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小说《林海雪原》、一出京剧《智取威虎山》、一位英雄杨子荣,以及巍巍群山与莽莽林海,曾让一代人在脑海中勾画出对黑龙江这片土地的大略印象。
如今,从“伐林”“猫冬”,到构筑生态屏障、发展冰雪产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黑土地上的人们用勤劳和汗水唤醒冰封的林海雪原,接续书写新时代的“生态答卷”。
这是黑龙江省海林市林海雪原风景区(2021年8月30日摄)。新华社发(高连水 摄)
从“冷山”变“热土”
林海雪原风景区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境内,这里曾是小说《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的故事发生地。如今,经过升级改造的景区已成为当地“新地标”。在景区内的大剧院,还可观赏《林海雪原》半实景演出。历史与现实仿佛在这里交织重叠,让林海雪原的故事唤起千万人的红色记忆。
这是黑龙江省海林市林海雪原风景区(2021年8月30日摄)。新华社发(高连水 摄)
距离林海雪原风景区160多公里,也有一处以雪闻名的地方——雪乡。
“我的家乡就在黑龙江省大海林林业局双峰林场,这里降雪随物具形,千姿百态,很好看。”从第一批林业工人逐渐转型为如今的民宿老板,樊兆义对于家乡变化的感受同样深刻。
双峰林场坐落于长白山脉张广才岭与老爷岭交汇处。在这里,冬季雪期长达约7个月。一到冬天,与世隔绝的双峰林场,宛如严冬中的一座“冷山”。
“冷山”中的人们最怕大雪封山。道路一封、木材停产,只能在家“猫冬”,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发现冬天总有外地人来“雪地探险”,林场人抓住契机、转变观念、学习新技能,转变身份当上了家庭客栈经营者、景区保洁员,靠着自己的双手在冰天雪地里挖掘金山银山。在日益发达的互联网、不断便捷的交通助力下,昔日山高路远的林场成为如今的“中国雪乡”。
这是“中国雪乡”景区景观(2021年12月29日摄)。新华社发(王衍龙 摄)
如今,雪乡景区经营主体已超过200家,正在逐步升级旅游基础设施,打造智慧景区。从雪乡放眼黑龙江,一场冰雪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这里不断深化。近年来,黑龙江省逐步做强冰雪旅游业,平均每年接待游客上亿人次。一座座曾经的“冷山”正变成被冰雪经济激活的“热土”。
从“伐林”变“护林”
“那会儿,林子黑森森的,两人合抱的参天大树,随处可见。到后来,一人抱的树都难找了。”今年68岁的刘养顺回忆起曾经做伐木工人的经历,感触颇深。
刘养顺的家,就在位于小兴安岭腹地的黑龙江伊春。
林场退休职工刘养顺在农家乐招待客人(2021年7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孙晓宇 摄
为国家提供木材2.7亿立方米,占全国国有林区五分之一……这是一座与“林”密不可分的城市。曾几何时,伐木工的拉锯声、搬木材的口号声、蒸汽机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响彻林海雪原。
2013年,伊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延续60多年的木材采伐历史在此刻终结。
在守护绿水青山面前,朴实的林区人选择用双肩扛起重托。“兴安愚公”马永顺、被称为“张山疯”的种树英雄张英善……一个个故事背后,是伊春推进重点国有林区改革、加快生态价值转换的步伐。
这是黑龙江省伊春市丰林县红星镇库尔滨雾凇风景区(2013年1月17日摄)。 新华社发(王志富 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冰雪消融后,森林中万木吐翠。正值森林草原高火险期,伊春森工乌伊岭林业局有限责任公司阿廷河林场分公司护林员刘宏伟正在森林中巡护,仔细查看森林中是否存在火点。在人迹罕至的小兴安岭深处,刘宏伟和其他护林员们就是林海的“眼睛”。
从春天的万树新绿到冬天的茫茫雪原,每当这样的场景映入眼帘,刘宏伟就觉得这些年的工作不负青春,“我想一直干到退休,守护好这一片绿水青山”。
从守好“红线”到延长“生命线”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今年4月,黑龙江双鸭山,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正是候鸟迁徙的旺季。大批白枕鹤、白琵鹭等珍稀北归候鸟或惬意漫步,或展翅翱翔,动听的鸣叫声此起彼伏。
近年来,遍布黑龙江的自然保护区坚持湿地“为鸟让路”,实施退耕还湿和生态涵养,在湿地上划出一道道生态红线,护佑着珍稀候鸟,也守护着美丽中国。
生态环境好不好,候鸟有“发言权”。珍稀候鸟的不断回归,正是黑龙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
这是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金林区金山屯的金祖峰主峰。(2018年9月30日摄)新华社发(王志富 摄)
一道国家最北生态安全屏障正在这里构筑。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累计完成营造林38.8万公顷,全省森林面积214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7.3%。
作答绿色发展答卷,黑龙江依然在路上。《黑龙江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出,黑龙江将进一步提升北方生态屏障功能,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安全得到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建成生态强省。
记者:刘伟、陈聪、孙晓宇
编辑:初杭、栾若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