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战役是中朝军队为有效打击南朝鲜军队和联合国军嚣张气焰、惩罚李承晚集团公然破坏遣俘协议而发起的抗美援朝战争最后一场决定性反击战役战役从1953年7月13日21时开始,历时15天,志愿军第20兵团和第24军成功突破南朝鲜一线4个师防守的宽达25千米的坚固阵地,向南扩展阵地160多平方公里,将战前金城以南的东西战线拉直,改善了防御态势,共歼敌5.3万余人,是预定歼敌人数的3倍多金城反击战役的胜利极大打击了南朝鲜军队和联合国军士气,有力配合了和谈,迫使美国和南朝鲜军队于1953年7月27日无可奈何地回到谈判桌上,在朝鲜停战协议上正式签字,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抗美援朝最后一战金城战役?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抗美援朝最后一战金城战役(抗美援朝中的金城反击战为何能)

抗美援朝最后一战金城战役

金城战役是中朝军队为有效打击南朝鲜军队和联合国军嚣张气焰、惩罚李承晚集团公然破坏遣俘协议而发起的抗美援朝战争最后一场决定性反击战役。战役从1953年7月13日21时开始,历时15天,志愿军第20兵团和第24军成功突破南朝鲜一线4个师防守的宽达25千米的坚固阵地,向南扩展阵地160多平方公里,将战前金城以南的东西战线拉直,改善了防御态势,共歼敌5.3万余人,是预定歼敌人数的3倍多。金城反击战役的胜利极大打击了南朝鲜军队和联合国军士气,有力配合了和谈,迫使美国和南朝鲜军队于1953年7月27日无可奈何地回到谈判桌上,在朝鲜停战协议上正式签字。

(小题)坚持军事服从政治,准确把握战争趋向

1953年,由于长期深陷朝鲜战场,美国已经在朝鲜损失了10余万兵员,直接军费开支达到800亿美元,沉重的军费负担和巨大伤亡,使得美国民众厌战情绪高涨,迫切希望早日结束朝鲜战争。美国希望通过军事压力迫使中朝方面接受美国的停战条件。为此,联合国军发起了数次试探性进攻,但均告失败。1953年4月,朝鲜停战谈判恢复。

为配合停战谈判斗争,志愿军发起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第一、二阶段作战,并取得节节胜利。在军事压力下,美方不得不在谈判中作出让步,基本同意中朝方面提出的战俘问题解决办法,谈判取得巨大进展。此时,美国与南朝鲜当局的矛盾也开始暴露,因为停战一旦实现,李承晚当局以武力“统一”朝鲜的计划就成为泡影,而且可能导致美国减少对他的援助。因此南朝鲜李承晚当局对停战协定持强烈抵触态度,并“就地释放”战俘(实为强行扣押),阻碍停战谈判进行。为争取实现稳定可靠的停战,党中央决定在停战前再给予南朝鲜以军事打击,据此,志愿军调整了作战计划,组织进行夏季反击战役第三阶段作战行动,即金城战役。

(小题)注重以有备攻无备,全面夯实反击基础

为保证金城战役作战决心的实现和最终的胜利,志愿军从1953年6月下旬即展开了全面的作战准备。通过调动部队部署、提高兵力对比、急造抢修道路、配发渡河器材、架设加修桥梁、抢运作战物资、加修作战工事、隐蔽掩护企图、加强临战演练、开展宣传攻势等,进行了作战力量准备、作战物资准备、战前动员准备、军事交通准备和各种战术准备。为防雨季到来河川涨水,志愿军总部为第20兵团配发了各式门桥47副、苏式浮桥2套、中型橡皮舟和折叠舟36只、橡皮浮桥200米、苏式浮水衣1240余件。志愿军司令部为第20兵团方向加强了炮兵、工兵等力量,使金城正面志愿军共有6个军作战力量,82毫米迫击炮以上火力1483门,兵力对比志愿军以3:1占优势,火炮对比志愿军以1.7:1占优势。

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共抽调10个汽车团连同参战炮兵运输汽车共2700余辆汽车保证运输,赶运物资1.5万吨,准备各种炮弹130万发、炸药23.4万公斤,至7月11日止,除第60军、第68军所需主副食、油料可用到7月20日外,其他均可用到7月底。第20兵团加修道路452千米、急造军路61千米、架桥72座(长1320余米),在前沿增构坑道520余米、放炮洞2850余个、各种发射工事3540余个;对敌情、地形均进行周密侦察,制定详细作战计划和协同方案,演练打敌反扑等战术,炮兵进行了试射,通信保障作了具体部署;以金城战役的目的、意义和特点,战役胜利的条件和可能遇到的困难,当前部队中的思想倾向等三个问题为中心,广泛深入地做好战役动员工作;通过实施小规模进攻行动隐蔽大打的战役企图,掩护战役准备工作顺利实施。

正如1947年9月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讲到:“必须注意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上有胜利之把握。”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宁可备而不战,不可无备而战。有备而战才会战无不胜,攻其不备方能出奇制胜。

(小题)能战方能止战,聚力达成打痛目的

金城战役的指导方针是“稳扎狠打”,作战目标明确,作战决心坚定,必须给南朝鲜军4个师以歼灭性打击。无论是第20兵团还是志愿军总部的决心都是“打必歼、攻必克、守必固”,在军事上继续给予李承晚当局的南朝鲜军以狠狠的打击。对美军及外国帮凶军,不主动攻击,但对任何向我进犯之敌,均予以坚决打击。在金城以南25千米的正面上,集中火炮1100余门,平均每千米45门,对南朝鲜军阵地同时发起猛烈轰击。这是志愿军入朝以来,集中火炮数量最多、火力最强的一次战役。经7~28分钟的火力急袭,将1900余吨炮弹倾泻到南朝鲜军阵地上,破坏了南朝鲜军阵地表面工事30%以上,在开辟通路地段上破坏障碍80%~90%。

从7月17日直至27日朝鲜停战止,志愿军在金城以南先后击退美军和南朝鲜军1个排以上规模兵力的反扑1000余次,将南朝鲜军4个师打残,使敌付出了巨大伤亡代价。金城反击战,志愿军第20兵团圆满实现战役企图,战果大大超过了战役前歼敌设想,在军事上给予南朝鲜军以沉重打击,在政治上狠狠教训了李承晚政权,直接促进了朝鲜停战协定的早日签字,可谓是一战定天下。

原文链接:抗美援朝中的金城反击战为何能“以战逼和”

东南亚在美国的对外政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特朗普上台后将东南亚纳入“印太战略”之中,其东南亚政策主要包括安全利益、经济利益和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的具体目标,特朗普力求通过各种政策手段以达到上述目标。透过对美国近期发布一系列政策报告的分析,结合相关研究和现实情况,可以发现,影响特朗普制定东南亚政策最为关键的因素为中美关系的变化及其对东南亚的认知,但从根本上看是美国的霸权行为逻辑。然而,特朗普的东南亚政策也有明显的缺陷,新冠疫情与美国大选带来了新的变数,美国的东南亚政策有待进一步观察。

原文链接:《霸权的逻辑:特朗普政府东南亚政策析论》

所谓思想史的研究无非就是为了从一种跨时空的角度看待唯物史观在近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的处境,具体是:从危机意识看,传统的唯物史观范式确实存在过于注重历史的客观性与规律性、历史的本质和结构、历史的过程与目标而较为忽视对历史的语言学、主体性和微观性解释等问题。因此,一方面,解释学史学、后现代史学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批判的确值得重视,但也折射出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那种较为僵硬的面孔。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史学必须充分吸收当代历史科学和历史哲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唯物史观的本质意义必须得到充分阐释与巩固。在我们看来,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结构化、系统化和实践性三个维度。在此,结构化视角表现的是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系统化视角表现的是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辩证原则和总体视野,而实践性实践表现的是其对待历史的生成性、批判性和革命性视角,它们共同表明了不同于具体科学的唯物史观的内在机理和整体图景。

原文链接:于思想史格局中理解马克思的历史意识及理论成果

近期英国新任驻华大使吴若兰在隔离期间用中文拍摄视频,并在微博等中文社交平台上发布,用“自拍外交”的形式来赢得中国网民的好感。这种尝试体现了数字公共外交的新趋势。“自拍外交”充分发挥了社交平台“碎片化”“个性化”的特点和优势。虚拟大使馆的上线令职业外交官得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能够面向目标国民众开展全天候的公共外交活动,并且能够与网民分享其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新奇特”。与之类似,使领馆或大使及领事本人的账号都被赋予了生动鲜明的“数字人格”,高高在上的国家或神秘莫测的外交官被具象化为每一个“数字公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当前社交媒体主导的国际舆论场上争吵不休、负面情绪蔓延的背景下,全球风险社会到来之际,数字公共外交需秉持的立场应当是以世界主义为核心的包容性发展视角,为应对全球危机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向世界展示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原文链接:《从大使自拍看数字公共外交》

近年来,体育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加大,重要性不断彰显。但也要看到,逐步提升体育的分值,中学体育将经受更大考验,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完善,进而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公正严明的体育考试制度体系。二是要研究评分标准,各地应按照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级,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要求,遵循有利于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减轻负担等原则,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评分标准。三是抓过程性评价与体育考试研究,真正探索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促进他们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养成的过程性评价方式。

原文链接:体育中考当成学生健康成长助推器

贵州是中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贵州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出一系列整体联动、协调并进的系统工程,其中“政策设计、工作部署、干部培训、督促检查、追责问责”的“五步工作法”成为精准管用的“贵州战法”。政策设计,即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发展。工作部署,即强化系统思维整体推进。干部培训,即培养创新思维推动发展。督促检查,即坚持底线思维担起责任。追责问责,即突出法治思维确保落实落地。

原文链接:“五步工作法”啃下脱贫硬骨头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认识和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变”既是经济格局之变,也是全球治理之变:既包含积极有利之变,也包含消极不利之变;既有可预见之变,也有不可预见之变。当前国际局势无论怎么变,都改变不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改变不了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国家实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趋势。只要我们正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局,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我们的国家必将日益繁荣发展,必将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必将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原文链接:正确认识和把握“变”与“不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调整,调节社会关系的法也需要与时俱进。实现善治,要求法治建设与时俱进,根据治国理政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不断发展完善。法治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必须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来推进,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如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已经充分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

原文链接:法与时转则治

社会治理是社会管理的重大发展和创新。社会治理包括常态的社会治理和非常态的社会治理。常态的社会治理,是突发事件发生前的管理,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非常态的社会治理,是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常态社会治理和非常态社会治理具有相互转化性。因此,需要统筹做好常态社会治理和非常态社会治理两种状态的社会治理,尤其是高度重视和抓好风险管理,未雨绸缪、关口前移地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隐患。

原文链接:统筹推进两种状态的社会治理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体现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刻揭示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其他经济学的本质区别。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同时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流派的鲜明特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民生福祉,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明确了发展的价值旨归。

原文链接: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