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灰绿色的短袖,手拿一个扩音喇叭,一个神情坚定的老人站在长江荆江大堤高喊:“同志们一定平安归来!要相信我们一定能取得抗洪的胜利!”

这个老人,就是我党第三代领导核心,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

江泽民同志亲临抗洪一线(江泽民同志亲临抗洪一线)(1)

当山河呜咽,洪水嘶鸣的时候,身为一国主席的江泽民同志并没有安居后方,而是连夜召开大会,听取完抗洪专家的分析后,连夜乘车赶往抗洪一线。

他的到来,给了前线抗洪的官兵们很大鼓舞,一时间,现场的抗洪效率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提升。

风雨兼程赶赴前线

1998年的夏天异常炎热。正当人们以为大旱将至的时候,天气骤变,开始下起瓢泼大雨。

江泽民同志亲临抗洪一线(江泽民同志亲临抗洪一线)(2)

开始人们以为这只是再寻常不过的降雨,然而事态很快朝着不可控制的方向急速发展。降水量的激增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一场空前的灾难正在酝酿。

救援官兵在灾情爆发的第一时间赶往前线,企图控制这突如其来的汛情,然而洪水的肆虐很快让他们的努力沦为杯水车薪一样的存在。

降水却并没有就此停止,连续数十日的降水很快让我国流域内多条内河泛滥成灾。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场洪灾由此爆发了。

洪水以令人几近绝望的速度持续蔓延着。对于中国政府和人民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残酷的“大考”。令人窒息的氛围不断升温,死亡的气息逐步蔓延整个华南一带。

在这样的“死亡威胁”下,除了肩负抗洪救险任务的人民子弟兵,还有一个老人风雨兼程赶往前线,他就是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

江泽民同志亲临抗洪一线(江泽民同志亲临抗洪一线)(3)

谁能想到,当时的江泽民同志已经是一位72岁高龄的老人。而这位72岁高龄的老人所要面对的,是一场破坏面积高达3.3亿亩、造成1.86亿人口受灾的特大洪水。

不仅如此,江泽民同志头一天还在听取专家的抗洪意见,第二天便马不停蹄赶往抗洪一线。

暴雨过后的路面彻底失去了原本的光滑。江泽民同志乘坐的专车要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中艰难行驶本就不易。

到达受灾严重的灾区,再没有公路可以供汽车行驶。江泽民同志大手一挥,将自己的裤脚卷起,决定步行前往救援中心。

司机和随行的工作人员的劝阻被江泽民同志抛在脑后,他只知道,现在自己的安危远不及受灾区域群众的万分之一。

江泽民同志亲临抗洪一线(江泽民同志亲临抗洪一线)(4)

于是江泽民同志就这样冒雨出发,踏在泥泞遍布的乡间小道上,淋着瓢泼的大雨赶往抗洪抢险的第一线。

江泽民同志从北京远道而来,再加上一路的舟车劳顿,按道理说像他这个年纪的老人多少会有些吃不消。

然而尽管如此,从前线发回的报道以及现场的照片可以看出,江泽民同志的脸上并没有一丝倦色。

当抗洪官兵们用沾满泥泞的双手向他握手时,他慈祥的脸上并没有一丝厌恶,反倒是平添了几分担忧。他关切地嘱咐现场每一个和他打招呼的官兵们:“一定要注意安全!”

那一刻,眼前的抗洪官兵对他来说,好像不再是一个个坚毅顽强的战士,而他也不再是一国主席。只是一个担忧子女安危的“老父亲”。

江泽民同志亲临抗洪一线(江泽民同志亲临抗洪一线)(5)

像这样亲自赶往抗洪前线的慰问,江泽民同志一天之内要跑好几个地方。

经救援前线的官兵证实,他们曾多次在荆江、洪湖、月亮湾等抗洪前线亲眼见到过江泽民同志的身影。而江泽民同志身上穿的始终都是那件灰绿色的上衣。

可见,江主席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到抗洪前线的灾情,也为了能够鼓舞前线的官兵,往往连休息都顾不上。

在全党全军上下的密切配合与江泽民同志的调度下。1998年9月10日开始,汛情得到了良好控制,支援抗洪一线的官兵们相继撤离。

2022年的今天,1998年的特大洪灾已然过去20多年。此时的长江早已修筑好了各大水利工程,沿岸绿植恢复良好,长江生态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江泽民同志亲临抗洪一线(江泽民同志亲临抗洪一线)(6)

如今的人民再不必担心突然而来的洪水会再次将家园淹没,因为早在二十几年前,江泽民同志就为他们解决了后患。

如今的长江流域万家灯火,俨然一片岁月静好的模样。也许这也正是江泽民同志最想要看到的景象。

灾后重建,从未缺席

1998年的特大洪水虽然最终得到了控制,但是江泽民同志对汛情的思考并没有减少半分。江泽民同志在抗洪期间亲临一线,他清楚地知道这场洪水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巨大灾难。

寻常的人也许只用考虑如何将眼前的汛情控制住,但是江泽民同志作为一国主席,肩上挑着的是整个中国的命运。

江泽民同志亲临抗洪一线(江泽民同志亲临抗洪一线)(7)

很显然,江泽民同志从始至终都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所以,在这场特大洪水彻底得到控制后,江泽民同志还在思考洪水暴发的原因。

江泽民同志经过长期的调查发现,除了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外,受灾区域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乱砍滥伐与水土流失严重。

对此,江泽民同志提出“绝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这一观点可以说给国家发展提出了科学的发展方向。

关于“保护自然”,是前人所没有重视过的领域。不可否认的是,曾经的中国百废待兴,为了谋求国家的快速发展,我国牺牲了太多自然资源。

1998年特大洪水就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如果国家现在还不调整发展策略,之后这样的灾难一定会更频繁。

江泽民同志亲临抗洪一线(江泽民同志亲临抗洪一线)(8)

江泽民同志开始号召大家爱护自然,尊重自然。这也就为后来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施行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不仅如此,此后江泽民同志还多次奔走在曾经的受灾区域,亲自前往这些地方慰问受灾群众。

江泽民同志日理万机,在洪灾来临之时尚且能够亲力亲为、不顾风雨赶赴抗洪一线指导抗洪工作。

如今又亲自前往受灾区域慰问群众,可见他是真的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了心上。灾区群众重建家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江泽民同志多次亲临一线,这一点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关于“如何让人民群众尽早走出洪灾的阴霾”又成为江泽民同志最新的研究课题。

江泽民同志亲临抗洪一线(江泽民同志亲临抗洪一线)(9)

这场特大洪灾总共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2550.9亿元,而重建社会的经济秩序恐怕要付出比这更为巨大的代价。

为此,在江泽民同志的统筹指导下,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财政部向国内的商业银行增发了1000亿元的国家债券。

当年中央财政赤字甚至由年初的460亿元人民币扩大到了960亿元人民币。而这些经费,几乎全部用于受灾区域灾后重建工作。

在江泽民同志的指导下国家财政政策快速得到了调整,这给予了灾区重建莫大的经济支持。也有效拉动了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复苏。

1998年9月28日,全国抗洪抢险工作顺利结束。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江泽民同志亲临抗洪一线(江泽民同志亲临抗洪一线)(10)

江泽民同志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表示,全国人民在抗洪抢险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勇敢与团结是非常难得的。这样的精神应该予以表彰和发扬。

“把人民放在心上”

“江河湖海,福泽万民”。2022年11月30日,江泽民同志与世长辞,享年96岁。

江泽民同志的离世牵动了亿万华夏儿女的心,可见正如他说过的话那样,他所热爱的人民同样热爱他。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江泽民同志伟大的一生无疑是重于泰山的,他的革命奋斗从1946年就开始了。那一年,江泽民同志在解放战争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江泽民同志亲临抗洪一线(江泽民同志亲临抗洪一线)(11)

早年的他在家乡扬州读书。生在爱国知识分子这样的家庭,令他从小对祖国就有极强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他本该幸福快乐的童年却被帝国主义侵略的铁蹄践踏。那时的江泽民同志总是会跑到梅花岭爱国诗人墓前凭吊,以此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愤。

1945年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但是不久后解放战争相继爆发。年轻的江泽民同志意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逃离泥泞,于是在1946年愤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成为共产党一员的他长期担任党的地下工作。无论是传递情报、转移党员还是发展下线,每一样工作他都能出色地完成。

1993年,江泽民同志被选举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此时他已经是一个67岁的老人,但是他的眼神里的坚毅和果敢却不曾减少半分。

江泽民同志亲临抗洪一线(江泽民同志亲临抗洪一线)(12)

所谓实践出真知。江泽民同志是清楚这一点的。在1998年的洪灾救援抢险工作中,江泽民同志始终与人民同志共同奋斗。

他意识到,我国早年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忽略了自然的保护。于是提出“坚持质量发展第一”。同时,他也在为国内企业谋求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2001年,在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统筹领导下,我国顺利加入世贸组织。

虽然自实行了改革开放战略后,经济得到了腾飞和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始终被国际贸易排除在外。

这就意味着,我国尽管买卖做得很大,但是始终都只能参与国内的经济小循环,没有参加国际大循环的机会,更别提共享经济全球化的一杯羹。

江泽民同志亲临抗洪一线(江泽民同志亲临抗洪一线)(13)

我国自加入是,世贸组织后,经济得到了更“高质量”的发展,这正好与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坚持质量发展第一”相吻合。

可见,江泽民同志对祖国的贡献从来不是停留在理论之上,他提出“高质量发展”这个理论,就会倾尽全力为人民提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舞台。

江泽民同志有着宽广的胸怀,他认为,国家的发展不能是他一个人的一言堂,于是在2003年年底,他就曾向党中央提交过辞去中央军委主席的请求。

江泽民同志提交辞呈不是因为他年纪大了有心无力,而是希望将国家的发展交到更年轻的人手中。如此胸襟和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堪称典范。

2005年,全国人大同意了江泽民同志请辞中央军委主席一事。从高位退休后的江泽民同志虽然没有继续频繁在公众视野出现,但是他却始终坚持维护党中央的领导。

江泽民同志亲临抗洪一线(江泽民同志亲临抗洪一线)(14)

之后江泽民同志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主持编撰《江泽民同志文选》上。这本文选主要记载的是江泽民同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一些经典思想理论。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来说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教材。从中也能使我们更充分地学习和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伟人虽然已经故去,但伟人的精神却永远如同黑白挽联上写的那样“江泽民同志永垂不朽,江泽民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022年12月11日,江泽民同志的骨灰伴着玫瑰花花瓣一起汇入大海。群山肃穆,海浪呜咽,江泽民同志终于还是告别了他热爱的黄土地,告别了他终其一生都在守护的人民。

而他所爱的人民,注定将会将他的模样铭记在内心的最深处,且永不褪色。谨以此文缅怀江泽民同志,愿江泽民同志一路走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