官员的等级和身份,是官场中重要的等级标志,所以上面无论是材质还是绣工都极为重要。明代官服上的补子都是对称的,前胸一片后背一片,一般是40到50厘米的方形布片。这种补子上面的团,也是有严格等级区分的,也具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

明代补服的特点有哪些(衣服有制宫室有度)(5)

图 | 明朝官员

在明代,官员平时穿的常服都是圆领袍。补子按照文官和武将的不同身份区分,一般文官是比较文雅端正的儒生形象,所以用飞禽作为文官补子的主体形象。而武将气势雄浑,果敢勇猛,就用走兽作为武将补子的主题形象。不同的动物也代表着不同的官品。

文官一品:仙鹤,文官二品:锦鸡,文官三品:孔雀,文官四品:云燕,文官五品:白鹭,文官六品:鹭鸶,文官七品:鸳鸯,文官八品:鹌鹑,文官九品:练雀

武将一品:麒麟,武将二品:狻猊,武将三品:豹子,武将四品:老虎,武将五品:熊,武将六品:彪,武将七品:犀牛,武将八品:犀牛,武将九品:海马(不是海洋生物)

不同的动物,具有的象征意义也是不同的。比如文官的仙鹤,就是一种十分高贵的鸟类。唐代诗人杜牧曾经写诗赞美仙鹤:“清音迎晓月,愁思立寒蒲,丹顶西施颊,霜毛四皓须。”仙鹤可以作为一品官员的补子图案,自然就说明它的象征意义在古代人的心中十分的高贵。

明代补服的特点有哪些(衣服有制宫室有度)(6)

图 | 仙鹤官服

而武将的话,一品的麒麟是一种传说中的圣兽,象征的是皇帝的品德仁厚祥瑞,神圣威严。而七八品武将的犀牛,是因为犀牛皮十分的厚实,可以用来作为武将的铠甲,也可以做成武将兵器的一部分,象征武将杀敌勇猛,也要注意自保安全。

明代官服上的补子,具体功用是什么?

补子作为官服上必备的一种装饰,其有着自己独特的功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服装装饰,而具辨别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

辨别功能:首先这些补子,象征着各种不同官员的身份。人们不用认识人,单看官员的官服,就能很快知道他的官级大小,身份如何,地位如何。这种以服装区分上下级,区分身份地位的方式,在古代官场上尤为重要,更加清晰的显示出官场等级严格的规则。

政治功能: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很喜欢一些象征吉祥如意的纹样和符号。而将鸟兽当成象征吉祥祥瑞的纹样这种做法也有很多年的历史了。这种文化传承,在中国的政治领域被广泛的使用,这些吉祥图腾,被赋予了很多的政治情怀,代表了官场的权威和贵族的身份。

明代补服的特点有哪些(衣服有制宫室有度)(7)

图 | 官服等级图解

文化传承功能:明朝是汉家天下,文化都是一脉相承的,没有任何断层。而到了满清入关以后,清朝政府剃发易服,汉服已经被完全废除了,满清的服饰成为全国唯一的官方服饰。这种精神统治,给普通的百姓心中带上了一道沉重的精神枷锁。

但是在满清的时候,依然保留了明代的补服体系。这种补服的等级制度,被清代沿用作为官员等级制度的表示。就证明了这种图案背后的含义被其他民族所接受,将中华民族的图腾精神传递了下来,所以小小的补子,也承载了巨大文化传承的内涵。

结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文化兴起,发扬光大,又很快转向没落。而这种官服上的补子,初见与唐朝,起源是“袄子锦”,最初只是表达一种皇恩浩荡,也是对自己能力和水平的一种肯定,一种皇帝恩宠的炫耀功能。

明代补服的特点有哪些(衣服有制宫室有度)(8)

图 | 明朝官员

随着不断发展,被朱元璋认可,成为了明代官员的身份象征,通过补子可以一眼看出官员的登记身份,十分方便,也彰显了官场的威严。到了清代,当绝大部分汉人文化被满族人取缔的时候,这种补子文化受到了清朝统治者的认同,被完好的保留了下来,使其文化内涵得到了传承。

这就说明了补服的补子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得到了力道统治者们的认可和推崇。不但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同时也是体现了统治阶级对于等级的需要和重视。

参考文献:

《明史》

《中国服饰史》

《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