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句话本出自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二折:“你每做的来不周,结下了父兄仇,抵多少不是冤家不聚头,今日在杀场上面争驰骤。

”冤家:仇人;聚头:聚会。指不愿意相见的人偏偏相逢,且常相遇到窄路上,无可回避。不是前世结下的冤孽,今世就不会聚在一起。

这里的不是冤家不聚头,讲的是如果上辈子没有仇恨的,那么这辈子也不是相见,这辈子相见也是为了和上辈子来做个了断!后来的《红楼梦》也是出现了这么一句话,指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个人的缘分了。

很多人都只知道这上半句,可是却不知道它的下半句,那么它的下半句是什么呢?

”不是冤家不聚头“的下半句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冤家相聚几时休“罢了。大概意思就是说,如果两个人是冤家的话,那么避免不了的就是两个人还会见面,冤家见面就开始互相残杀,这种状况要什么时候才能停歇呢?

在民间对岳飞与秦桧的关系,有这样的说法。岳飞的前世是西天如来佛祖头顶上的一位护法神鸟,名为大鹏金翅明王。 而秦桧的老婆王氏,则是一只女土蝙蝠精,时任西天星官。一日佛祖如来在大雷 音寺讲解妙法真经,正讲得天花乱坠,宝雨缤纷之际,偶在莲台之下听经的女土 蝙蛹,一时忍不住撒出一个臭屁,惹恼了大鹏金翅鸟,展开双翅飞下来,一嘴就啄 死了这只女土蝙蛹,女土蝙蛹一点灵光射出雷音寺,径往东土认母投胎,在下界 王门为女,后嫁与秦桧为妻,残害忠良,以报今日之仇。

而在爱情和婚姻中应该如何理解呢?

一般在电视剧里如果有一男一女从第一次见面就看不顺眼,以后每次见面都像见了仇家似的,可能大部分观众都能预测到他们的感情路线了。为何原本的“冤家”却成了彼此眼中的意中人呢?或许有人说是编剧为了增加剧情的波折性而增添了夸张部分,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生活也有这样的“冤家”。难道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还是另有原因呢?

一、批评也是一种关注

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试分成四个组,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它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任何评价。结果工作成绩是前三组均优于控制组,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明显优于忽视组,而受表扬组的成绩不断上升。

虽然这个实验研究的是对工作结果的及时反馈对工作的起到促进作用,但从这个实验中也可以看出人们对关注的需要,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一些父母不能积极主动关注孩子的家庭中,有些孩子捣蛋调皮的让父母头疼,不管如何打骂都不起作用,其实孩子延续这样的行为有时是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在“冤家”的互动模式里,虽然大部分都是批评或针锋相对,但也相当于给予更多的关注。

关注是一种能量上的投入,不管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投入能量的越多,这个人或者这件事在你心里的位置就越牢靠。

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为什么说不是冤家不聚头)(1)

二、反差:原来在我心中你最美

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曾做过一个实验:实验分4组,每组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被评价者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对数十人进行实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这一现象被称为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冤家”之间的砰然心动往往在于突然发现原来对方也有优点,不似之前你对他/她的印象,或者是对方突然有一天也对你送上关心的话语,不似之前的冷言讥讽,这会让你在心理上产生很大的反差,这种先贬后褒的反差更容易让你对对方产生好感,而当你撇开成见带有好感去重新认识一个人时,会更多的发现他/她的好。

三、争吵是彼此了解与适应的磨合

在情侣或夫妻之间,争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各不相同,每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对事物的看法也有所不同,争吵是伴侣之间相互了解,彼此适应的磨合方式。美国婚姻专家约翰·戈特曼曾做过一项调查,旨在研究那些能够在结婚三十年之后还对配偶抱有热情的夫妻,到底有什么共同的特质。结果发现,他们的最明显的共同点居然是:敢于吵架(所谓的敢于吵架,是指愿意表达自己出的意见、不满,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对于情侣来说,“冤家”们似乎提前进入了这种磨合期。一般作为普通朋友,大家聊天的内容无外乎兴趣爱好、每日趣闻等,而“冤家”们则已经开始了对对方的人品、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方式的挑剔与批评,而随着这种争吵,彼此双方了解的越深入,越有可能磨合出一种相对和谐的相处方式,并擦出爱的火花。

有句话叫“不是冤家不聚头”,越是不喜欢对方,越是偏偏能遇到。也是让人很无奈了。其实这些也是可以说得通的,冤家之间互相看对方不顺眼,越是有摩擦,就越容易擦出火花,至少比连话都不愿意说的冷漠情侣要强多了。性格相反的两个人在一起,要么整天吵架,摩擦不断;要么性格互补,彼此迁就。这样性格互补的两个人在一起应该很有趣。

古人对男女之间的情感体验和解读,令我们为之惊叹折服,“冤家”之“冤”确实丰富细腻,囊括了人世间所有的恩爱情怨,爱也罢,恨也罢,疼也罢,怨也罢,这种道不清说不明的复杂悱恻感情,却体现了恋爱男女之间的情意绵绵,让人回味无穷。

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为什么说不是冤家不聚头)(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