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这是北宋初期诗文大家王禹偁,为自己确立的处世座右铭意思是,在官场上,要主持正义,向所有奸佞宵小之徒宣战为了国家民众的利益,不计个人得失,敢于坚持原则、直陈己见,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王禹偁最著名的诗词 6:大美宋词的开路先锋?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王禹偁最著名的诗词 6:大美宋词的开路先锋

王禹偁最著名的诗词 6:大美宋词的开路先锋

“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这是北宋初期诗文大家王禹偁,为自己确立的处世座右铭。意思是,在官场上,要主持正义,向所有奸佞宵小之徒宣战。为了国家民众的利益,不计个人得失,敢于坚持原则、直陈己见。

王禹偁,乃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县)人氏。巨野县,现归菏泽市管辖。菏泽这个地方,地接中原,民风淳朴,民众崇武尚义。义气这个东西,放在民间,就是勇于为哥们朋友仗义出头、济困解难,甚至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在水浒好汉中,便有不少菏泽豪杰。如果放在国家层面,义气则能升华为忠诚、勇敢、正直、无私,当国家有事时,敢于挺身而出、舍生忘死。

王禹偁出身农家,典型的草根一个。史称他家“以磨面为生”,可见社会地位之低微。出身低贱的王禹偁,自幼胸有大志、勤奋好学。九岁时,王禹偁就能写出一些不错的文章了。有个姓毕的政府官员,曾在王禹偁家乡任职。他听说少年王禹偁虽然家境贫寒,但聪颖好学、天资过人,便专门以作诗的方式对其进行测试。作诗的题目,是王禹偁家赖以吃饭的营生——磨面。王禹偁不假思索,张口就来:“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若人轻著力,便是转身时。”这首小诗,不仅十分切题,而且颇具生活哲理。毕姓官员不由大为称奇,便将王禹偁收为门生,悉心加以指点。王禹偁的才思敏捷值得称道,毕姓官员的爱才不嫌贫,也值得敬佩。

“吾生非不辰,吾志复不卑”,王禹偁在自己的一首诗中,这样表达自己的心志。这便是身在草野、心系朝堂,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境界了。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青年时期的王禹偁,读书更加刻苦,潜心准备科举考试。经过多年打拼,二十九岁那年,王禹偁终于金榜题名、进士及第。这一年,是为太平兴国八年(983年)。顺便说明一下,本书所涉及人物年龄,均采用今人习惯的周岁说,而非古人常用的虚岁说。

与唐代进士获得资格后,还要等待吏部铨选不同,宋代进士被录取后,可以直接被朝廷任命官职。从官职任命程序上,也可以看出宋代比唐代更加重视科举考试。当然,宋代多数进士被任命的官职,品级也比较低微。比如王禹偁,进士及第后被任命的官职,只是相当于一个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的角色(成武县主簿)。成武县,即今山东成武县,也归菏泽市管辖,距离巨野县不远。

在基层历练了几年之后,王禹偁被选调进京,做了右拾遗。所谓拾遗,是宋代带有监察性质的机构谏院的低级谏官。顾名思义,谏官就是掌管“谏诤”之责,负责向朝廷提出意见建议的官员。至于王禹偁被提拔重用的原因,史籍语焉不详。根据相关情况分析,应该是王禹偁的才学名声在其中发挥了作用。因为此时的王禹偁,已经是名扬四方的文坛领袖式人物了。

“拟树直言旗”,王禹偁不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进京任职不久,忠于职守的王禹偁,就上交了规谏皇帝约束皇室奢华生活的文稿。给皇家的私生活提意见,这是需要具有相当胆气的。好在这次犯颜上谏,没有让皇帝生气,因而也没有影响王禹偁的晋升。不久,王禹偁被提拔重用为知制诰。在宋代,知制诰是翰林院的官职,相当于皇帝秘书班子成员。

在为宋太宗赵光义服务期间,因为直言犯上,王禹偁曾两次被贬官外放。志大才疏、好大喜功的赵光义,头脑眼光、能力水平诸方面,比他的哥哥赵匡胤,差了真是不止一条街的距离。宋真宗赵恒接班后,王禹偁被重召入京,再任知制诰。但是不长时间,就因为秉笔直书,惹得皇帝和权贵不高兴,又一次被贬官外放。两年后病逝于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任所,时年四十七岁。

在有些人看来,王禹偁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给皇帝高官提些不入耳的意见,有点一根筋。殊不知,这正是王禹偁性格中的可贵之处。为了真理和正义,为了国计和民生,理当一往无前。个人的荣辱得失、进退去留,统统可以弃之如敝履。事事爱较真、处处不让人固然不好,但是像王禹偁这样,在大的原则问题上认真执着,则值得人们敬佩赞美。对于王禹偁的人格操行,苏轼、欧阳修等大文豪十分仰慕。“以雄风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苏轼曾如此评价王禹偁。

业界评价,王禹偁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所谓诗文革新,是指他主张革除晚唐以来香词艳调、靡靡之音盛行的积弊,倡导贴近现实、言之有物的文风,以弘扬报效国家、关注民生的主流价值观。在中国历史上,每当奢靡文风弥漫之时,总会有王禹偁这样的人物站出来大声疾呼,引领风气。中华优秀文人之傲然风骨,真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使人振奋、令人敬仰。

王禹偁是北宋初期名重一时的大家,诗文俱佳。就创作成就和艺术水准而言,王禹偁的诗作高于散文。宋初诗坛,派系林立,其中“西昆体”、“晚唐体”影响最大。与这些形式主义的门派不同,王禹偁属于“白体”诗派。但是王禹偁的“白体”,又与当时人们眼中的“白体”有所不同。大约在王禹偁看来,自己的“白体”,就是用平实直白、通俗易懂的语言直抒胸臆,抨击时弊,传播正义。在写诗问题上,语言平直通俗不是错,关键看作品有没有诗味意蕴。而王禹偁的诗作,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从这两首分别题为《清明》《村行》的诗作中,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王禹偁的诗风,那就是语言平易流畅,含义深沉,具有一种古朴简雅的风骨。

王禹偁还是位词人,但是只有一首词传世,那便是《点绛唇·感兴》:“云恨雨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王禹偁的这首词,清丽悠远,格调高雅,在宋初小令中独树一帜,给人以别开生面之感。

王禹偁的《点绛唇·感兴》,在宋代词坛影响很大。从著名词人柳永、辛弃疾、姜夔等人的词作中,都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出王禹偁这首词的影响。有人认为,王禹偁的这首词,是掀开两宋词坛大幕的开篇之作。因而,王禹偁也算是两宋词坛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中华文化史上一幅叫做“宋词”的精美画卷,已经渐次展开。

王禹偁这一榜的状元得主,名叫王世则。值得一提的是,这位王状元是拐了一条腿的残疾人。宋代科举不歧视残疾人,这一点很值得称道。跟王禹偁一样,王世则学识过人,铁面无私,一身正气。对于本科殿试,宋太宗赵光义十分满意,认为是得到了一些可遇不可求的人才。为此,他下令在琼林苑摆下酒宴,款待全体新科进士。同时,赏赐每位进士白银三十两,让他们回家建造牌坊,以资庆贺纪念。

以皇帝名义招待新科进士的酒宴,称之为“琼林宴”。从此之后,这一做法成为科举之中的规定动作,一直延续到清末。唐代也有招待新科进士的“曲江宴”,但那毕竟没有形成规制,也不一定是以皇帝的名义举办。

壹点号谷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