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究竟要如何才能让人感觉像诗词?是否符合格律就是诗词?其实未必。下面两首七绝是十几年前某诗友帮人做诗诊断的例子,当年其有简短的分析评说。但相对泛泛而论,一些细微处地方未能剖析,故此我拿来再做进一步分析。为何文字意思差不多,改个说法却能诗意倍增?

文字要像诗,是有一定讲究的,而非凑齐句子字数就是诗。王安石当年批评一状元的诗,不是诗家语!为何,两个例子为你详解。

如何写好二字的诗句(文字怎样写才像诗词)(1)

七绝 玉桥春柳--原 作

亭亭杨柳玉桥边,浅绿鹅黄丝絮绵。

垂落平湖接照影,一帘春梦两重天。

七绝 玉桥春柳--改 作

亭亭俏立曲栏边,鸭绿鹅黄未着绵。

影落晴湖明镜里,一帘春梦两重天。

此诗原作的整体架构已经有了,而且结语意象颇佳,能引人入胜。故此,这首原作可以琢磨,再提升诗意的空间。

整体架构可以,第四句很不错,前三句则多少都有点小毛病有改进空间。起句"杨柳玉桥"四个字的意思已经在题目里说明了,这里就不必再说,再说就是属于浪费。可改用拟人手法,以"俏立曲栏"来形容春柳的婀娜形象,犹如佳人则更为具体感人,给读者的印象会更鲜明。

如何写好二字的诗句(文字怎样写才像诗词)(2)

次句的"浅绿鹅黄"宜作"鸭绿鹅黄",为何?因为不用比则罢,用就要一碗水端平,否则"绿"字会有意见。鸭对鹅,绿对黄,句子两字两字的对仗,更富韵律与美感。"丝絮绵"也改为"未着绵"较合适,早春的柳絮其实还未飘的,而且前四字的“鸭绿鹅黄”也说明了这点,两者要契合啊。另外,"丝絮绵"三字的写法也太写实,故此呆板。

第三句“垂落平湖接照影”的“垂落”“接照”写的直俗而不够简练,组合起来就会表意不清,直接后果就是导致第四句的"根"扎得不够牢固。改作"影落晴湖明镜里"便如流水行云,上下浑然一体了。“影落”比“垂落”精炼而形象,“晴湖”也比“平湖”多一重意味。而“明镜里”进一步递进说明“影落晴湖”,照出的风景,由此而得出镜里镜外那种梦幻的春天,顺利成章的托起最后一句“一帘春梦两重天”。

故此,改后的句子更富内涵与张力,没有浪费的字词,密度大质感高,诗意就浓厚很多。

如何写好二字的诗句(文字怎样写才像诗词)(3)

七绝 北方有风沙泥雨感作--原 作

飞沙泥雨犹猖獗,铺绿何时树遍栽?

不用诗人先约定,凉风自不带尘埃。

七绝 北方有风沙泥雨感作--改 作

沙狂雨浊竞成灾,铺绿何当树遍栽。

安用诗人先约定,凉风自不带尘埃。

这首诗其实很妙,妙在三四句,非一二句,一二句有改进提升空间。三四句的妙处就在于旧案翻新,不着痕迹。"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本是陈与义《中牟道中》诗里的佳句,作者有意和他唱对台戏,你要约,我偏说不要约,妙语如珠,颇富独家风味。通篇的意脉贯注,转合自如,已经得诗家三味了。

如何写好二字的诗句(文字怎样写才像诗词)(4)

但还能不能再琢磨改进呢?可以的。仔细读来,首句遣词稍欠斟酌,开头四字取自题目,易"风"为"飞",大概是为了避免与结句重字。殊不知这样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即"飞"与"铺"同为动感字,用于相邻两个非对仗句之首有同头之嫌;再则"风、沙、泥、雨"可作并列理解,连用有句中自对之意,无端一"飞",此趣便失。而且这句没有诗词手法,硬邦邦的直接写事物,失之味道。

如以"沙狂雨浊"代之,既可避免同头,又可构成自对,还能将题目中的囫囵话略为化开。"犹猖獗"亦不好,"獗"字古作入声,今为阳平,依古读有平仄混押之嫌,依今读又犯三平脚之病。好在前四字已改出,不妨便以"竞成灾"续之,可使前后一气,化合无痕。

如何写好二字的诗句(文字怎样写才像诗词)(5)

第三句为转句,其"不"字与第四句重复,可将前者改为"安",作设问口气,不直接肯定故更富于内涵。另外,第二句"何时"可考虑改为"何当",以避同篇两问,造成一定的情感意味模糊。但此皆小处,便作原样亦不妨其美。

原作与改作对比细品,是否改后的作品比较抑扬顿挫,而更富诗意内涵呢?其实,大部分人都能写诗,但是能恰当的把文字组合好,并产生美的诗意,就需要在这些细节处下功夫。细微处才见文字功力与才情啊,同样的意思,有人表达的好,那就能给读者深的印象与感触。表达得不好,你再有真情实感又有何用?

网上有不少人看别人的诗词文字,动不动就拿没有真情实感的帽子扣别人,其实,这种看法的人才真的不懂诗词文字。大家觉着呢?

#诗词##原创诗词##唐诗宋词##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