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个潮汕人
那么你对下面这些动画一定不会陌生
▲由潮剧丑角制成的潮语卡通图
当我国南戏的“泉潮腔”(闽南粤东)
流传到潮州后被以当地语言传唱,
原有的曲调起了变化,
同时吸收潮州的民间音乐、小调等,
在南戏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声腔——潮腔,
从而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潮剧。
30年代以来,
随着流存于海外的明代潮剧剧本,
以及在潮州出土的明代艺人手抄剧本的出现,
潮剧也被证实已有450多年历史。
在潮剧中,
有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四大行旦又细分若干小行旦,
而“丑行”是潮剧的强项,分类也最细。
京剧仅有6种丑,潮剧却有10种。
很多外地人听潮剧,
觉得语言生涩难懂。
但是其实潮剧体现的不止是潮语,
它还包含了多样的潮汕艺术文化,
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
明代中叶以来,
潮剧便以祭祀演剧、喜庆演剧为主。
一般是节庆祭祀的前后几天聘请戏班,
在城镇或乡村的空地、广场
或者祠堂寺庙门口临时搭台演出,
主要与各种祭祀活动共同举行,
演出时间少则一天或一夜,多则半个月。
印象当中,
去祭祀如果正好赶上吉时,
便能看到穿大褂、
手捧祭祀物品的潮剧演员
从台上走下来,
径直走到祭祀台前,
走一圈,再拜三拜,如此几轮。
小时候,
一些有趣的剧目我也是喜欢看的。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元旦,
祭祀后陪着奶奶在祠堂看到凌晨快2点。
那时候穿着大棉袄吹着风,
却也觉得心窝子暖暖的。
后来看潮剧的人少了许多,
但还是会请剧团演出图个吉利。
偶尔有外地人觉着新鲜,
就会驻足听一会,但没多久就散开了。
就算时而有拜神的本地人来围观,
也只是听一会就烧纸钱,收拾祭品回家。
时隔十多年,
我曾在陪妈妈祭祖时偷闲听了一会,
但是没到十分钟就宣告失败了。
或许是小时候有趣的事情少,
所以才觉得几个大人穿着花大衣、
化浓妆在台上唱剧十分新奇。
在这个娱乐至极的时代,
如何重新唤起人们的共鸣,
让潮剧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大概是潮汕地区仅存的挣扎生存的剧团,
甚至是这座城市里所有的传统曲艺,
都必须要面对的残酷命题。
2006年的时候,
几个来自潮州韩山师范大学的学生突发奇想,
把一些经典潮剧改造成为“卡通潮剧”,
让潮剧来了一次“变脸”。
这部“卡通潮剧”
从故事、配乐到卡通设计,
都有针对当代人的娱乐视觉
去做一个新的调整。
而据看过的年轻人说:
确实没有传统潮剧那么生涩,
但同时他们也表示,
要让他们因为几部卡通潮剧
就跑去戏台下听潮剧,
恐怕还没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90后戏迷
将一些潮剧中的经典剧目画成“Q版潮剧”。
《杨令婆辩本》中佘太君执龙头杖殴庞洪;
《柴房会》中李老三遇冤鬼莫二娘;
《苏六娘》中桃花与渡伯对歌;
《京城会》中刘翠屏与吕蒙正喜结连理……
无论如何,有尝试总是好的,
虽然不一定能大受欢迎。
但是,每一次为了传承
我们做出的有意义的努力,
总能汇聚起来
成为守护潮汕文化的最好的力量。
如今,
越来越多的影院、KTV拔地而起,
电视剧、电影、音乐的更迭速度也很快。
再没有哪种剧目能像一部潮剧那样,
历经几百年还在反复唱着。
要让潮剧的发展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毕竟需要漫长的时间。
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偶尔
放慢一下步伐等等它。
一起守护潮剧文化、守护这座城市的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