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毓芳(1928~1997),又名王语访、王毓芳秦腔旦角表演艺术家王玉芳祖籍陕西省户县,出生于西安市西马道巷10号爷爷是秦腔庆义社班主,著名的须生演员“胆大红”王德义,父亲是名鼓师,姑姑王桂玉是秦腔早期的坤旦艺人,还有一位姑姑嫁于陕西淳化县人王安奎在王德义的帮助下,王安奎创立了著名的二黄戏班庆义社,是关中二黄的中坚王德义自己领秦腔庆义社,经常在西安、兴平、礼泉等地演戏在爷爷的影响下,王家举家寄食梨园王玉芳出生于秦腔演出十分繁盛的上一世纪三十年代,在家庭环境熏陶下,自幼就接受秦腔教育,工旦王德义本身就是一位秦腔教育家,他主持的庆义社是西安最早有意培养坤角的戏班,早期粉墨登场的秦腔名坤旦王桂玉、茅玉丽、宏秀云等人都出自这里,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秦腔四小名旦名单?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秦腔四小名旦名单(秦腔名旦七岁红)

秦腔四小名旦名单

王毓芳(1928~1997),又名王语访、王毓芳秦腔旦角表演艺术家。王玉芳祖籍陕西省户县,出生于西安市西马道巷10号。爷爷是秦腔庆义社班主,著名的须生演员“胆大红”王德义,父亲是名鼓师,姑姑王桂玉是秦腔早期的坤旦艺人,还有一位姑姑嫁于陕西淳化县人王安奎。在王德义的帮助下,王安奎创立了著名的二黄戏班庆义社,是关中二黄的中坚。王德义自己领秦腔庆义社,经常在西安、兴平、礼泉等地演戏。在爷爷的影响下,王家举家寄食梨园。王玉芳出生于秦腔演出十分繁盛的上一世纪三十年代,在家庭环境熏陶下,自幼就接受秦腔教育,工旦。王德义本身就是一位秦腔教育家,他主持的庆义社是西安最早有意培养坤角的戏班,早期粉墨登场的秦腔名坤旦王桂玉、茅玉丽、宏秀云等人都出自这里。

王玉芳的开蒙戏是《柜中缘》,在自家戏班庆义社打炮,引起轰动,被称“七岁红”。也是这一年,后来的名旦孟遏云在牗民社首次登台打炮成功。出生于1930年的名旦杜玉燕说,我学戏的时候,人家王玉芳就已经拿包银养家了。王玉芳是在自家庆义社的舞台上学习、实践、成长起来的,庆义社剧场在西安市梁家牌坊。

早期秦腔坤角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受家长的影响,自然而成,大部分都没有接受系统的训练。因为王德义培养坤角较早,比较有经验,所以,茅玉丽、王玉芳等人就成为了最早接受系统训练的坤角,因此非常受观众欢迎。茅玉丽曾经远赴甘肃宁夏等地演出,也游走于西安尚友社、三意社、易俗社、正艺社、晓钟社等名剧社,跟著名演员靖正恭合演的“三白戏”、《卖油郎独占花魁》等戏震动兰州城。她还同著名演员王义民、王正端、刘金荣、李景魁、田德年、阎更平、苏育民、黄金华等人经常合作演出,深受群众欢迎,她对杨金凤、李爱云、王彩霞等人的成长多有帮助。

随着抗日战争的持续,中国社会经济日益疲惫,到了四十年代,庆义社就堪堪不支。王玉芳就经常随爷爷、姑姑出外搭班演戏。据现有戏报记载:王语访 1943年随姑姑王桂玉在孟遏云主持的云声社演出《五典坡》前本(孟遏云合演)、1944年演出《白玉楼》《走雪》、《玉龙簪》(颜春苓合演)、《侯府藏龙》、《玉堂春》(何振中合演)、《罗章跪楼》(杜干秦合演)、《桃花山》、《别窑》、《杀狗》、《背舌》、《蝴蝶杯》(前后本,孟遏云合演)、1945年随爷爷王德义在三原明正社演出《蝴蝶杯》(前后本),在建国社演出《杨氏婢》、《柜中缘》等。明显可以看出,王语访演出的剧目风格比同期的坤角艺人要丰富一些。特别是她还能演刀马旦戏《霓虹关》,这在当时还很少见,不愧是秦腔家庭出身。

1945年,王德义把戏箱卖于西安北郊青帮头目郭发盛创立的西安民盛社,一家人都开始游走江湖了。在父亲的带领下,王玉芳更名王毓芳同梁秋芳、肖若兰等人到企图重新恢复的咸阳益民社搭班演戏。

1948年,在咸阳演戏的王毓芳父女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三军文工团,随军西征来到甘肃酒泉市定驻,1953年文工团就地转业成为酒泉市文工团,同年又更名七一秦剧团。1956年剧团前往张掖,又更名张掖地区秦腔剧团。1970年,剧团撤销,1978年恢复剧团后,王毓芳担任团长。她1997年去世。

王毓芳以表演细腻,文武兼备,能戏颇多驰名西北,是剧团的主要领导,也是主要演员。在王毓芳之前的秦腔坤角,如朱喜凤、何韵琴、王美云、王桂玉、茅玉丽、范倚云、周燕云、杨金凤、孟遏云、陈妙玲、梁秋芳等人都只能演文戏,而由黄金华、王毓芳开始,坤伶就开始能够开打,演出武戏了,在这个意义上,王毓芳具有重要的开新风的意义。张掖剧团从五十年代就开始招收学生,后来还创办了张掖市戏曲艺术学校,王毓芳担任校长。张掖历届学生都受过王毓芳的教导,出名的如路玉玲、张玉莲、吴丽霞、屈巧哲、王晓梅等人。

这样一位开秦腔新风的秦腔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应该被人们记着。王桂玉跟周至名丑王景中结为伉俪,后在周至戏校作教练。声震西北的坤旦茅玉丽解放后不知所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