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谈到”一字师“,都会想到《唐才子传》中的这个故事:

齐已携诗卷来袁谒谷,《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已不觉投拜,曰:“我一字师也。”

郑谷告诉齐已,昨夜”数“枝开不如昨夜一”枝“开,齐已叹服,称郑谷为其一字师。这是当面的切磋。

欧阳修和诗圣杜甫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老杜也堪称为一字师也。

写诗没那么难读懂杜甫的绝句(身轻一鸟如何续)(1)

一、两本诗话中身轻一鸟过的故事

欧阳修号称,自己这个老头子,有藏书万卷、金石遗文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因此自号六一居士,它的诗话因此名为《六一诗话》,其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陈舍人从易当时文方盛之际,独以醇儒古学见称,其诗多类白乐天。盖自杨、刘唱和....谓“西昆体”。由是唐贤诸诗集几废而不行。陈公时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 《六一诗话》

陈从易(966~1031年)作诗像白居易,杨亿、刘筠等西昆体诗人效法晚唐李商隐,于是唐朝其他诗人的作品不受重视。

某日陈从易得到了一本杜甫诗集,其中有句“身轻一鸟”,少了一个字。于是大家各用一个字补上。有疾、落、起、下,大家各抒己见,定不下来哪个字最好。后来又得到另外一个完整的诗集,发现这个字是”过“。于是陈从易大卫钦佩,认为虽然仅仅一个字,可以看出杜甫的高明。

北宋僧人惠洪(1071-1128)把这个故事安到了欧阳修和梅圣俞的头上:

老杜诗云:「身轻一鸟过。」文忠公、梅圣俞初得一本而失「过」字,诸公续之曰「一鸟疾」、「一鸟落」、「一鸟去」,及得善本,乃「过」字。乃知一字之工,才力有短长也。《冷斋夜话》

惠洪说,欧阳修和梅圣俞得到了杜甫诗集,身轻一鸟后面少了一个字。于是欧、梅等人尝试着续上,用了疾、落,另外比《六一诗话》多了一个”去“,后来看到杜甫的”过“字,大家表示叹服,知道一字之工,可以看出诗人才力的长短。

至于是陈从易等人,还是欧阳修等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大家对于这个”过“字,如此认可呢?

写诗没那么难读懂杜甫的绝句(身轻一鸟如何续)(2)

二、晁补之《鸡肋集》对于”过“的分析

关于这个过字的好,晁补之在《鸡肋集》中解释道:

诗以一字论工拙。如身轻一鸟过,身轻一鸟下,过与下与疾与落,每变而每不及。昜较也。如鲁直之言,犹碔砆之于美玉是也。

晁补之说,过,和下、疾与落相比,越往后越不如前。这还比较容易比较。这就好比碔砆这种石头和真正的美玉相比。

写诗没那么难读懂杜甫的绝句(身轻一鸟如何续)(3)

晁补之又举了苏轼评价陶渊明的例子,这一段解释了悠然”望“南山与悠然”见“南山:

记在广陵日,见东坡云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于此,无余蕴矣。非渊明意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心逺,此未可于文字精觕间求之。以比碔砆美玉不类。

苏轼认为陶渊明其意并不在如何作诗上,而是因为恰有所感,于是用诗表达出来。如果是”望“,表示诗人有意为之,诗意已尽没有余味。如果是”见“则是无意之中见到了对面的山峰,因此”趣闲而心远“,不知道是不是还有更多的意外,引发读者不尽的联想。这里就不像石头与美玉那么明显区分了。

不过,对于”过“的好处,似乎还是云里雾里搞不清楚。

写诗没那么难读懂杜甫的绝句(身轻一鸟如何续)(4)

三、陈师道的解释

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苏门四学士之外,再加陈师道与李廌 ,发展为苏门六学士: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zhi)。

据张表臣的《珊瑚钩诗话》记载,陈师道也有独特的见解:

陈无己先生语余曰:“今人爱杜甫诗,一句之内,至窃取数字以髣像之,非善学者。学诗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余曰:“如何等是?”

曰:“冬日谒玄元皇帝庙诗,叙述功德,反复外意,事核而理长,《阆中歌》,辞致峭丽,语脉新奇,句清而体好,兹非立格之妙乎?

《江汉诗》,古乾坤之大,腐儒无所寄其身。

《缚鸡行》,言鸡虫得失,不如两忘而寓于道,兹非命意之深乎?

《赠蔡希曾诗》云:‘身轻一鸟过’,力在一过字,《徐步诗》云:‘蕊粉上蜂须’,功在一上字,兹非用字之精乎?学者体其格,高其意,炼其字,则自然有合矣。

陈师道认为,身轻一鸟过 ,炼字功力在”过“这个字;蕊粉上蜂须 ,功力见于”上“这个字。陈师道认为这两个字,令整句诗气质精神与诗意境界提高,炼字自然而妥帖。

写诗没那么难读懂杜甫的绝句(身轻一鸟如何续)(5)

四、《赠蔡希曾诗》原貌

这首诗的原题是《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 其内容如下:

蔡子勇成癖,弯弓西射胡。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

官是先锋得,材缘挑战须。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

云幕随开府,春城赴上都。马头金狎帢,驼背锦模糊。

咫尺云山路,归飞青海隅。上公犹宠锡,突将且前驱。

汉使黄河远,凉州白麦枯。因君问消息,好在阮元瑜。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蔡希曾(有版本写作鲁)是一个能弯弓射胡人的勇士,作为健儿,宁肯牺牲于沙场,也不愿像我一样做个无用的儒士。前面八句都是赞颂蔡希曾的才略,包括这两句: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

陈师道、晁补之,或者欧阳修、陈从易等人,都认为”过“比下、疾、落、去要好得多。老街感觉用”过“,显得勇士武艺高强,腾挪之间更加从容潇洒。

下句枪”急“万人呼,有急字,自然用”疾“显得有点重复 。落、去、下,都写不出蔡希曾的英姿飒爽。所以晁补之认为这个”过“字,体现出了杜甫诗的”格“与”意“。

格,是外表与内在的气质,通过炼字炼句体现出来,格的高与低,好比战士与战俘,一望而知。意,是主题思想,是作者想要表达出来的东西。因此晁补之说学习杜甫要”体其格,高其意“。

写诗没那么难读懂杜甫的绝句(身轻一鸟如何续)(6)

​结束语

炼字,可以通过一个字,改变了一句诗,乃至整首诗。郑谷教会了齐已一个人,杜甫开导了一群人。

明末贺贻孙在《诗筏》中说到:

炼字炼句,诗家小乘,然出自名手,皆臻化境。盖名手炼句如掷仗化龙,蜿蜒腾跃,一句之灵,能使全篇俱活。炼字如壁龙点睛,鳞甲飞动,一字之警,能使全句皆奇。若炼一句只是一句,炼一字只是一字,非诗人也。

@老街味道

观宋填词114 邻鸡不管离怀苦 黄公度暗讽秦桧如打鸣公鸡

宋祁填词借用了李商隐两句诗,竟然感动宋仁宗抱得美人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