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节气过后,天气愈加寒冷中医专家提醒,此时中医养生当以温润护阳、御寒防病为重点,健康度过冬季,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冬天是滋阴还是养阳?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冬天是滋阴还是养阳(温润护阳健康过冬)

冬天是滋阴还是养阳

大雪节气过后,天气愈加寒冷。中医专家提醒,此时中医养生当以温润护阳、御寒防病为重点,健康度过冬季。

避寒就温防冬病

大雪时节,气温明显下降,尤其以清晨和夜晚较为明显。天气寒冷容易导致血管收缩和支气管痉挛,进一步导致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上升。因此,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婴幼儿等体质偏于虚弱的人群,应该特别注意御寒保暖。尤其是头颈部、肩背部、胸腹部、足部这几个部位,最容易受到寒邪侵袭,应重点防护。

头为“诸阳之会”,靠近心脏,血流量大,向外散发热量也多。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当气温为15℃时,从头部散失的热量占人体散失总热量的30%,气温越低,热量散失的比例就越大。如果头部受寒,阳气受损明显,容易出现头痛、头晕、耳痛、鼻塞、流涕等症状。如果胸背部受寒,容易导致胸阳闭阻、心脉不通,进而诱发心血管疾病。假如腹部受寒,容易引起腹痛、腹泻等胃肠不适症状。如果足部受寒,容易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所谓“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容易诱发潜在的疾病。专家建议,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准备好帽子、围巾、披肩、棉袜、棉衣等御寒衣物,降温时及时添衣保暖。

温润滋养强体质

大雪时节,寒风凛凛,人体阳气也相对偏弱。所谓“冬天进补,开春打虎”,适当进补不仅有助于抵御寒冷,还能增强体质。牛肉、羊肉、鸡肉、虾等食物富含蛋白质、脂肪,热量较高,营养价值也高。中医认为它们性质温热,具有补脾暖肾、益气养血等功效,是冬季备受青睐的食材。

但要提醒大家的是,北方的冬季空气干燥,饮食应尽量避免爆炒或油炸等烹调方法,也不宜使用过多辛燥香料进行调味,以免增加食物的燥热之性,避免出现上火长痘、口舌生疮、咽喉疼痛、便秘出血等燥热阴伤、邪热伤络的症状。

另外,对阴虚血燥的人来说,牛肉、羊肉、狗肉等大热之品不宜多吃,而鸭、龟、鳖等肉类性平或偏凉,可以适当食用。鸭肉性平、微寒,能滋阴降火、生津血、补五脏;乌鸡性平味甘,能滋阴清热、补肾养肝,这些食物都是十分滋养的冬季补品。

烹调时还可以适当加入沙参、玉竹、石斛、黄精等药材,既美味又滋补,有补益虚损、滋养身体的功效,能帮助大家安然过冬。

冬吃萝卜赛人参

冬季适当进补,可以为来年身体健康打好基础。但如果进补不当或过度,再加上冬季人体阳气潜藏、能量消耗减少,容易导致内生积热。这样一来,反倒对健康不益。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这恰好道出了民间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深意。

冬吃萝卜赛人参。生萝卜味辛、甘、性凉,熟萝卜味甘、性平,归脾、胃经。生吃萝卜或榨汁饮用清新爽口,能清热生津防燥,适合肺燥咳嗽、咽干口渴、大便燥结之人;炖熟的萝卜软烂美味,能下气消谷、化痰消导,适合脾胃不和、气胀食滞、痰多不畅之人。

常按足底固阳气

古人认为,鼻根是苗之根,乳根是宗气之根,耳根是神机之根,脚跟是精气之根。鼻子、耳朵、乳房是人体精气的3个凝聚点,而双足是全身阴精阳气的最终汇集点。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对应的十二经脉有一半起止于双足,有60多个穴位。现代足部反射学认为,人体所有器官组织在足底存在立体分布的缩影反射区,对足部进行适当按摩,可以调整内脏功能,促进身体健康。民间更有“人老先老脚,养生先养脚”之说,可见足部养生对人体的重要性。

专家表示,足底的涌泉穴为肾经起始穴位,以一侧大拇指或足跟按揉对侧涌泉穴,每次按摩30下~50下,以足心感到发热为度,能起到固阳气、降虚火、滋肾水、镇静安神的作用。

来源: 汴梁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