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特语属于中期伊朗语的东部语言。粟特人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于中亚以撒马尔罕、布哈拉为中心,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大体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塔吉克斯坦北部和乌兹别克斯坦南部。
但是隶属于波斯帝国,后又归属于亚历山大帝国。
其后粟特人相继被嚈哒人、突厥人统治。
到8世纪上半叶,阿拉伯人控制了粟特,粟特古国逐渐消亡,粟特文也随之湮灭。
粟特古国在汉文史籍中又作粟弋、速利、孙邻、苏哩、修利、粟特等。
在古波斯语和阿维斯陀语中作 Sughda, 在巴列维语中作 sūlik。
此外,还有 Surik,Sogd等不同写法。
窣利地处乌浒水(今阿姆河)与药杀水(今锡尔河)之间。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曾对窣利的地望和文字情况作过简要记述,”地名窣利,人亦谓焉。文字语言,随即称矣。
字源简略,本二十余言,转而相生,其流浸广。粗有书记,竖读其文“,即指出粟特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有20多个字母,文字竖写。
一般认为粟特文字母来源于叙利亚的阿拉米字母,它在阿拉米草书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粟特语的发音特点创制。
这套字母只表示辅音,不表示元音,中国境内发现的粟特文有3种字体,不同字体的字母数目也不相同。
一般来说:①摩尼体,有29个字母,是用来书写摩尼教经文的,字体工整而结构精美,随粟特移民传入许多地区;
②佛经体有17个字母,公元500年前后出现;
③古叙利亚体,有22个字母,是当时景教徒用来书写景教文献和基督教经典的。
行款有从右向左横写和自上而下竖写两种。传世文献有摩尼教、基督教,佛教的经典以及非宗教的文书如商业书信等,写作年代集中在8到11世纪。
粟特语属于中期伊朗语的东部方言。粟特人曾对维吾尔及其后人的文化产生过重要作用。
维吾尔族人曾经使用过的回鹘文就是在粟特文字母的基础上创制的。
粟特文文献大都是基督教、摩尼教和佛教等宗教内容。
粟特文字母由一种地区性的阿拉米字母发展而来。
它和闪米特字母一样,全部都是辅音字母。
一般情况下元音不予表明。在中国境内发现的粟特文文献主要由三种字母书写,即粟特字母、摩尼字母和古叙利亚字母。因字母体系不同 ,其字母数量也各不相同。
又称窣利文。古代窣利人使用的一种拼音文字,用以记录当时流行于中亚及中国西北部的商业语言──窣利语,也有人用这种文字书写宗教文献,其中尤以佛经为多。
这种语言属印欧语系、 伊朗语族东支,同波斯语和古和阗语关系密切。
资料整理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