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家张永言教授在讨论训诂学和方言学问题时指出:“现代方言词汇的研究也有助于印证古词、古义,阐明古今词汇、语义的传承关系。这是因为语言的发展变化在不同的地域是不平衡的,在一些地区已经消失的语言现象在另一些地区可能还继续保存。”这话说的很对。有一些古词、古义,可能在别的地方早已消失,但在黄县话里还一直保留着。

“镵”,黄县话读作“cán”,《玉篇》:“刺也,錾(zàn)也。”“錾”,《说文》:“小凿也,从金从斩,斩亦声。”《广韵》:“錾,镌石。”宋代李诫《营造法式》:“用錾揭剥高处。”这里“錾”指的就是小凿子。《说岳全传》:“罗延庆力大无穷,使一杆錾金枪,犹如天神一般。”这里的“錾”就是指在砖石上凿,在金银上刻。也就是说,在普通话中,“錾”既可作动词“镌刻”讲,也可作名词“小凿子”讲。在黄县话中,“錾”则只作名词,读作“zán”,“錾儿”是指凿石头用的小凿子。过去有句俗语,“铁匠的锤,石匠的錾,后娘的心肠,金刚钻”,极言“錾儿”的坚硬。

黄流地方语(黄县话里的这些古词你了解吗)(1)

用錾儿镵石磨

而在金石上雕刻用的是“镵”,比如:他是个石匠,天天背儿錾儿上山镵石头。有一种扑克玩法叫勾击,本来是六个人两两对头捉对厮杀的,走了两家以后,剩下四家就可以随便打了,黄县话叫“乱镵”。

“铰”,原本是名词,《广韵》:“铰,铰刀。”《六书故》:“交刃刀也,利以翦。”李贺《五粒小松歌》:“绿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翦。”《注》:“束龙髯,形容松叶之齐,如刀翦截也。铰,即今妇功缝人所用者,俗呼翦刀。”

黄流地方语(黄县话里的这些古词你了解吗)(2)

给小猫铰指甲

“翦”今作“剪”,我们所用的剪刀以前是叫作“铰刀”的,后来词义加以引申,用铰刀剪就叫作“铰”,黄县话里至今还在用,铰头、铰指甲盖儿、铰衣裳都用“铰”而不用“剪”。

(kuǎi)

“”,《集韵》:“揩摩也,又抆拭也。”从这个义项加以引申,在黄县话中,“”指用指甲抓或搔,比如:轻一点,㗗破儿皮。

黄流地方语(黄县话里的这些古词你了解吗)(3)

用勺子

再由指甲抓、搔的情形引申为舀,比如黄县人家请客人喝馄饨时,主人会说:“你从底下儿吃。”下象棋时,老将移离中线也叫“”,比如:你先把老将出来。在黄县话里,“”还有赚到了的意思,比如:恁媳妇又贤惠又能干,还能上班挣工资,真叫你儿喽。

挦(xián)

《方言》卷一:“挦,取也。卫、鲁、扬、徐、荆、衡之郊曰挦。”钱绎笺疏:“今俗谓以指摘物曰挦。”贾岛《原居即事言怀赠孙员外》:“镊挦白发断,兵阻尺书传。”这里的“挦”就是拔、扯取的意思。黄县话里现在仍这样用,比如:挦点鸡毛好做鸡毛毽。过去杀公鸡时,都是把脖颈上的长毛挦下来,留作勒风匣用。

㩍(cé)

《农政全书·农器·图谱一》:“杴,臿属。但其首方阔,柄无短拐,此与锹臿异也。煅铁为首,谓之铁杴,惟宜土工。剡木为首,谓之木杴,可㩍谷物。”石声汉校注:“意为以杴取物,如㩍土、㩍谷等。”

黄流地方语(黄县话里的这些古词你了解吗)(4)

㩍点泥

“杴”同“锨”,削木为锨,是谓木锨,打场的时候多用来铲粮食或是扬场,“㩍”就是铲取的意思,在黄县话里,不管是木锨还是铁锨,用来铲土、铲粮食都叫“㩍”,比如:你拿儿锨去㩍点泥来。

《齐民要术·作豉法》:“作麦豉法……治小麦细磨为面,以水拌之而蒸气馏好熟乃下,掸之令冷,手挼令细。”《六书故》:“挼,按揉也。”

黄流地方语(黄县话里的这些古词你了解吗)(5)

挼挼肩膀

“挼”就是用手按压,比如:我嘞肩膀有些酸,你给我挼儿挼;你把瓶堵儿再往里挼一挼;她把煮熟嘞地瓜挼碎喽喂猪。黄县人骂架的时候,会说“我挼死你”,更厉害一点的,会说“我挼出你嘞腚沟黄来”。这里“挼”都是将物体向内挤压的意思,黄县话中还有个词儿叫“挼咕”,相当于“搓揉”,意为随意摆弄调理人,比如:你不能尽儿他挼咕。这几处的“挼”黄县话俱都读作“nēi”,与普通话的读法大不相同,而与“冻馁而死”的“馁”读音相类,同是以“妥”为声符,我想这应该是古音的读法吧。

“幠”,音hū,《说文》:“幠,覆也。”《仪礼·士丧礼》:“死于适室,幠用敛衾。”郑玄注:“疾时处北牖下,死而迁之当牖下。”后因以“老死牖下”谓终其天年。郑玄又注:“敛衾,大敛所并用之衾。衾,被也。”古人能死在牖下,有敛衾覆盖,就心满意足了。

黄流地方语(黄县话里的这些古词你了解吗)(6)

庄稼让草幠次死喽

后来“幠”引申为草覆盖地面,比如:小苗儿让草幠死喽。在黄县话里,还有个词儿叫“幠次”,指头发盖着脖颈,比如:头发长喽,幠次嘞不热啊。还有一个意思是围拢在跟前,比如:这么热嘞天,你㗗幠次我。在黄县话里,“幠”读去声。

现代方言的词汇研究,就是在古词古义与今词今义之间架上一座沟通的桥梁,不管是传承也好,湮没也好,还是像“虫珀”一样固定了旧时的时光,都有其内在的脉络和机理可以追寻。架好这座文字之桥,以后的研究也就有了基础。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