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晓峰:掌握“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理论钥匙,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提高社会文明?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提高社会文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提高社会文明

颜晓峰:掌握“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理论钥匙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把“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作为“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要求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刻把握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文化导向和文化功能,指明了文化强国的文明水准和社会基础。培塑社会文明建设的时代新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厚植诚信文化,鼓励劳动创造幸福,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建设的文化环境,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这些方面,都可以在《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找到指针和遵循。

原文链接:掌握“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理论钥匙

张勇锋:以民心相通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民心相通之所以能够成为疏通化解丝路沿线各国间“壅塞阻隔”的先导之器,原因正在于关键机理——共情传播。在日常生活的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乃是人们的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自发的、潜在的、不系统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表现为人们对社会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通过“心”来认知和把握外在世界,是中国人参与和融入世界交往的特别方式。其中,交往主体情感的互相体认与感通,亦即“共情”,是达至彼此“心通”的枢纽。

原文链接:共情:民心相通的传播机理

杨虎涛:正确认识新发展格局

在内需作用逐步凸显的时候,之所以反复强调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因为当前的内需为主体不仅在规模上有待进一步扩大,而且在结构上也有待进一步优化,质量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在从外需拉动为主到内需拉动为主的转型过程中,内需拉动主要来自投资驱动,居民消费贡献虽然有所增长,但速度在放缓。数据表明,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已从2010年的18%左右下滑到2019年的8%左右,与此同时,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较快,且家庭债务对消费已形成了挤出效应。因此,这种内需拉动亟须在质量、结构和可持续性方面实现进一步的改进。

原文链接:形成新发展格局 迈向高质量发展

郭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将更多强调通过扩大内需来稳定增长。其中,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以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并以此为基础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国民经济各个环节之间的畅通循环,是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的重要选择。这就需要进一步发挥超大规模市场消费潜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内在活力、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灵活性等。

原文链接: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杨丹:教育工作就是人的工作

做好教育工作,就是做好人的工作。必须着眼于人、落脚于人,紧紧抓住学生和教师这两个关键群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应着力激发教师的发展动力和教育教学热情,为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营造良好职业生态和专业环境。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青年一代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斗争实践,坚定理想信念,胸怀报国之志,为祖国奉献、为人民奋斗。

原文链接:立足更高站位培养时代新人

段天璟: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中国考古研究涉及考古文化、谱系研究、国家形成等众多问题,致力于从理论上阐明中国考古学的基础方法、研究对象、学科定位等。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要求中国考古学人通过求真务实的研究,不断谱写中国考古学发展新篇章。要坚持以物论史、透物见人,坚定理论自信,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原文链接: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金泽刚:将社会主义法治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既要汲取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也不排斥吸收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治正是法律实施的实践,为此,要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持续提升广大政法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升执法司法的质量、效率,树立执法司法的公信力,最终使社会主义法治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同时,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充分彰显出法律与道德的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关系,需要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各个领域,这也是把社会主义法治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题中应有之义。

原文链接:金泽刚:将社会主义法治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熊丙奇:非学历高等教育要找准自身定位

我国非学历高等教育、继续(成人)学历教育得到社会认可程度比全日制学历高等教育低,这是因为整个社会更认可全日制学历教育,这是“学历社会”必然存在的问题。很多受教育者以能获得怎样的学历来选择教育,对于不能颁发国家承认文凭的非学历高等教育,即便能给受教育者高质量非学历教育培训,但由于没有学历就很难获得生存与发展空间,他们也就会考虑如何与全日制学历教育机构或者继续学历教育机构合作,搞学历教育。招生乱象由此产生。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社会也将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非学历高等教育,不应该再走学历教育之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在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目标过程中,非学历高等教育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原文链接:非学历高等教育要找准自身定位

刘军:理论思维的生命力

理论思维集中体现人类理性能力,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探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及其规律,均离不开理论思维。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理论思维的生命力体现为把握时代问题的理论洞察力、解答时代问题的实践创造力。这种理论洞察力和实践创造力,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不可少;而练就理论洞察力和实践创造力,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努力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坚持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尤其是辩证思维,才能科学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坚强保障。

原文链接: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张云飞:不懈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路径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要重视保护,而且要着眼于发展。具体地讲,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揭示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地创造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集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生态意蕴,夯实了推进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明了实践路径。

原文链接:不懈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路径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