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合集?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合集(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合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5、孔乙己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研读有关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文中的环境描写,把握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品析本文精练且含义深刻的语言,分析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原因,认识作品深刻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的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其中他自己表示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这篇小说,说:“《孔乙己》写得多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部作品?人物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新课

导学一:阅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是谁,文章围绕主人公叙写了什么事。

主人公是孔乙己;叙写了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

2.请按照你对小说文体的理解,给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3段):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具体环境。

第二部分(4~13段):写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及其悲惨遭遇。

第一层(4~9段):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概述其人物形象和社会地位。(开端、发展)

第二层(10~12段):写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高潮)

第三层(13段):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结局)

导学二:分析事件,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1.阅读上述第二部分,说说作者围绕孔乙己的出场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上新伤疤,孔乙己为偷书挨打做辩解;

(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孔乙己用“之乎者也”来搪塞;

(3)孔乙己教“我”写“茴”字,“我”不耐烦;

(4)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5)孔乙己因偷窃被打断腿后爬到酒店喝酒。

2.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结合上述所分析的事件,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根据下列句子的提示,把握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并对孔乙己性格成因做简要分析。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的人。(穿长衫)

(2)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的人。(好喝懒做)

(3)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身份为傲但又______的人。(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

(4)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的人。(偶有偷窃)

(5)孔乙己是穷困潦倒但又______的人。(从不拖欠酒钱)

(6)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的人。(屡遭冷遇)

【教学提示】

由于孔乙己的性格具有很深的矛盾性,因此,教师宜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提示性句子宜在教学课件中有所展示。

3.根据上述已分析的孔乙己形象,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1)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但他“穿长衫”是因为他自视清高,自以为有地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2)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而“好喝懒做”也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染,好逸恶劳。

(3)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而“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4)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而“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5)孔乙己“从不拖欠酒钱”说明他质朴、忠厚。

(6)孔乙己“热心教‘我’‘茴’字写法”表明他也有热心的一面,对于“我”的不屑又感到深深遗憾,这里既表现了他存在的某种热心、善良,又从教法上体现出了他的迂腐;而“屡遭冷遇”进一步表现出他的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教学提示】

学生研讨回答,教师归纳。

导学三:学习本文描写方法,把握人物鲜明性格

1.孔乙己的形象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除了文章记叙的事件本身具有典型性外,更得益于文章中精彩的人物描写。请你在文中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并加以赏析,说说其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突出了孔乙己怎样的形象特征。

【肖像描写】

(1)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出场时运用了肖像描写,青白脸色、乱蓬蓬的胡子,都表明孔乙己的生活条件相当差;穿着长衫却又脏又破,这是他自命清高的有力铺垫,又是他穷困潦倒,生活无法自理的有力表现。

(2)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这是他第二次出场的肖像描写,“黑而且瘦”,这是贫困与被打后病痛的折磨所致,而孔乙己的穿着与姿态,更是对那个时代贫苦之人仅能做到的一点医疗保护的展示。简短的描写中,深入地体现了孔乙己命运的悲苦。

【语言描写】

(1)“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窃”和“偷”自然是同一个概念,说“窃书不能算偷”,是强词夺理;“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体现的是自命读书人的清高之态。自命清高、自欺欺人一直是孔乙己身上的显著特征,作者用一句话便将其表现出来,可见此处语言描写功力之深厚。

(2)“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孔乙己身上保留着封建腐儒的迂腐之气。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己只有为数不多的茴香豆,却愿意将它们分给孩子,而孩子们再次把“眼睛都望着碟子”,他不是谩骂,不是恐吓,竟也“着了慌”哼起了《论语》里的调子直哀求。这里的语言描写,使一个拥有善良心性的孔乙己形象跃然纸上。

【神态描写】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这是孔乙己为自己的偷窃作辩解时的神态描写。“涨红了脸”,既形象地展现了他极力为自己争辩的情态,也表明酒客的讥笑戳痛了他内心的伤疤。同时显示出他的心中仍有着一丝文人的尊严,对该行为有不屑,也有羞愧。

【动作描写】

(1)便排出九文大钱。

这是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的付钱动作,一个“排”字,表现出的是孔乙己拮据而穷酸的本相,他要向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表明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排”这一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出他虚荣的心理。

(2)摸出四文大钱。

这是孔乙己再次出场时的付钱动作,从“排”到“摸”的动作变化,表明孔乙己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穷酸潦倒至极,也再无显摆之意。

(3)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走”本来只适用于脚,而孔乙己却用“手”来“走”,表明了孔乙己只能用手来支撑身体,腿已经完全被打断,受伤严重,突出了丁举人的残忍霸道,此时的孔乙己已全无人的尊严,更突出了孔乙己命运的悲惨。

【教学提示】

本文在刻画孔乙己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且用得十分准确,生动地刻画出孔乙己的形象特征。上述分析只是部分示例,教师宜引导学生在文中多做分析,深入把握。

2.请你结合上述分析,概括孔乙己的形象。

孔乙己是一个地位低下的读书人,追求功名,深受封建思想毒害。他穷困潦倒,又好喝懒做;迂腐不堪又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但是他也有热心、善良的一面,并非十恶不赦。

导学四:分析社会环境,把握文本主旨

1.探究:有人说,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样子。大家在觉得孔乙己可笑的同时也对他充满同情,这是否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系呢?请同学们阅读全文,结合下列提示性问题,分析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问题提示:

(1)阅读课文前三段,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社会环境。

(2)孔乙己在这个环境中,无时无刻不成为他人的笑料,你如何理解众人的“笑”?

(3)孔乙己作为一个自命清高的读书人,最终却以悲剧收场,你如何看待他的悲剧?作者仅仅在文中写了孔乙己一个人的悲剧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1)作者在前三段简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咸亨酒店。咸亨酒店是一个人群集中之地,反映着形形色色的人,但重要的是长衫和短衣的区别,昭示着这是一个阶级分层的封建社会。而“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也凸显出这个社会的薄凉。

(2)“笑”是贯穿文章始末的一个关键词,首先从“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的基调开始,孔乙己便已然注定是众人的笑料;果然,辩解盗窃,“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质疑他是读书人,“众人也都哄笑起来”;给孩子们吃茴香豆,“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他最后一次出现,也是“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然而,这个“笑”字在文中只是“轻松活泼”的假象,它是阴森的,沉重的。“笑”里面表现的是世态人情的薄凉。而也是从这“笑”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写在其中的哀与怒,以及对社会中薄凉的人性的控诉。

(3)孔乙己作为一个读书人,写得一手好字,能知道“回”字的四样写法,站在今天的立场,这绝非毫无本事之人。但他确实也有迂腐之处,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死要面子,可以说,是封建文化教育造就了他的悲剧。但是他在文中,并不是唯一的悲剧,不难想象,在这个阶级分层的社会,每个笑别人的人都会成为被笑者,薄凉是社会的本色。国民精神的麻木愚昧、冷酷无情,正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孔乙己只是这悲剧中的典型。

2.请你根据上述分析,简要说说本文主旨。

作者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生活穷困潦倒,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从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导学五:把握文本写作技法

这篇文章以酒店小伙计的视角叙事,说说从该角度叙事的好处。

这篇小说以一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深沉的批判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叙述者“我”实际上又是以一位对社会人生有着丰富体验和深刻认知的中年知识分子的口吻,回忆着二十多年前发生的一幕幕景象。——经过了二十多年的世事变迁,当年的小伙计早已人到中年,并远离了鲁镇和咸亨酒店,却仍然对穷困潦倒中的孔乙己及自己在当时对待孔乙己的态度念念不忘,其中复杂的内心隐曲是可想而知的,但作者又刻意隐藏了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只是以一种含蓄平淡的口吻徐徐道来,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三、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教学时从小说文体特征入手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注重对小说发展及高潮部分的细节进行详细分析,引导学生把握小说人物形象,探究文章主旨。

2、本文知识点众多,有许多知识点尚有缺漏,宜视情况作相应补充。

3、由于学生难以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教学过程中需对时代背景进行相应的解说,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赏析

范进和孔乙己都是受封建科举毒害的读书人,同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对社会的摆布同样软弱无力,都迂腐至极,都不会“营生”,都没有一个正常人应有的感性自我;所不同的是,范进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着”。——但这只是对两个人物必要的浅层次的理解,他们的性格内涵究竟有何差异,两文在写法上又有什么不同呢?   一、范进在遭胡屠户训斥后,还诺诺连声说“岳父见教的是”,而孔乙己在酒客嘲笑他有偷窃行为时,为什么硬撑着作“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的无力强辩?为何范进能“手里插个草标”在大庭广众之下“东张西望”寻人卖鸡;孔乙己尽管饿得“脸色青白”也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   范进懦弱猥琐,甘受屈辱,一脸自卑相;孔乙己虽穷困落魄,却自称什么“君子固穷”,有一股自视甚高的傲气。   二、范进中举后,张乡绅忙来拜访。为什么范进明知他无稽的攀附之词,还连称“却幸得老先生门下”?而孔乙己当人们问他“你当真识字么”,明明是戏弄之词,却“认真地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孔乙己浑身透出一股迂阔的腐儒之风;而范进的心灵却熏染着世故圆滑的污浊之气。   三、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为何还把自己少得可怜的一点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范进在胡屠户受银假作谦让时,明知从此再也不会要他接济,为什么还说“若用完了,再来向老爹讨着用”?   范进是世故虚伪,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孔乙己被扭曲的灵魂中还留存些许善良的因子。   两篇作品除主要人物外,还以人与人的关系无情剖析了社会的病态。   范进家的众邻居,在他中举的消息传开后,送鸡送米送酒,出主意想办法为他治疯,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态度也有一个强烈的反差;孔乙己周围的酒客不过是把他作为一个笑料,何哉?从范进的众邻居和胡屠户的态度变化中,如果我们可以窥见当时整个社会热衷功名富贵、趋炎附势、庸俗市侩的世态人情,我们也就不难明白范进为什么三十多年醉心于科举考试,一朝侥幸中举竟至于发疯。俗话说“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然而咸亨酒店酒客们的冷漠和麻木,是另一种灵魂的枯死,是群体的无痛苦。阔人的凶狠,穷人的麻木,正是全社会对孔乙己的步步紧逼,把孔乙己推上了死路,这就是社会的悲哀。“哀莫大于心死”,灵魂的麻木正是鲁迅竭尽毕生精力去鞭挞的。   胡屠户和酒客掌柜也是刻画得入木三分的艺术形象,胡屠户打耳光的滑稽表演与掌柜在粉板上写下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各有何妙处?吴敬梓用胡屠户前倨后恭的强烈对比来嘲讽整个趋炎附势的丑恶社会;鲁迅则以掌柜对十九个钱的念叨来解剖病态社会被异化的人们对于不幸者无动于衷、甚至于“在伤口上洒把盐”的人情淡薄。   两位作家分别给他们笔下的人物以不同的归宿,各有其用意所在:吴敬梓以范进中举的丑态和其它众人的狂迷,来批判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带有强烈的喜剧色彩;鲁迅之所以让孔乙己拖着断腿走向坟墓,而不让他中举,不让他变为丁举人之流的吃人者,为的是无情揭露整个人吃人的封建科举制度,“爬上去的吃人(如丁举人),爬不上去的被人吃(如孔乙己)”,或者说,要么在福禄中生,要么在困顿中死,孔乙己的死是一个必然,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怒斥整个封建社会人吃人的这一主题,在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已经有过深刻的反映。   那么,两文在写法上又有何差异呢?吴敬梓如一漫画家,几笔粗线条的变形写意,信手涂抹出人物令人作呕的脸谱,如写胡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出去了”,写范进“头发都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鲁迅则如一雕刻家,对孔乙己作的是多层次的精细的雕刻,如“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凸现的是人物可憎可哀的神韵。《范进中举》里“十几层地狱”的笑谈,“洗下半盆猪油”的戏谑,无不体现出艺术放大式的夸张;而咸亨酒店掌柜与酒客不紧不慢的问话,也显示出鲁迅自然圆熟的技巧。又如孔乙己给酒钱时的一“排”一“摸”,如两个令人回味的慢镜头,引起的是观众对孔乙己悲剧一生的深沉思索;胡屠户接银两时的一“攥”一“舒”一“缩”一“揣”,则如几个快镜头,痛快淋漓,加强了讽刺效果。   同时,两位作家不约而同地写到了“笑”,即周围人对主人公的笑。应该说周围人对两位读书人的笑不尽相同,人们对范进的笑集中于一次完成,那就是对范进“发疯”时的滑稽相的忍不住的笑。咸亨酒店的酒客和掌柜对孔乙己的笑却是漫长的,贯穿了他的一生:笑他不能进学——笑他偷——笑他被打折了腿,这“笑”犹如一柄无形的锐利武器逼得孔乙己步步溃退,狼狈不堪,直至死亡,这是含泪的笑。   范进和孔乙己,同为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而孔乙己麻木迂腐的性格之中兼有清高傲气,偷窃懒惰的恶习之外不乏善良正直;而范进显得猥琐懦弱兼具圆滑世故。在范进的脸谱上,可贴一“丑”字;孔乙己的灵魂深处,渗透出几缕“悲”。两位作家,都奋笔抨击黑暗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吴敬梓的笔触鞭挞了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堕落;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则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社会末期的整个病态社会。吴敬梓用夸张变形的笔法,艺术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假丑恶,读来酣畅淋漓;鲁迅运用令人叹服的白描手法,对病态社会的根源,作了毫不留情的解剖,读来沉郁含蓄。

浅谈《孔乙己》一文的神态描写

  鲁迅小说对人物的神态描写极简炼,却意蕴深刻,能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入木三分,触及人的灵魂。《孔乙己》一文中的神态描写就是这种“勾灵魂”的艺术手法的典型。

 “睁大眼睛”到“涨红了脸”

  孔乙己是封建末世科举制度殉葬品的典型。他穷困潦倒而又保持着读书人的矜持;他好吃懒做,偷人家的东西常被挨打,弄得斯文扫地,脸上的伤疤就成了人们嘲笑的对象。人们笑他偷窃挨打时,他先是故作镇静,置之不理,继而“睁大眼睛”。被人证实时,还要“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盘条条绽出”为自己辩解,充分表现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特征和被人嘲弄时企图掩饰自己偷窃劣行的困窘心理。

  “不屑置辩”到“笼上了灰色”

  孔乙己早年读过书,没有进学,他以读书人为荣耀,受封建文化的毒害,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别人戏弄他:“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他“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表现他因自己读过书而得意非凡,大有“有眼不识泰山”的神气。孔乙己是自尊的,可是别人故意去刺痛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

也捞不到呢?”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热衷于功名科举,这是封建社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没有进学,就成了他们最大的隐痛。这浮现在孔乙己脸上的“颓唐不安”和“灰色”形象地表现了孔乙己灵魂深处的这块疮疤被戳痛时的痛苦。

  “极高兴的样子”到“极惋惜的样子”

  孔乙己在生活中只配做大家解闷的工具,他便“只好向孩子说话”,热心教小伙计识字。“很恳切地说”这显示了迂腐个性中包含着诚恳、善良。教小伙计写“茴”字四样写法时显出“极高兴的样子”,活画出了孔乙己落魄时不忘炫耀的情态。见我毫不热心,他便叹了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小伙计对他

表示看不起的态度,不仅没有使他意识到自己地位卑下,反而“叹”气,为小伙计感到“惋惜”。这说明他对自己卑下的地位和知识的陈腐毫无认识,麻木至极,迂腐可笑。

  “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封建文化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摧残了他的肉体。孔乙己饱受折磨,常遭欺凌,最终落到了被打折腿的惨境。但是他宁愿说是跌断的,那“低声”的“恳求”之状,形象地表现了他在穷途末路时仍然不能正视现实,死爱面子,自欺欺人。他对自己的悲惨遭遇没有痛恨,只有掩饰。他麻木不仁,至死不明白是谁戕害了

自己,这是他性格中最可悲的。

  鲁迅对孔乙己的神态描写,透视了孔乙己的灵魂。孔乙己的迂腐,无能、清高、虚荣、热衷功名、麻木不仁的内在性格,通过外在表情被鲁迅冷峻深刻地剖析出来了。孔乙己的这些性格应该受到批判,那么产生这一性格的封建社会更应该受到抨击。

浅析《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塑造线索

吴庆勇 在小说《孔已己》中,鲁迅对落魄知识分子孔已己的刻画,目的是对封建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的憎恶。 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身上打满了孔孟之道的烙印,虽劳苦了半生,但却一事无成,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封建旧思想和剥削阶级的恶劣习惯在他身上都可以看到,形成了他好逸恶劳、自命不凡、轻视劳动的坏习气,虽贫困潦倒,但满口之乎者也,信奉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所以他成为“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意味着他地位低下。“穿长衫”又言其自命清高。他不肯和劳动人民融合在一起,回到人民中间来,从而看出儒家思想中的等级观念在他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作为一个纯个体的人,孔已己不是孔已己自身,而是受人牵制,人人摆布的客体。对于他人来说他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他丧失了其存在社会的价值,而这种价值的丧失,因为他丧失了他自己,他的意识是封建的礼教教义,“读书人窃书不能算偷”。 “窃书”与“偷书”对他来说有着本质的差别。他的贫困境遇,造就了他的迂腐、可怜、可悲。所以说孔已己的死是科举制度决定的,这个制度的腐朽本性,已经深入孔已己的灵魂深处,孔已己只能作它的殉葬品!

孔乙己的双手在文中有四种特殊用途:抄书,偷窃,写服辩,代脚“走路”。课文对孔乙己双手特殊用途的描写,贯串着故事的始末。孔乙己“身材高大”而且“写得一笔好字”,按常理谋生是没问题的。但是,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思想对孔乙己的毒害,使他养成了鄙视劳动、好喝懒做的恶习,“于是愈过愈穷”,成为不能谋生的可怜虫;他那双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最终成为他爬向死亡的工具。作者对孔乙己双手的描叙,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悲剧形成的原因。    线索之四,孔乙己与“书”:读书——抄书——偷书(窃书)   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教育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而且好喝懒做,虽然“写得一笔好字”,但不愿以自己的劳动(替人抄书)去争取生存,最后连温饱都不能保障,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小说描写的情节基本上是围绕“偷书”展开的:由“偷书”引出的笑,表现了社会环境的冷漠;“偷书”还是孔乙己挨打,最终致死的直接原因。更具有悲剧意义的是,同为读书人的丁举人残酷地打折了孔乙己的双腿,断送了孔乙己的活路。这些在前文已分析过,这里就不再多讲了。   以上四条线索浑然一体,全面而丰富的塑造了孔乙己的形象,有力的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6 、变色龙

教学目标

1.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把握课文大意。

2.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把握其心理活动,分析其形象。

3.了解讽刺小说的特点,品析其主要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变色龙是什么吗?(展示变色龙图片)

变色龙是一种生活在热带森林中的爬行动物,样子十分奇特,它最大的特征是能根据所处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颜色,从而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不过,今天我们的任务可不是认识这种动物,而是认识一种像变色龙一样的人。大家也许会问,难道人也会变色吗?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看看吧。

二、教学新课

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采取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犀利的笔锋直刺罪恶的社会,揭露小市民的庸俗和丑恶,抨击反动统治,批判黑暗的现实。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生于一个杂货商人家里。其父破产后,他在艰难竭蹶(资财匮乏)中读了不少书,观察了社会生活,深感市侩习气、庸俗作风的可恶。

1880年,他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学习,毕业后在当医生之余从事文学创作。在行医过程中,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知识,积累了创作素材。他的早期创作讽刺和揭露了俄国社会官场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恶面目,写得谐趣横生,发人深思。八十年代中期,他创作了既幽默又富于悲剧性的短篇小说,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八十年代下半期,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日益尖锐,他的创作视野逐渐宽阔,题材愈加丰富,批判性也随之加强。

1890年,他去库页岛旅行,进一步了解了沙皇专制政治的罪恶。1892年后定居莫斯科乡下,从事戏剧创作。契诃夫一生写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名篇有《变色龙》、《苦恼》、《万卡》、《第六病室》、《套中人》、《新娘》等。剧本有《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契诃夫不仅是世界文学中短篇小说的艺术大师,而且是戏剧创作的革新家。

作品背景:

《变色龙》作于1884年,正是在俄国民意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二世(1881)之后,亚历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在这个时代,警察再不是果戈理时代随意用拳头揍人的警棍了,而是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契诃夫刻画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沙皇专制统治下警察的缩影。

本篇是契诃夫的早期作品,发表于1884年。作者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当时的俄国进入了最反动的时期,广大工农陷入了极度贫困和大量破产的悲惨境地,资产阶级自由派在沙皇的高压专制统治面前俯首听命,不敢违逆,一些小市民卑微麻木,苟且度日,沉沦于黑暗中……面对社会上诸多的弊端,作者一方面强烈不满,一方面又受世界的限制,不可能作出正确答案,甚至经常陷入深深的苦闷里。因此,在他的作品里,除了抨击反动统治,批判黑暗现实外,揭露小市民的庸俗和丑恶,以表现当时俄国在黑暗笼罩下的小市民生活,也是他小说创作的重要内容。 我们认为,契诃夫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对于无产阶级和它的伟大历史使命缺乏清醒的认识,不可能开出疗救病态社会的药方,但他立足于现实,以他的优秀作品忠实地记录了那时的俄国社会生活,赫留金和观众形象正是当时社会生活中一般小市民的生动写照,富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启迪意义。 作者采取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犀利的笔锋直刺罪恶社会的同时,刻画了赫留金和观众形象,揭露他们猥琐庸俗、顺应时势的痼疾,不仅映衬了沙皇警官的专横和善变,而且展现了小市民的劣根性,促使人们正视严峻的现实,认识这种弊病蔓延发展的严重后果,客观上显示了这种劣根性不改造,社会就无法长进的思想意义。

解题

变色龙 ,这是个比喻性文题,以自然界中皮肤颜色会随周围物体颜色而变化的小动物变色龙来比喻在处理咬人狗过程中不断出尔反尔、自食其言的奥楚蔑洛夫,由此引起人们的深思,进一步使人认清其丑恶的面目、卑劣的本质。题目的幽默、辛辣、形象,体现了作者独有的语言风格。

导学二:阅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

1.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故事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故事围绕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探究狗的主人是谁展开的。

2.文章可分几部分?那几段最能表现奥楚蔑洛夫“变色龙”的本质?根据短篇小说的情节特点,本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警官奥楚蔑洛夫遇到了一场乱子——狗咬伤人这一案子的发生。(开端)

第二部分(6—27段)是全文的重要部分。作者以极其辛辣的讽刺手法对奥楚蔑洛夫处理案子时的声色变化作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他的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丑态。(发展和高潮)

第三部分(28—29段)写奥楚蔑洛夫审理案子结束,小狗被带走,赫留金受到讪笑和恐吓。(结局)

文章6—27段,最能揭示奥楚蔑洛夫“变色龙”的本质。

3、小说中,随着“狗的主人是谁”的猜测不断改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和裁断也左右摇摆,请你结合课文思考探究第一题,梳理本文故事情节。

不知是谁家的狗——错在狗——弄死狗,惩罚主人

将军家的狗——错在被咬的人

不是将军家的狗——错在狗——教训狗及其主人

也许是将军家的狗——错在被咬的人

不是将军的狗——错在狗——弄死狗

是将军哥哥的狗——错在被咬的人——恐吓赫留金

导学三:分析文章,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1.从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可以看出奥楚蔑洛夫是一个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势利警官形象。

【教学提示】

辨析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2.文中为了刻画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形象,运用了大量人物描写方法,请你结合文本具体的语句做简要分析。

(1)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

运用外貌描写,句中“军大衣”是沙皇警官的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交代了奥楚蔑洛夫的身份。

(2)“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告诉他们别再把狗放到街上来了。”

运用语言描写,强调狗是自己找到的,这是邀功的小人的谄媚姿态,表现了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当面说谎的特点。

(3)“他哥哥来啦?是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吗?”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

运用语言、神态描写,句中“洋溢”是充分流露的意思,形象刻画了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丑态。

(4)“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写出了奥楚蔑洛夫力图保持自己的威风,但对于自己不光彩的表演,又有些难堪的情态,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沙皇走狗夹着尾巴狼狈而逃的形象。

【教学提示】

文中运用人物描写的地方很多,这里仅作抛砖引玉之用,教师宜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多角度把握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

导学四:把握细节描写

1.细节描写是本文突出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警官奥楚蔑洛夫脱穿大衣的细节描写,想想这些细节表现了什么。

(1)当人群里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警官奥楚蔑洛夫一听,吓出了一身冷汗,一个脱大衣的动作,一句“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掩盖对初判的惴惴不安和出尔反尔的狼狈相,为他若无其事的否定原判作掩护。

(2)当人群里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警官又吃了一惊,赶紧叫巡警给他穿上大衣。由“脱”到“穿”,反映了奥楚蔑洛夫的恐惧心理,穿大衣只是一种掩饰窘态的动作。

(3)文末写奥楚蔑洛夫处理完狗咬人事件后,恐吓了赫留金,裹紧大衣走了。这里第四次写大衣,与开头相呼应。文章通过一脱一穿,一热一冷的细节描写,反映出人物的复杂心理活动,也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反复无常、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丑态。

2.文章几次写到赫留金的手指头?想想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什么。

(1)赫留金“举起右手,把一个血淋淋的手指头伸给人们看”“血淋淋的手指头”表明赫留金作为一个受害者的身份。把“手指头”比作“一面胜利的旗帜”,因为赫留金把它作为要求主持公道,甚至要求赔偿的证据。

(2)奥楚蔑洛夫听人群里有人说是将军家的狗时,就对赫留金的手指头做了新的结论。“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想得到一笔“赔偿费”,这判断使赫留金由受害人转眼成了敲诈者。

(3)在人群里又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时,奥楚蔑洛夫训斥赫留金“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这时赫留金手指头的“蠢”“不好”成了冒犯名种狗的罪证。

(4)奥楚蔑洛夫当着普洛诃尔的面赞美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这时赫留金的手指头成了活该被咬的对象,由于将军的权势,不但狗成了可爱的,连咬人都成了美德。

小结:总之,手指头的细节描写写出了赫留金的命运和遭遇,它反映出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卑劣品质,突出了沙皇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导学五:分析讽刺艺术,把握文章主旨

1.作为一篇讽刺小说,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现讽刺艺术?

夸张。讽刺小说往往离不开夸张,本文也是如此。在短短的时间里,随着狗的主人的身份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发生了多次变化。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比。奥楚蔑洛夫面对狗主人身份的变化,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态度,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疯狗”“下贱胚子”,一会儿又夸小狗“名贵”“伶俐”,前后矛盾,对比鲜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使小说的喜剧效果更加突出。

2.自然界中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而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又是为了什么?作者通过他的言行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奥楚蔑洛夫之所以几次变色,是因为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权贵家的一条狗。这样的一个小官僚,面对一般群众的时候,他往往会摆出一副官架子,在众人面前拿腔作调、作威作福。而面对权贵,却是一副奴颜婢膝的样子。这样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的空间。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其实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透过这条“变色龙”,我们看到了当时俄国社会中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腐败风气,看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也看到了作者对这类社会现象的深恶痛绝和辛辣的讽刺。

3.小说结尾写道:“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由围观的群众和当时的环境,可以看出俄国社会的哪些弊病?

示例:甲生:笑赫留金事与愿违,他本来想得到赔偿,结果却是一场空。

乙生: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警官。他见风使舵,媚上欺下,一副统治者奴才的嘴脸;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这样一条狗。如果这狗的主人不是将军的哥哥,结果就不一定这样了。

丙生:笑这个社会里,一人得势,鸡犬升天;笑当时穷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条狗。

对围观群众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小市民阶层的麻木、庸俗、愚昧,也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病态。社会环境的冷清、萧条,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写照,交代了“案子”发生的社会背景。

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本文通过叙述警官奥楚蔑洛夫在街头处理狗咬人事件的经过,塑造了一个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变色龙”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当时沙皇俄国的黑暗社会现实,无情地鞭挞了沙皇走狗的丑恶灵魂,也揭示了小市民阶层的麻木、庸俗和愚昧。

三、板书设计

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

变色龙 夸张 沙皇俄国:社会黑暗,

对比 沙皇走狗灵魂丑恶

小市民麻木、庸俗、愚昧

教学反思:

1.通过人物前后的态度变化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形象,进而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揭示小说的主题。

2.教学环节清晰流畅,层层推进,利于学生学习。

3、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独立思考及表达的机会较少,偏向知识灌输,后续教学中需调整。

人物形象 (一)奥楚蔑洛夫: 1、专横跋扈,看风使舵的走狗形象 《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在这篇著名的小说里,他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欺下媚上、看风使舵的沙皇专制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具有广泛的艺术概括性。小说的名字起得十分巧妙。变色龙本是一种蜥蜴类的四脚爬虫,能够根据四周物体的颜色改变自己的肤色,以防其它动物的侵害。作者在这里是只取其“变色”的特性,用以概括社会上的一种人。 小说的内容富有喜剧性。一只小狗咬了金银匠的手指,巡官走来断案。在断案过程中,他根据狗是或不是将军家的这一基点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孔。作者通过这样一个猾稽的故事,把讽刺的利刃对准沙皇专制制度,有力地揭露了反动政权爪牙们的无耻和丑恶。 2、 寡廉鲜耻的典型形象 在短篇小说《变色龙》中,契诃夫通过一个富于戏剧性的街头场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寡廉鲜耻、欺下媚上的“变色龙”的典型形象,对沙皇政权的爪牙们的专横霸道、欺压人民、阿谀权贵、看风使舵的丑恶行径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揭露,同时也对小市民们的逆来顺受、安分守己、“顺应”现实的庸俗生活态度加以批判。 变色龙奥楚蔑洛夫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典型形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沙皇俄国,在反动势力猖獗横行,社会上一片消沉死寂的恐怖气氛下,过去那些自诩进步的资产阶级自由派,都急于去“适应”现实,拼命宣扬“规规矩矩”的生活哲学,而民粹派也已抛弃了过去的革命传统,他们实际上是妥协了。至于广大的小市民,更是软弱消极、猥琐鄙陋,满足于“和平恬静”、“奉公守法”的庸俗生活。当时社会上见风使舵、迎合现实、背叛变节之风盛行,这种痼疾是反动的社会政治条件的产物。契诃夫在短篇小说《变色龙》里,通过奥楚洛夫这个典型人物,有力地批判了这种丑恶的行为。 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具有广泛的概括性。他是一个专横的沙皇警犬,但同时也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变色龙。作为一个沙皇政权的走狗,他具有专制、蛮横、欺凌百姓等特点。但这只是他性格的一个方面。他同时还具有趋炎附势、对弱者耀武扬威、欺下媚上、随风转舵等特点。因此他也是一个厚颜无耻的两面派。这两方面的特点构成了他的完整的性格——“变色龙”。不过,这个形象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奥楚蔑洛夫这一类沙皇警犬这一特定的范围。在当时,这一形象塑造,无疑也揭露和批判了在反动政治条件下迎合现实、转向变节的妥协派和投降派。 (二) 赫留金:

在这篇小说里,作者的讽刺和揭露的锋芒,主要是对着奥楚蔑洛夫的,但是对小市民赫留金也指出了他身上的许多弱点。他粗鄙庸俗,想借小狗咬了手指头,趁机捞一把。为了这个卑鄙的目的,同时也是由于小市民的软弱本性,他对沙皇的警官毕恭毕敬,甚至曲意奉承(“他老人家是个明白人,看得出来到底谁在胡说……”),还打出了“兄弟当宪兵”这张牌。可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他发现力量不在他一边,便缩了回去。甚至当奥楚蔑洛夫骂他“猪猡”、“混蛋”时,他也不曾吭一声。他身上的奴性是很明显的。 (三)观众:

作家在小说里也含蓄地点出了“观众”的局限。他们也是一些庸俗的小市民,具有愚昧、软弱、迎合强者,随风倒的特点。

社会现实 赫留金向奥楚蔑洛夫要求处理咬他的小狗时说:“法律上说得明白,现在大家都平等啦。”好像对法律充满信心,可是接着又说:“不瞒您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前面的话只是一句空话,后面的话才具有实际意义,说明当时的社会法制只是遮羞布而已,真正解决问题的还是一个人在专制秩序中所处的地位,权势决定一切。当时的沙皇俄国因为靠近欧洲,受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影响,当政者口头上不得不高唱法律,而实际上整个社会从上到下,并没有把法律真的当成社会秩序的基础。 作为社会底层受压迫的劳动者赫留金,无事生非,拿烟去戳狗,欺负小动物,生活无聊,内心空虚,被咬了一口,却嚷嚷要得到赔偿;而同样庸俗的民众,无聊地看热闹,他们并不同情弱者,最后反而“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对奥楚蔑洛夫无耻的行径,也无谴责之意,反而司空见惯,不以为怪。当时的沙皇俄国已经到了末世,整个社会浑浑噩噩、暮气沉重,到了必须进行大的变革才能摆脱危机的时候了。 二、人物刻画 运用对话刻画人物。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变色”转变,基本上是通过他和大家的对话来表现的,表现了他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可笑可悲可憎的性格特点。如奥楚蔑洛夫和赫留金的对话:“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这么魁梧!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了。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胚子。”“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得好好教训他们一下!是时候了。”奥楚蔑洛夫嘴脸变化之快,无耻之极,可以说通过对话表现得淋漓尽致。 运用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如:“‘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通过“严厉地说”“咳”“拧”等动作,形象地表现了奥楚蔑洛夫装腔作势、官气十足的丑陋之态。又如当奥楚蔑洛夫知道是将军哥哥的狗的时候,他“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这样“含笑的温情”可以说令人作呕,揭示人物性格无比尖锐、深刻。 三、讽刺艺术 这篇小说充分运用讽刺艺术的力量,表现作者的爱憎和对社会的批判。首先表现在整体结构的讽刺上:奥楚蔑洛夫面对狗的地位的变化,不停地改变自己的态度,时而威风凛然,时而奴颜婢膝,沙皇统治下的小警官可怜可恶的形象跃然纸上。其次表现在人物对话上,奥楚蔑洛夫的对话不停“变色”,时而痛骂小狗是“疯狗”“下贱胚子”,时而又夸小狗“名贵”“伶俐”,前后矛盾,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反复无常,荒谬可笑;再次通过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奥楚蔑洛夫的滑稽可笑。

7、 溜 索

教学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感知艺术手法。

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是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让人惊心动魄的过江方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主要内容

1.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马帮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

结局: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2.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

导学二:关注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1.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马帮的首领、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的汉子以及马帮中的其他人。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马帮的首领。

2.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形象特点。

(1)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2)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3)(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

(4)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首领打着尖细的呼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最后一个溜索,这些行为都表现出首领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总结: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导学三:深入解读

1、作者是如何描写峪谷的险峻的?

①作者运用了烘托的手法,通过我远眺感觉怒江“深远似 涓涓细流”、俯瞰江底“蓦地心中一颤”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

②作者描写怒江峡谷的险峻时,非常注意变换角度,将 “我”的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展示峡谷壁顶孤 悬、高峻、险恶的特点。

③段中通过“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 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①溜索前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失神、浑身发抖,这些描写生动地体现出牛此时的惊 恐失态之状。此时我也“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牛的惊恐与我的恐惧相互映衬,从侧 面烘托出怒江峡谷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 ②溜索过程中,牛“叫不出声”、屎尿失禁,而赶牛溜索的汉子们则不慌不忙。牛的失态反衬出汉子们的沉着、果断。 ③牛溜完索便迫切地想离开,我“顺风出 一口长气”,我与牛仍然相互映衬。而我发现溜索前后领队始终气定神闲。牛和我与领队形成强烈对比,更加突出领队的冷静、沉着地性格。 3.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峡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 ②“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暗示骑手来了; ③“那只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 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 4.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①快到怒江峡谷时,领队“只懒懒说”“稳稳坐在 马上”“笑一笑”。我和牛的恐惧反衬出领队从容 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②溜索前领队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哑声问”余下的汉子们是否可还歇,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这些细节都体现出领队细心、认真、负责 及关爱他人的品格; ③领队用眼“瞟一瞟”立即有汉子站出来,表现出领队受人尊敬的地位,也体现出他和汉子们配合默契。 ④领队打着尖细的忽哨,“飞到索头”“抽身跃 下”,最后一个溜索。这些都表现出领队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5.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2) 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导学四:跳读课文,分析环境的作用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反映环境特点的语句,分析这些语句的表达作用。

1.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怒江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2.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它们和等待溜索的“哀哀地叫着”的牛们一起烘托出峡谷的险恶;而这些牛们又反衬出这些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

3.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扩一扩腮,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牛们溜索后急急地要离开峡谷边显示出它们仍然惊魂未定,从侧面烘托出怒江峡谷非同寻常的险恶。

总结:本文既有多感官多角度描写,又有对比烘托,既突出了怒江峡谷环境的险恶,又表现出了马帮汉子们的从容不迫、沉着稳重的特点。

三、板书设计

溜索 牛: 哀叫 、恐惧

首领 、汉子们: 沉着、果断 对比 烘托

教学反思:

1、将小说的三要素分为三个目标一一分析讲解,让学生在把握文章内容、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突出环境特点的表现手法也有一定的了解。

2、本文语言简洁凝练,选词炼字颇为考究,由于时间限制,只对突显主人公形象的语句作了重点赏析,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本语言特点。

8 、蒲柳人家(节选)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

2.分析文中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3.品味小说中精彩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古典小说《水浒传》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总是那样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蒲柳人家》中也有一位绰号叫“一丈青”的大娘,她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新课

刘绍棠,著名作家。通州儒林村人。1936年2月生,1997年3月病逝,终年61岁。 刘绍棠1948年参加革命,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幼年成材,13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是50年代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曾多次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作家名人录》和《中国共产党名人录》。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曾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刘绍棠四十余年文学生涯,历经坎坷,矢志不渝。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气"的创作思想,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现已出版5卷)。长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敬柳亭说书》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蒲柳人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蛾眉》获全国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中、短篇小说多种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国、孟加拉、阿尔巴尼亚文出版。

刘绍棠生在通州,长在通州,写的也是通州,堪称"铁心务农"的乡土文学大师。他创作形成的大量书稿、资料,充满乡土气息,既是刘绍棠几十年创作生涯的真实写照,也艺术地再现了通州不同历史时期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具有浓厚通州地方特色的档案珍品。

  刘绍棠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曾在著作中写道:"我要以我的全部心血和笔墨,描绘京东北运河农村的二十世纪风貌,为二十一世纪的北运河儿女留下一幅二十世纪家乡的历史、景观、民俗和社会学的多彩画卷,这便是我今生的最大心愿"。他已将全部文学档案捐赠给通州档案馆。目前通州档案馆建有"刘绍棠文库",收藏他的著作、手稿、书信、剪报、藏书、证章、证书、照片、实物等全部文学资料约1600余卷(件),这些资料是刘结棠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开展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生动素材。 

  推荐书目:

  《我是刘绍棠》、《乡土与创作》、《如是我人》、《蝈笼絮语》、《红帽子随笔》、《青枝绿叶》、《京门脸子》、《敬柳亭说书》、《蛾眉》、《黄花闺女池塘》

  《蒲柳人家》发表于1980年,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全篇小说,共12节,本文只是节选了其中的两节。

  "蒲柳人家",就是指用蒲草和柳树枝搭起房屋的人家,在这里代指普通贫苦农家。

  《蒲柳人家》内容简介

  小说故事的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阴险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半路上又出出了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与董太师做小,产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头、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望日莲与周檎顺利完婚。这个主要故事仅占了12节中的2节,其它内容,作者记述了古运河边的民俗风情。

  刘绍棠属于乡土作家,《蒲柳人家》也是他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一定要注意体会这一个特点。

导学一:感知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快速浏览课文,根据相关情节,自拟标题。

第一节:(1)何满子被拴葡萄架;(2)一丈青迷信请人绣肚兜;

(3)一丈青大闹运河滩;(4)一丈青妙手救病人;(5)一丈青百般疼孙子。

第二节:(1)何大学问威震古北口;(2)何大学问仗义热肠;

(3)何大学问请师教孙子;(4)何大学问怒拴何满子。

导学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何满子:机灵顽皮,聪明伶俐,纯真稚气,关爱爷爷。

一丈青大娘:爱憎分明,泼辣大胆,溺爱孙子,勤劳善良。

何大学问:仗义疏财,慷慨豁达,侠肝义胆,好说大话,喜戴高帽,重视知识,向往美好生活,有民族气节。

2.在这几个人物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请用“我喜欢______(填人物),因为______”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示例:我喜欢一丈青大娘,因为她性格粗犷、豪爽、充满正义感,当看到几个纤夫“赤身露体”,一丈青大娘为了“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而狠狠地教训了这几个纤夫,直到船老板请来了当地几位有头有脸的人物说和了两三个时辰才放过他们,的确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也体现了她的热心肠和一身的正气。

3.你还在哪部作品中读到与文中女主人公类似的人物形象?试分析她们性格的共同之处。

示例:《水浒传》中的扈三娘、孙二娘、顾大嫂。共同点:泼辣、能干、有正义感。

导学三:把握文本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富有文采和趣味性,请结合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1)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这句话以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表明何满子在奶奶一丈青大娘心目中的地位,凸显了一位爱孙如命的奶奶形象,用语活泼凝练,充满乡土气息。

(2)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这句话继承了中国传统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多用四字句,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起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导学四:把握文本主旨

再次通读文章,归纳本文主旨。

这是一篇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小说。它就像一幅风俗画,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冀东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和世态人情,赞扬了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的热情正直以及肝胆相照、扶危济贫的美好品格。

三、深度解读

1.“一丈青大娘”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课文分析。

口苦心甜,宠爱孙子;身强体壮,能干泼辣;信神拜佛,思想守旧;直肠直性,爱憎分明;性格豪爽,勤劳善良。

“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因为年轻纤夫的无理,她大打出手,赶得纤夫纷纷落水。她那刚直不阿、如火如荼、危急相扶、困厄相济的性格,透出了庄稼人的凛然正气。

2.“何大学问”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课文分析。

侠肝义胆 仗义轻松 慷慨豁达 爱打抱不平

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松,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同时善于讲故事,想象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何大学问”的外号。而为了和这一外号相称,他还真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起来,让人忍俊不禁。

3.何满子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好动玩劣,聪慧灵秀;好学好问,伶俐可爱;疼爱爷爷,有爱憎立场,有男子汉气;何大学问:刚正不阿,仗义轻财;慷慨豁达,侠肝义胆;能说会道,嫉恶如仇。

4.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请画出有关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奶奶:

“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奶奶的怒气和力气,泼辣无比的性格跃然纸上)

“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爷爷:

“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所以出一趟口外挣来的脚钱。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

5.小说语言具有什么特色?

一方面,作者采用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

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压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如“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这样的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增加了小说的文采和趣味性。

6.小说的民族气派和民族作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这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乃至为人做事的方式上,都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小说中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占北口等传奇笔墨正是典型的占典传统的继承。

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小说的结构得《水浒》神韵,即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人物串联一起。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四、板书设计

人物 一丈青大娘 习俗美

何大学问 人情美

教学反思:

1、将分析人物形象和品味语言作为这篇课文学习的两个突破点,并注重利用开放式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师引导和归纳较欠缺,课堂节奏略拖沓,对学生整体把握知识要点有一定影响。

《蒲柳人家》赏析

刘绍棠是乡土文学的积极倡导者。《蒲柳人家》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他的乡土小说多方面的特点。和20年代台静农、许杰创作的乡土小说一样,《蒲柳人家》对特定地域乡村社会的风土人情作了精心描摹。

它写的是30年代京郊大运河边的乡村生活:何家那个杨、柳、榆、槐围绕着,篱笆上爬满豆角秧、房顶上长满大南瓜的小院;开着五颜六色花朵,长满芦苇、柳棵子的运河滩:七夕之夜的乞巧;周檎、望日莲、郑整儿、荷妞童年时代的“拜花堂”游戏;柳罐斗为了养活姐姐和外甥终身不娶;何大学问夫妇不怕刁难、不惜财产慷慨救助孤女望日莲;……这种描写生动展示了北方农村的人文地理风貌和古朴善良的民性。 但是,和20年代的许多乡土小说较多隐含着“乡愁”不同,《蒲柳人家》具有鲜明的牧歌情调和喜剧色彩。这主要的是由于作家把传奇小说的因素带入乡土小说,并自觉表现时代精神给乡村生活的巨大影响。小说叙述的故事,以及柳罐斗、一丈青等人物,都具有很大程度的传奇性。

柳罐斗被何大学问称作活赵云、赛平贵,他与董太师女儿的恋情,他的逃走与练就百发百中的枪法后的还乡,他对蒋团长的忠诚,他与鼓书艺人云遮月的浪漫故事,他在7月15鬼节设美人计诱杀麻雷子等等,都是地地道道的民间传奇。在对一丈青等人物的描写中,作家则对其性格进行了具有喜剧色彩的夸张。一丈青大高个儿,大脚板,青铜肤色,嗓门亮堂,骂起人来不倒嗓子,打起架来三五个小伙子也不是对手。这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水浒传》中的女英雄,实际上“一丈青”本来就是《水浒传》中扈家庄武艺高强的扈三娘的绰号。

《蒲柳人家》对时代精神的注重集中体现在对周檎父子的描写上。20年代周方舟领导农民搞暴动,9年后其子周檎又投身抗日。这类描写揭示了乡村社会的觉醒,使作品具有了昂扬的时代精神。 《蒲柳人家》的结构也非常巧妙。故事从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下那个中午开始。何大学问、柳罐斗、望日莲等许多人生动有趣的往事被用穿插的方式回述出来。这样一来小说实际在叙述着两个故事:

正在进行的周檎的抗日活动,何大学问、柳罐斗的设计除奸;过去发生的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故事和几个年轻主人公的童年生活。这二者交织起来,不仅扩大了小说的容量,而且把富有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与正在进行的斗争统一起来,互相映衬,既照顾到乡土性,又照顾到时代性。

此外,《蒲柳人家》也体现了刘绍棠小说特有的语言风格。比如:“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何满子最喜欢到河滩上玩耍。光着屁股浸入河汊,捞虾米,掏螃蟹,摸小鱼儿;钻进苇塘里,搜寻红脖水鸡儿,驱赶红蜻蜓满天飞舞,更是有趣”。通俗流畅而又生动传神。

性格特点一丈青大娘:泼辣大胆 刚直不阿 性格豪爽 口苦心甜

何大学问:侠肝义胆 仗义轻财 慷慨豁达 好戴高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