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作多情的另外一个词语(名词解释自作多情)(1)

    几乎每一条成语的背后都存在一个句子、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典故,它一般来自书面,也有些出自口头,但最终都以文字形式记载,并非独立存在;从成语的最早出处我们不难发现并理解它的本义,经长期习用,成语又将产生引申义,词义则因此变得更加丰富。  作者的伟大之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创造了词汇,并且人们乐意接受并使用这样的词汇,在对事物的表达与描述的过程中,人们体会并习惯了词汇的功能及涵义,因此这些词汇的结构、语序就被永久固化。  成语是汉语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其结构严谨、含义精辟而隐晦,并非单一字、词表面含义的简单相加,我们不可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得到它的整体涵义。因此,大部分成语无法实现国际通用,不了解中国文化就不会深刻领悟成语的丰富内涵,这给成语的多语种翻译带来了很大难度。这也是汉语言文学作品无法走向诺贝尔的一个重要的非政治因素。换句话说,过多使用成语、谚语、俗语的汉文学作品将成为它们进军诺贝尔文学奖的不利因素。  中国作家在使用中文写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旧成语并不停地创造着新成语,否则他们就无法正常写作。语言大师王朔就是这样,他创造了“自作多情”一词,笔者暂且不认为这是个成语,——虽然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极高,词义浅显易懂,但它不够分量。我说的“不够分量”非指王朔的《浮出海面》,而是指词汇本身的结构及语义不甚严谨、缺乏厚度,体现不出汉字成语所具有的诸多特点。严格来说,“自作多情”只是一条被固化了的口语,比顺口溜更书面,比“京骂”更文明,比俗语更学术——因为它出自一书籍,别无其他。  “自作多情”的背后没有一个最初的、最原始的故事,因此我们无从发现它的本义;相反,我们谁都可以编出一个“自作多情”的故事来——版本各异,因此说,它是作家信手拈来的现代词。也许有人要问,难道现代作家提出的现代词就没有资格成为一个成语吗?我说,有资格,但要够分量。  笔者翻遍了国家图书馆,到目前为止,尚无现成的文献对“自作多情”一词的涵义作出明确的解释,我们只能通过网络“百科”找出《浮出海面》被作为这一词汇的唯一注解,并且只注解了出处,关于它的涵义只作一笔带过,好像没什么好说的。我们又不能为了挖掘一个简单词汇本就不存在的深刻涵义而去翻阅一本并不经典的著作,没有必要。因此我说,不够分量。    既然谁都可以添上几笔插上几句的大众平台网络“百科”认为“自作多情”是个成语,那么笔者不妨也来“自作多情”甚至“狗尾续貂”“故弄玄虚”地说几句。  自作多情:主谓式短语,中性词,偏贬义,指在情感上单方面主观认为自己有能力、有条件、有可能已经或即将成为对方的某种需要及所指,并随之产生一系列的行为及情绪,如:迎合、抵触、欣慰、厌恶、微笑、流泪甚至惧怕、否认、撒谎、示爱、奉承等,而对方对此却表现得不在乎、不关心、不接受甚至莫名其妙。  “自作多情”是大多数人都曾经历的一种并不复杂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情感偏差与思维错位,不涉及对人格与自尊的评判与审视,这是由各人的立场、视角、价值观及人际与事件的相互、因果关系不同所造成的误会。  举例说明:某知名娱乐节目的拉票会现场,刘烨为女友谢娜空运的九千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从天而降,谢娜顿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如果谢娜就此认为刘烨非她不娶或者刘烨就此认为谢娜非他不嫁,那么他俩就全都“自作多情”了。  造句:你别老那么自作多情,以为我对你多恋恋不舍似的。(王朔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