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各高校院士(东大这位教授获2022)(1)

晓东

在任各高校院士(东大这位教授获2022)(2)

晓南!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的老师柴人杰教授获得2022“强国青年科学家”称号啦!

我听说了!就在8月26日,柴人杰教授和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9所高校的其他9位“强国青年科学家”一起,登上领奖台,分享了他们创新路上的奋斗故事和心路历程。祝贺各位新时代青年“科技明星”!

在任各高校院士(东大这位教授获2022)(3)

晓南

在任各高校院士(东大这位教授获2022)(4)

8月26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

举行了2022“强国青年科学家”寻访活动分享会

初心不改 潜心科研

“青春逐梦18载 坐定科研‘冷板凳’”

他只为寻找根治耳聋的“密码”

坚定科技报国梦想

聚力祖国医学进步

他打响耳蜗药物研究的持久战

破解“卡脖子”难题

还耳聋患者丢失的声音世界

他就是东南大学的柴人杰教授

获2022“强国青年科学家”称号的10人之一

来跟随官微一起听听他的科研故事!

在任各高校院士(东大这位教授获2022)(5)

在任各高校院士(东大这位教授获2022)(6)

柴人杰,1982年11月出生,东南大学首席教授,东南大学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2013年8月开始在东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听觉、言语与交流分会会长,中国生理学会干细胞生理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候任主委,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基础研究专家委员会主委,江苏省医学会听力学分会副会长。

►►►

矢志耳聋防治研究,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作为一种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耳聋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很高,全球目前有4.66亿耳聋患者,防治形式严峻。柴人杰在学习期间就对耳聋患者十分同情和怜悯,当看到身边耳聋患者频繁就医不得治、丧失社交能力、甚至陷入抑郁,天生失聪的孩子大多一辈子都不能感受世间的声音。他就立下志愿,哪怕自己的力量微薄,也要致力于缓解失聪人群的病苦。当步入科研生涯后,他选择了为生物医学奋斗终身,决定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与人类疾病特别是耳聋的斗争中。在不断的科研与探索之中,他发现耳聋主要由内耳毛细胞和听觉神经元的不可逆损失造成。

经过深入长期研究,他发现可以通过信号可以对内耳干细胞增殖分化和再生毛细胞进行调控,进而发现了调控新生毛细胞成熟和存活的关键机制和关键基因。在此基础上,他通过反复尝试,设计并优化了针对内耳干细胞高转染效率的新型腺相关病毒(AAV), 解决了本领域没有对内耳干细胞高转染效率AAV这一卡脖子难题,使得针对内耳干细胞的基因编辑系统和药物递送系统的建立成为可能。通过数年的潜心研究,他终于建立了完整的针对内耳干细胞的基因治疗体系,并通过该基因治疗体系来促进内耳干细胞再生毛细胞。

在任各高校院士(东大这位教授获2022)(7)

目前该技术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3项,授权3项,已经获得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山东省立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科研部门的广泛应用与推广,搭建了国际领先的AAV载体和转录因子筛选平台。基于该成果研发出的针对内耳干细胞的基因治疗体系,柴人杰将6个创新药物推进至不同临床前及临床研究阶段,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作为一名党员,柴人杰牢记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将自己的人生投入到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健康、谋幸福的征途中;作为一名医学从业者,他牢记医学生誓言,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用自己的诚心为中国的全面小康和人类的医疗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

践行科技报国初心,聚力祖国医学进步

本科毕业后,怀揣着治病救人的理想,柴人杰远赴大洋彼岸继续深造,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没有忘记自己帮助故乡人民摆脱失聪之苦的初心。当他从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博士后毕业时,世界最顶尖的医学院为他开出了丰厚的条件,要资助他的科学研究,但是条件是必须加入美国籍或者申请“绿卡”。

他深知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历史节点,只有回国才能将先进的治疗耳聋的技术造福自己家乡的人民。作为党和国家辛勤培育多年的科技人才和一名有着十余年党龄的老党员,他也一直敬仰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老一辈留学生们的大义,“报效国家、服务人民”是一代又一代留学人员的共同理想。在回绝了高薪工作的邀约后,柴人杰带着导师的寄语“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毅然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中。

刚刚回国的时候,他也有过彷徨和迷茫,国内的实验室相对简陋,顶尖的检测设备、尖端实验原材料在国内也很难采购到。关键时刻,党和国家为科研人员建功立业创造了优越的学术环境,帮助他走出艰难的瓶颈期。他先后得到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青年973计划,中科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的支持。

在任各高校院士(东大这位教授获2022)(8)

在2020年,柴人杰在生命科学领域最权威的国际期刊——Cell上发表的论文被评为CELL年度最佳论文,这是9篇Cell最佳论文中唯一一个完全由中国学者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这也是东南大学首次以通讯单位名义在生物学顶级期刊Cell表发研究成果;近5年他发表高质量通讯作者论文105篇(总影响因子955.31,其中IF>30分4篇,IF 10-30分23篇, IF 8-10分9篇),其中4篇论文被Faculty1000列为推荐文章,1篇论文入选Cell正刊年度最佳论文,10篇论文入选了ESI高被引论文,2篇论文入选热点论文,总他引4800余次,h-index 41。

他真正地将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让中国在听觉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陪跑再到领跑的突破;他把自身的成长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密融合,目前多项创新研究成果已获得近亿元投资投入,已经直接转化为临床产品,造福广大国内失聪人群,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作为一名留学归国的青年科学家,他始终牢记嘱托,坚持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不满足于过去的成绩,不惧怕困难与险阻,只争朝夕,为提升国内医学水平的提高和造福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任各高校院士(东大这位教授获2022)(9)

►►►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倾力领军人才培养

中国耳聋人数达到3780万,居全国各类残疾之首,每百人中就有三人饱受失聪之苦,作为在耳聋领域起步较晚的国家,我国耳聋领域特别是防治耳聋的研究还很匮乏。经过在国内长期的调研,他发现通过耳蜗技术来防治耳聋非常适合中国目前患者病情复杂、医疗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但是目前人工耳蜗植入尚无法替代听觉神经元功能,听觉神经元功能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人工耳蜗手术的疗效。

他下定决心要让中国在人工耳蜗技术上走向世界前列。于是他从零开始,招揽和培养出色的多学科交叉人才组成团队,带领科研团队攻坚克难。团队经过不断努力,通过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协同调控神经干细胞再生功能性听觉神经元,制备并优化了新型石墨烯人工耳蜗电极,形成了新的程序化人工耳蜗植入技术。这些研究研究不仅加强了人工耳蜗手术的规范性、安全性,提高了患者的手术后治疗效果。更降低了手术的难度让更多耳科临床医生具有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能力。经过长时间的科研与探索,他的团队已经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顶尖的听觉免疫治疗团队。

在任各高校院士(东大这位教授获2022)(10)

科研之余,柴人杰也坚持把立德树人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他始终以严谨求实和止于至善的精神来要求团队和教导学生,精心编写《Hearing Loss: Mechanisms, Prevention and Cure》、《人工听觉技术概要》和《人工耳蜗植入暨感音神经性耳聋医疗手册》等教材,受到了学生和全国同行一致好评;他还积极参与学生教学与人才培养,努力探索生物科学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坚持用前沿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助力领军人才的培养和青少年科普工作。他回到东南大学培养的第一届博士生贺祖宏也成功入选国家优青,团队中多位青年老师和学生先后入选国家博士后创新计划,江苏省优青,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江苏省双创博士,江苏省优博,南京市杰青等青年人才计划。

柴人杰始终坚信树聚成林、人聚成事,认为只有在科研攻坚中培养起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学者,努力铸造一只“能打胜仗”的优秀科研团队,建设好后备梯队力量,祖国的科技进步才有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在任各高校院士(东大这位教授获2022)(11)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需求

牢记科技报国的初心使命

把国家需要同个人理想紧密结合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这是柴人杰教授的坚定信念

也是我们每一位东大人不变的信念

向广大科技工作者致敬

新媒体工作室

往期精选 Editors' Choice

来源 |青年东大说

图片 |中国青年报 柴人杰教授团队

责编 |张岭南 周洲

在任各高校院士(东大这位教授获2022)(12)

向广大科技工作者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