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3月1日,毛主席因黑油山探区又一口探井出油,在中南海向石油工业部部长李聚奎打电话:“聚奎啊,我向你表示祝贺啊!”

黑油山的英雄故事(史鉴进击黑油山)(1)

意见不一

新疆石油公司经营期间,独山子油田面积小,产量低;呼图壁、安集海、卡音地克、南疆等地区没有大的勘探成果,综合分析后认为有必要从准噶尔盆地边缘向里面发展,重点是黑油山。当时,苏联专家回国后有少量专家留下帮助工作。这个提议引起了苏联专家的激烈争论,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

有的认为,黑油山顶部有原有露头,就会有油。有的则认为,黑油山顶部已冒油气,沿成吉思汗山脉东西100多公里长沥青山脉露头很多,已将油田破坏,那里有油也是残余油。这两种意见争论不休,最后还是决定派一个钻井队进行试探。1955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石油勘探会议决定,在准噶尔盆地黑油山钻第一口油井。

1955年2月初,独山子矿务局钻井处党委书记马骥祥带领苏联专家阿不拉莫夫、井架安装队崔林庆和翻译维佳提前到黑油山察看1号井地形。6月14日,由8个民族36名职工组成的1219青年钻井队,在技师(队长)陆铭宝、副技师(副队长)艾山卡日·艾拜拉木的带领下,来到黑油山东南方向5.5公里的1号井现场,抱定“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决心,积极做钻前准备。钻井队于7月6日开钻,战胜高温、大风、缺水、井喷等种种困难,10月29日完井出油。黑油山第一口油井出油,给石油工人以极大鼓舞,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

1955年12月中旬,石油工业部部长李聚奎带领地质司司长唐克、副司长沈晨、地质家翁文波和苏联专家组组长到黑油山,提出采取走大步和集中使用力量的办法,尽可能加大钻井工作量,把主要力量集中地放在最有希望和收效快的地方,决定组织会战,迅速拿下黑油山。

按照李部长的要求,新疆石油管理局和独山子矿务局很快确定了黑油山2号井和4号井的井位。2号井开钻时下起了大雪,气温低达零下30多摄氏度。凛冽的寒风,给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工人们虽然住进了井地,但井场上冷得厉害,稍一疏忽管线就会冻住。面对这种情况,各岗位严格遵守防冻制度,再冷也要坚持打钻。1956年2月,2号井钻到500米到600米之间时,突然发生了水喷,防喷器还未来得及关水柱已经上了天车。

几天以后,40米高的井架和钻机全被冻上,像一座高大的冰塔。新疆石油管理局和独山子矿务局派去中苏专家处理事故。经过认真研究,抢险方案很快确定下来。大家先用十字镐在人字架下挖一个大洞,人从洞口钻到钻台上抢装井口。洞口挖好了,可以看到喷势很急,大水柱比天车还要高,抽得洞口更冷,和水柱一直喷出的硫化氢熏得人喘不过气来,陆铭宝被熏晕经抢救才脱险。

黑油山的英雄故事(史鉴进击黑油山)(2)

黑油山的英雄故事(史鉴进击黑油山)(3)

黑油山的英雄故事(史鉴进击黑油山)(4)

撒网捞鱼

2号井、4号井相继出油后,对于克拉玛依是不是大油田,要不要进行大规模勘探,仍然存在着分歧。

以原中苏石油公司时期地质调查处总地质师,时任新疆石油公司地质调查处专家顾问组组长潘捷列耶夫为首的大部分苏联专家,在1号井开钻前就不赞成在这一地区钻探。1号井出油后,他仍认为克—乌大断裂以南是一个平缓的大单斜带,没有明显的构造,没有聚油条件;以北的几个构造面积很小又出露于地表遭到了破坏,不具备形成大油田的条件,开展大面积勘探是冒险。他主张,把勘探的重点仍然摆在盆地南缘等局部构造上。

新疆石油公司中国地质师杜博民、田在艺、张恺、范成龙等认为,1号井出油之后,南黑油山构造的2号井、4号井相继钻到了含油砂岩,地震队有几条测线在白碱滩发现了数个局部构造,一些地质浅井在前山涝坝、红山嘴、白碱滩、乌尔禾、夏子街地区钻遇了白垩系和第三系的含油砂岩、沥青砂岩和稠油,以及地震、重力、电法勘探等,克拉玛依是一个向盆地中心倾斜的大单斜带,在区域性大单斜的构造背景上可以有若干局部构造圈闭。由于沥青砂和稠油分布广泛,可能存在稠油圈团,盆地油气来源丰富。以上这些,均具备了形成大油田的条件。因此,他们建议在详探克拉玛依的同时,应该在克拉玛依—乌尔禾地区展开区域勘探以期找到大油田。

1956年4月,石油工业部部长助理康世恩率领工作组和苏联专家组组长到克拉玛依—乌尔禾地带实地考察,充分听取了关于克拉玛依含油远景和勘探部署的不同意见,果断地决定采取“撒大网,捞大鱼”的勘探方针,在克拉玛依到乌尔禾长160公里、宽30公里的广大范围内部署10条钻探剖面,配合地震勘探,整体解剖,扩大油田面积。结果,很快拿到了相当的石油地质储量。

破“贫油论”

1956年5月11日,新华社向国内外发布消息:石油工业部负责人在全国石油工业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宣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地区已经证实是 一个很有希望的大油田。主持全国经济工作的陈云、李富春、薄一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自听取克拉玛依油区工作汇报,指示加速勘探,安排支援克拉玛依油区的工作。《人民日报》5月14日、5月23日、9月5日连发三篇社论,呼吁“更多部门进行配合,必须有全国的支援”,全国掀起了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开发建设的热潮。

1956年9月,李聚奎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书面发言中提出:“新疆准噶尔盆地已经发现的克拉玛依油田,在经过试油的23口探井中,均得到了有工业价值的自喷油流,油田面积已达130平方公里,储油面积还在扩大,可采储量将在1亿吨以上。青海柴达木盆地,油泉子构造已见到油流,冷湖4号构造在浅钻过程中喷出了原油。四川巴县石油沟-东溪构造和永川黄瓜山构造,在钻井过程中发生了强烈的气喷。仅仅根据这些油、气田的发现,就可以驳倒所谓‘中国贫油’的谬论。”他提出的这些意见,得到了中央的赞同和批准,写进了党的八大通过的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

黑油山的英雄故事(史鉴进击黑油山)(5)

1956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7周年的典礼中,“1956年发现的大油田克拉玛依”巨大模型彩车随游行队伍通过北京天安门广场,接受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有力地支援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建设,从实践上摘掉了“中国贫油论”的帽子。

黑油山的英雄故事(史鉴进击黑油山)(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