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上导演的《荡寇风云》,片中不仅将古装战争的戏份层层推进、细节考究;也把民间喜闻乐见的“戚继光惧内”传说搬上了银幕。塑造出一位文武双全、刚柔并济,且散发人性魅力的真英雄。

荡寇风云抗日名将(抗倭英雄人性化塑造)(1)

陈嘉上导演的《荡寇风云》由学者郦波担任顾问,作家熊召政以及王思敏、谭广源、吴孟璋等联合编剧,赵文卓、仓田保昭、洪金宝及万茜等主演。影片讲述明朝抗倭大将戚继光在浙江对敌的故事,也把民间喜闻乐见的“戚继光惧内”传说搬上银幕,增加了戏剧性。由此,塑造出一位文武双全、刚柔并济,且散发人性魅力的真英雄,正是鲁迅先生所礼赞的“民族脊梁”的代表。

荡寇风云抗日名将(抗倭英雄人性化塑造)(2)

影片截取戚继光抗倭生涯小片段,因为戏剧冲突营造出色,呈现出阔大的历史感。日本浪人的狂野与大明稳重保守的打法,阵法改革的缘起与突破,宏观战略与具体战场之间的偶然,都表现得当。

影片整体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在激烈的战争场面中插入戚继光和夫人的情感戏,让观众的观影情绪得到有效缓冲,并为影片高潮的台州大战做足铺垫。

影片还通过胡宗宪和戚继光的对手戏,寥寥几笔描绘出明朝政治官场上的角力,丰满了戚继光这个拒绝明哲保身、为民族大义考量并有强大执行能力的英雄形象。

戚继光其人其事不仅在中国被奉为圣贤,在日本也被广泛尊敬。所谓德行兼备,才能成为一军统帅。戚家军之所以战无不胜,所向披靡,正是由于戚继光的治军之法出于人性。

荡寇风云抗日名将(抗倭英雄人性化塑造)(3)

影片中最为精彩的段落是戚继光充分吸收民间智慧,制造对抗日本倭刀的各种武器,并在作战队列和出兵时机的安排上显现出天才般智慧。赵文卓成功演绎了戚继光“著《纪效新书》,练精锐之师”的振奋场面。戚继光根据江南水乡地形特色及倭寇单兵作战能力较强、倭刀坚利的特点,创设12人为1团队、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以及适合大兵团作战的“一头两翼一尾阵”。

凭借写实激烈的战争场面和细腻温情的情感描写,《荡寇风云》相当程度提升了近年来国产古装主旋律电影制作的水准,在塑造人物和描写事件上找到平衡。一些同类影片中出现的强行带节奏、抒情刻意、人物混乱的弊病,都在《荡寇风云》里消失不见。

同为塑造民族英雄的战争类型,《荡寇风云》可以与韩国电影《鸣梁海战》做一番对比。与过度神化民族英雄的后者相比,《荡寇风云》更为真实可信。影片中的古装战争戏份层层推进,细节考究,绝对没有将日本武士、浪人小丑化或者卡通化。戚继光取得的胜利是人间的战争,而非“飞起来”的民粹想象,就这个层面而言,《荡寇风云》尤为可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