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能有机会来到井冈山参观学习,心情非常激动,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井冈山之旅感言?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井冈山之旅感言(井冈山之行)

井冈山之旅感言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能有机会来到井冈山参观学习,心情非常激动。

去年我去北京参观了毛主席纪念堂,可谓是庄严肃穆,让人肃然起敬。

但是来到井冈山,来到毛主席居住和生活过的地方,来到他梦想启航的地方,这里是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1、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毛主席他老人家虽然去了,他的身体留在北京继续保卫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他的灵魂是不散的,甚至他获得了自由,我有一种感觉,毛主席他并不喜欢被困在北京城,他更喜欢回到他当初创业的地方,所以他的灵魂又回到了这片他魂牵梦萦的土地,在这里守望着他的人民,守卫着他的祖国。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样,身体只是我们灵魂租借的地方,是我们灵魂居住的地方,在宗教的说法是我们的身体是我们的本相,灵魂是我们的法相。

比如你想念一个已故的亲人,首先你会想到他长得是什么样子,这是他的本相。

然后想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勤劳、善良、温柔,还是急性子等,这是他的法相,或者说是他的精神长相,也就是他的灵魂的样子。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爱护我们的身体,爱护我们灵魂居住的地方,我们更有责任用知识和智慧来滋养我们的灵魂,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2、两棵神奇的感情树

在大井的毛主席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建筑,客家人讲究居住环境背山面水,所以在房子背后种了两棵树取靠山的寓意。

这两棵树也是饱经沧桑,九死一生,被当地人称作感情树,其中一棵是椤木石楠,一棵是杉树。

在1929年,国民党对井冈山根据地会剿,实行三光政策,石头过刀,茅草过火,当时井冈山被烧杀一空,这次劫难中,两棵树也被烧死。

1949年春天,枯萎了21年的两棵老树又重新抽枝发芽,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大约是为了庆祝新中国的诞生。

1965年,从没有开过花的两棵老树开出了白色的小花,欢迎毛主席重回井冈山。毛主席38年后重返井冈山,写下来不朽的诗篇《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976年,我国三位伟人去世,这两棵树再次枯萎了。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两颗树奇迹般地再次复活了。

2000年初,他们旁边又长出一棵小树,可能是我们的国家后继有人了,我们的祖国将越来强大,屹立于世界东方,将更加繁荣昌盛,源远流长。

这两棵树大约是有灵魂的吧?

它们可谓是见证了中国革命的星星火种,燎原了祖国大好河山,当初,中华民族颠沛流离,那一抹星火之光,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希望,更带来了祖国如今的日新月异,蓬勃发展……

3、黄洋界哨口

接下来我们去到了黄洋界哨口,黄洋界哨口是井冈山的五大哨口之一,那么为什么修五个哨口呢?

因为因为井冈山与外界的相连的只有五条羊肠小道,哨口呢就是扼守羊肠小道的工事,也就是把哨口守住了,就是把井冈山守住了。

在五个哨口中黄洋界哨口也是最著名的哨口,因为在当年发生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在1928年8月,敌人得知红军主力出兵湘南,集合了4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根据地进行会剿,想捣毁井冈山根据地。

当时由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召开了军民代表会,商讨到底是走是留?

如果走的话井冈山根据地肯定保不住,留的话也不一定打的赢,所以大家最后一致决定要打赢这场战役。

所以从黄洋界山脚到山顶进行层层设防,一共设了五道防御工事。

第一道是竹钉阵,就是把井冈山大翠竹削成两头尖的竹钉,在马尿里浸泡,敌人如果踩上去,不死也得脱层皮呀,在马尿里浸泡过的竹订可是有毒的。

第二道防御工事也是就地取材用竹子做成的竹篱笆阵,群众将大树和毛竹砍倒横在路中,阻滞敌军前进。

第三道是深五米,宽四尺的战壕。这三道工事都属于防御。

第四道是用麻绳绑上檑木和石块,敌人攻上来时就割断麻绳,石头和木头就掉下去攻击敌人。

第五道是就是坚固的射击岩体。

8月30号,战争打响了,五道防御工事可谓大显神威,“竹钉阵”直接让许多敌军官兵丧失了战斗力。滚石檑木更是如天女散花般,直砸得敌人魂飞魄散,望山却步。

红军借助有利地形,打退了敌军一次又一次进攻。

但是,敌人仍不甘心,再次集合兵力,这时贺子珍的哥哥何敏学想起军需处还有一枚迫击炮。

这枚迫击炮还是八一南昌起义朱德缴获国民党的一枚炮,临时修好之后抬到了黄洋界哨口,当时炮弹只有三发。

前两发炮弹打出去之后,都打了哑炮,只有一发炮弹了,眼看山脚下的敌人就要攻上哨口了。

千钧一发之际,在团长朱云卿的命令下第三发也打了出去。

可能是天佑我中华,第三发炮弹竟然在敌人的临时指挥所炸响了。

这时藏在草丛中的赤卫队员马上把准备好的鞭炮放在洋铁桶里点燃,发出清脆的响声,像机关枪扫射一般,大家齐声呼喊,“红军主力回来了”,“毛委员回来了”。

山脚下的敌人看到这阵仗,误以为红军主力真的回来了,所以吓的连夜撤退。

毛主席帅红军主力回到井冈山,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挥笔写下了:

《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井冈山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记载者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故事里那不灭的英灵——他们不愿魂归故里,他们永远留在这里,守护着祖国和人民的星星之火,源远流长……

而我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我们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呢?

不管为什么而活着,我们都应该始终铭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忘初心,活出自己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