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51年,有一进乡赶集的老农满头大汗地来到乡公所里,想要讨口水喝。

彼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毛主席的画像被挂到许多地方供人们瞻仰。

老太太赶集(一位老农上街赶集)(1)

网络配图(非彭友胜)

这老农瞅着墙上挂的毛主席画像,突然说道:“他是不是叫毛润之,我认得他,他以前是我带过的兵。”

这一番话可让乡公所里的工作人员吓了一跳,赶忙说道:“老人家,可不能胡说,这是毛主席。”

可老农却非常笃定地说道:“我不会认错的,就是他。”

这老农究竟姓甚名谁?他所说的又是真是假?他和国家领导人之间又有什么过往呢?

一、军营初遇

这位老农名叫彭友胜,1884年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三樟乡,是家中独子,一家人靠种地为生。

老太太赶集(一位老农上街赶集)(2)

清末农民

彭友胜出生那年,清朝已经摇摇欲坠,再加上接连开战,赋税很重,百姓们都活在水深火热中。

在这样的年代里,彭友胜一家只能艰难过活。

他将近十岁才去私塾上学,但即便如此,在上了半年之后还是辍学了,因为彭友胜的父母实在掏不出额外的学费来。

辍学之后,彭友胜就一直在家里给父母帮忙。

放牛、种地,成为了彭友胜生活的全部。

一直到十五岁时,彭友胜看着家徒四壁的屋子,想要去城里找一份活,多挣点工钱,回来补贴家用。

老太太赶集(一位老农上街赶集)(3)

清末农民

彭友胜独自一人去到镇上,他在饭店里做过帮工,给人下苦力搬东西,还走街串巷地卖报纸、送牛奶。

每天都过得忙碌又辛苦,早出晚归地穿梭在大街小巷里。

但挣钱并不容易,彭友胜那时年纪小,有些老板看他好欺负,故意克扣他的工钱。

这个半大小子只能忍饥挨饿,有时一连好几天都吃不上一顿饱饭。

直到1907年,这时清朝已经濒临覆灭,各地都爆发起义。

人民再也无法忍受长久地被帝国主义和地主阶级欺压,纷纷选择了奋起反抗,众多起义军在各地都贴出了征兵告示。

老太太赶集(一位老农上街赶集)(4)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军

彭友胜看到后,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报名参军。

当了兵可能会战死,但不当兵也可能会饿死,为国捐躯,总好过饿死在街头。

彭友胜便是这样想的,因此他毫不犹豫地一头扎进了革命的洪流中。

参军后,彭友胜被编入湖南新军49标2营,开始了自己的军营生活。

最开始也大大小小地经历了几场战斗,规模虽然不大,但彭友胜在战场上敢打敢杀,平时的训练也极为刻苦,因此很得营长赏识。

没几年彭友胜就被提拔为“副目”,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副班长。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这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武装暴动,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老太太赶集(一位老农上街赶集)(5)

武昌起义(油画)

武昌起义旨在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起义爆发后,清政府对革命军进行了残酷的镇压。

湖北起义军一时之间难以抵抗,便向湖南新军求援。

湖南新军方面接到消息后,即刻兵分两路,一路向长沙进发,另一路前往武汉支援。

彭友胜作为湖南新军中的一员,也跟随部队一同前往长沙。

在同清政府的作战中,彭友胜既配合上级,听从指挥,又能够随机应变,率领手下的士兵对敌人发起致命攻击,在这一场战役中立下了不小的战功。

武昌起义最后取得了成功,这是一场来之不易的胜利,也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战斗。

由武昌起义开端,不少爱国人士都纷纷响应号召,投身于救国行动中。

老太太赶集(一位老农上街赶集)(6)

青年毛泽东

其中,就包括当时年仅十八岁的毛泽东。

起义成功后,各地都掀起了一股“入伍潮”,有不少年轻人都纷纷到部队想要应征入伍。

彭友胜所在的湖南新军也迎来了一大批年轻人加入。

1911年10月下旬的一天,毛泽东来到湖南新军的部队所在地,想要报名入伍,却不想遭到了负责接收新兵的长官的拒绝。

长官给出的理由是,至少需要有两个可靠的人作为担保。

但毛泽东那时才刚刚十八岁,是独自一人从湘潭来到长沙的,哪里认识什么“可靠的担保人”?

年轻气盛的毛泽东认为这一规定并不合理,便和长官起了争执。

老太太赶集(一位老农上街赶集)(7)

青年毛泽东

此时恰好遇到了朱其升,他听到了毛泽东慷慨激昂的雄辩之词后,便将毛泽东带到了兵营里,找到自己的好友彭友胜。

朱其升同彭友胜说:“彭副目,这位兄弟想要参加革命,但无人为他担保,咱们给他担保,行吗?”

彭友胜听到这话,便详细询问了毛泽东的个人情况,还问他:“你还是个十几岁的学生,为什么想来当兵?这可不是过家家,很有可能死在战场上。”

毛泽东答道:“身为国民,自当为革命的成功尽力。”

正是这番回答打动了彭友胜,他与朱其升一同为毛泽东做了担保。

就这样,毛泽东以“毛润之”的名字顺利入伍,成为了一名大头兵。

老太太赶集(一位老农上街赶集)(8)

毛泽东

此时的他们都未曾想到,就是面前这个稚气未脱的年轻人,在多年后真的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带领中国走上了新的革命道路。

真正实现了那句“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二、军营生活

入伍后的毛泽东被编入第二十五混成协第五师标第一营左队,同时还是彭友胜的下属。

当时已经进入十一月了,天气转寒,但由于时局未定,军队里物资装备匮乏,过冬的棉衣、棉被等还没有发下来。

彭友胜已经是老兵了,两人同在一个宿舍,彭友胜处处关照这个新来的小兄弟,还将自己的新军装送给他,帮助他御寒过冬。

老太太赶集(一位老农上街赶集)(9)

毛泽东 剧照

毛泽东当时在部队里可算是个香饽饽,当时部队里的战友多是大老粗,小时候没上过学,也不认得几个字,因此毛泽东这个文化人就像一股清流。

他念过书,认识很多字,文采又好,常常帮助一些战友写家信,有时还会给大家念报纸。

时间一长,大家都对他另眼相看。

不仅如此,在军事训练中,毛泽东也没有放松。

新兵操练非常辛苦,每天出操三次,结束后还要点名训话。

即便如此,毛泽东依然对自己严格要求,进入部队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他就已经掌握了基础的军事知识和战斗技能。

老太太赶集(一位老农上街赶集)(10)

毛泽东 剧照

因为毛泽东身材魁梧,动作又做得漂亮,班长总是在训练时叫他做示范。

有时也会让毛泽东带着其他战士们“开小灶”,给他们提高军事技能。

不仅战友们喜欢他,就连彭友胜,对毛泽东也多加照顾。

最初,彭友胜见这个年轻人一腔热血地想要为革命事业献一份力,仿佛看见了年少时的自己。

进了军营后,毛泽东的刻苦训练,和帮战友们念报写信,这些彭友胜都看在眼里,也越发地欣赏起这个年轻人。

毛泽东入伍没多久,连队上就接到了命令,彭友胜所在的部队要前往另一战区待命。

老太太赶集(一位老农上街赶集)(11)

毛泽东 剧照

两地相距150公里,情况紧急,必须连夜行军。

在行军路上,他们遇到了不少困难,路途遥远,半道上又下起了大雨,本就难走的山路变得更加泥泞。

毛泽东虽然年轻力壮,但还是经验不足,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下,逐渐变得体力不支,落到了队伍后面。

此时彭友胜正在队伍末尾负责断后,见毛泽东面色有恙,生怕他出什么危险,便同他一直走在一起。

所幸最后部队顺利到达了指定地点,毛泽东也在彭友胜的帮助下没有掉队。

这次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让他对彭友胜这个老大哥感激在心。

老太太赶集(一位老农上街赶集)(12)

南北议和

这段军营生活也让毛泽东在日后回想起来时颇有感触,他在1967年一次同国外领导人的会面中,还曾提到过自己的行伍经历,说自己的“军姿和枪法还算可以”。

1912年,孙中山和袁世凯达成了和议,南北统一,湖南新军被就地解散。

毛泽东以为革命便到此结束了,因此准备回到家乡去继续读书。

临走时,毛泽东找到了彭友胜,告诉他:“我将要回家去了,非常感谢这半年来班长对我的照顾,特意前来告别。”

彭友胜听后,也曾劝过毛泽东留下来,但毛泽东去意已决。

他觉得自己学业未完,首要的是先回去把书念完,左右现在也没有战事,也就不再留在部队里了。

老太太赶集(一位老农上街赶集)(13)

毛泽东

彭友胜听后便也没有多劝,他知道金麟非池中之物,毛泽东是有大志向的人,离开军营或许会有更大的作为。

在毛泽东离开的前一天,彭友胜和战士们一起为他举办了一个小小的欢送会。

还特意为毛泽东准备了红烧肉,这是他最喜欢吃的菜。

酒过三巡,众人都举起酒杯,大家都知道,这一别或许就难以再相见了。

虽然只相处了短短半年,但他们都舍不得毛泽东这个好战友。

到了第二天,毛泽东就要坐上回家的火车了,彭友胜代表战友们前去送行。

老太太赶集(一位老农上街赶集)(14)

毛泽东

到了临别的最后一刻,彭友胜从兜里掏出了两块大洋,那是他从自己的工资里一点一点攒出来的,此时却慷慨地送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本不欲收,他知道这两枚银元彭友胜攒得并不容易。

但彭友胜还是强塞到了毛泽东的兜里,哽咽着跟他说:“好兄弟,照顾好自己,咱们后会有期。”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毛泽东最终还是踏上了回家的列车。

彭友胜看着逐渐远去的火车,心中明白,以后怕是再难相见了。

老太太赶集(一位老农上街赶集)(15)

三、书信来往

送别了毛泽东后,彭友胜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何去何从,此时南北已经议和,他便选择加入了国民党的队伍,继续在部队里当兵。

在国民党军队中,彭友胜的表现依旧出挑。

他有过当兵的经历,军事素质极为扎实,得到了上级的赏识,一路升到了少尉军衔,担任排长一职,后来还升到了副连长。

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恰逢国共合作,彭友胜与毛泽东在广州曾仓促地见过一面。

当时彭友胜正在广州,在报纸上看到了《毛润之来穗讲学》的消息,便专程来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看望毛泽东。

老太太赶集(一位老农上街赶集)(16)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此时的毛泽东已经成为了中国革命军的中坚力量,彭友胜也正值意气风发,两人彻夜长谈,聊了许多这些年发生的事,直到深夜才依依不舍地告别。

但在北伐战争结束后,彭友胜就退伍回乡了。

一来,是觉得自己已经年逾四十,实在是心力不济,不想在战场上拼命了。

二来,当时国民党全面镇压共产党,已经违背了孙中山建立国民党的三大政策。

彭友胜也不想与昔日战友刀剑相向,便干脆脱下军装,退伍回乡了。

回到湖南老家的彭友胜干起了祖祖辈辈的老本行——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虽然辛苦,但至少不用时时刻刻面对刀光剑影,让他觉得现如今的生活也算是安宁了。

老太太赶集(一位老农上街赶集)(17)

毛主席

只是偶尔想起那段峥嵘岁月,想起曾经并肩作战的老战友们,也颇有几分唏嘘和感慨。

时间就这样慢慢过去,来到了1949年,这时新中国刚刚成立,这一消息传遍大江南北,毛主席的丰功伟绩被口耳相传。

彭友胜也有所听闻,但他那时并不知道,现如今的毛主席就是当年那个面容青涩的毛头小子。

直到1951年,彭友胜去乡里赶集,路上实在口渴难耐,便去了乡公社想讨口水喝。

谁知一抬头就看见了墙上挂着的毛主席画像,他这才知道,原来这位毛主席就是当年的毛润之。

老太太赶集(一位老农上街赶集)(18)

毛主席画像

金鳞岂非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彭友胜当时虽然看出了毛泽东以后必有一番成就,但实在是没想到,他竟然会成为国家领导人。

他听闻过毛主席的传奇,不论是带领红军跨雪山过草地的长征,还是让人惊叹的四渡赤水出奇兵。

看着四十多年前的那个毛润之,现在成为了全国人民的领袖,彭友胜心中除了感慨之外,还有一点骄傲。

回到家里的彭友胜赶忙去找了村里的教书先生,他不识字,想请教书先生代自己写一封信,寄到中南海去。

老太太赶集(一位老农上街赶集)(19)

毛主席回信

信中,彭友胜向毛主席诉说了自己的近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划为贫农,还分到了土地,比以前的境况好了太多。

这封信寄出去后,足足一个多月都没有音信,彭友胜本以为等不到回信了,却在两个月后收到了一封毛主席的亲笔回信。

毛主席在信中表示,对收到彭友胜的来信感到非常欣喜,同时询问这位老大哥身体是否康健。

并且在信的最后还表示,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去湖南省省政府找程星龄副主席,他已经打好了招呼,会尽力照顾彭友胜。

老太太赶集(一位老农上街赶集)(20)

毛主席回信内容

收到回信的彭友胜欣喜若狂,他没想到主席竟然真的能够给自己回信。

而这个昔日的小兄弟竟然在四十多年后还能记得自己,也让彭友胜感慨万千。

后来,彭友胜拿着这封亲笔信到湖南省政府,找到程星龄副主席,想让他给自己帮个忙。

彭友胜已经67岁了,前半生戎马征战,后半生田间耕作,身体早已大不如前。

他种不动地了,收入微薄得可怜,便想借着这封亲笔信请湖南省政府帮帮忙,给自己找一个可以糊口的工作。

彭友胜找到湖南省政府后,程星龄副主席亲自接见了他,听闻他的来意后,当即表示可以为他解决,让他不必担心。

老太太赶集(一位老农上街赶集)(21)

程星龄

程星龄还说道:“主席早已给我来信告知,有人带着他的信前来的话,一定要尽力帮助。您放心,您是抗战老兵了,无论如何我们也不会不管的。”

彭友胜听闻顿时潸然泪下,既感谢程星龄的尽力帮助,又对毛主席的良苦用心感激不尽。

因为他已经67岁了,如此高龄也不好安排什么工作,政府便干脆每月按标准给他发放退休金。

从1951年6月起,彭友胜每个月都会收到湖南省政府发来的30元生活费。

后来,彭友胜在家附近种了大片茶树,每到采摘的季节,都会精挑细选出最好的茶叶给毛主席送去,18年来从未间断。

老太太赶集(一位老农上街赶集)(22)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一逸事后来被作家叶蔚林在湖南一带采风时获悉,便以此为原型创作了一首《挑担茶叶上北京》的歌。

歌中所描述的,就是老农每年都会挑出最好的茶叶,挑到北京送给毛主席的故事。

1969年11月23日,彭友胜于湖南衡阳老家与世长辞,享年85岁。

彭友胜与毛主席于年轻时相识,共同经历过险境,虽然最后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都是希望这个国家能够变得更好、更加繁荣昌盛。

两人直到晚年时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也正印证了那句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