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2011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从2005年正式启动,目前已建立了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资源普查、项目申报管理、传承人传习、传承基地建设、理论研究、宣传普及、建立规章制度等系统工作有序推进。截止2019年,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自治区级非遗项目88个,市级非遗项目152个,县级非遗项目353个,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全部非遗项目类别。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6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110人,市级非遗传承人229人,县级非遗传承人370人。公布了两批共42个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团体,建立了3个自治区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2020年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到来,营造全社会关注非遗的良好氛围。我们将推出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文章,宣传非遗知识,普及非遗文化,聚焦非遗在人民大众健康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推进非遗融入生活。让我们#走进非遗#
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期
侗族刺绣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主要集中在三江县同乐乡一带。侗族刺绣历经代代积淀、传承,形成“凡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文化特征。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侗族刺绣
侗族刺绣以反复绣缀为特色,绣面平整,针法丰富,线迹精细,色彩鲜明。侗族刺绣的艺术品繁多,头巾图案、婴儿背带、妇女胸兜、布花鞋、鞋垫、烟袋、挎包刺绣等内容相当广泛。
1958年同乐、七团村两名刺绣师出席广西民族工艺交流会,他们的绣品、刺绣服饰、刺绣包被广西博物馆收藏。广西四十大庆会场的侗族方块队刺绣服饰全部由同乐村平溪屯提供。
- 历史渊源
侗族刺绣是花鸟绣,按绣艺分类有平绣、戳纱绣两种,以版面风格分有壮系侗版花鸟绣、侗系苗版花鸟绣两种版面。列祖列宗相继口传,三江的侗先民是因避难变迁隐居,途中曾同化过壮族,后为族变。
侗族游民进居侗乡,当时女性随身穿戴还是壮族刺绣服,就这样成了侗族女性传统刺绣衣装,异地迁来,原籍的长街楼阁、琴棋书画、碧江蓝湖之景象如梦消失,这里不再是龙飞凤舞之地,新的居境乔荫如芳、百灌果甜、鸟语花香,尽染人心,酿成女性刺绣的模板。
- 刺绣工艺
侗族刺绣的题材多为花草虫兽等,制作绣品要先剪好图案花样,备好面料,绣针和绣花线,然后将剪好的图案花样粘贴到准备好的面料上,最后运用相应针法绣制而成。
侗族刺绣工艺的表现特质取决于针法的选择与运用。常用的针法有平绣和戳纱绣。平绣又称“铺绒绣”,是以平针为基础的绣法,具有绣面平整,针法丰富,线迹精细,色彩鲜明的特点。戳纱绣又称“纳绣”,“纳纱”或“穿纱”,是一种传统刺绣工艺。戳纱要在方格纱的面料上数纱绣平针,绣线需平行于经线或纬线,线迹的长短有“串二”“串三”等变化。戳纱绣色彩明丽,饱满,图案性强,富有观赏性和装饰性。
- 主要价值
在侗族的绣品中,不仅集中体现了侗族刺绣工艺的水准和美学追求,而且也凝聚了侗族历史上的许多文化因素。侗族刺绣图案历经一代又一代的积淀、传承,最终形成“凡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文化特征。
吉祥的主题常以借代、隐喻、比拟、谐音等手法演绎,如借桃代寿,借牡丹代富贵,借石榴代多子;以羊隐喻孝,以“暗八仙”隐喻祝寿;以梅、兰、竹、菊比拟君子德行,以荷比拟品行清廉;以“蝠”谐音“福”,以“鹿”谐音“禄”,以“鸡”谐音“吉”,这些花鸟虫草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是华夏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文化和仁、义、礼、智、信的理念相吻合,反映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灵的崇拜。
以上这些历史文化积淀,具有多学科(民族学、生态学、宗教学、人类文化学)的研究价值。侗族刺绣是观赏与实用并举的工艺形式,绣品不仅图案精美,具有极高的装饰价值,其反复绣缀的工艺还能增加衣物的耐用度。
侗族刺绣藏着侗族人一针一线的信仰
它是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
是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
那是一个故事、一段往事、一种期盼、一份情怀
值得我们用心去解读、去感知
第六期我们将走进
「长安文场」
尽请期待
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综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