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2月26日讯(本网记者 包美娜 整理)“一骑(qí)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近日,一篇名为《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的微信文章刷爆社交网络文章称,修改读音不仅关系到古诗词,还包括“说(shuō)客”“粳(gěng米)”等日常用词,网友们集体“炸锅”,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古今汉字读音变化?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古今汉字读音变化(汉字读音该保持)

古今汉字读音变化

东南网2月26日讯(本网记者 包美娜 整理)“一骑(qí)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近日,一篇名为《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的微信文章刷爆社交网络。文章称,修改读音不仅关系到古诗词,还包括“说(shuō)客”“粳(gěng米)”等日常用词,网友们集体“炸锅”。

关于变更字词读音这件事,大部分网友急急表示不适应,担心以后“话都不会说了”;而另一些网友则赞成读音变革,推崇“少数服从多数”。

反对派:怀疑上了“假学”

习以为常的字音说变就变,让很多网友难以接受,感觉“懵圈”。“不想改,小时候就是这样学的。”像网友“是旗不是柒”这样大喊“不同意”的人不在少数。网友“长不大的小飞鸟”直呼“怀疑人生”,“本来是认识的,现在都不认识了。”网友“堇色安年犬夜叉”认为,多音字是一种文化,读音与词性词意对应,改掉实在可惜。更有网友激动地宣称要“坚持原来的读音”。

有网友质疑修改读音的动机。网友“厨房里的蜗牛”觉得,“知识是用来学的,不是用来改的”。而网友“喜Jing家的菌儿”则犀利质问:“为什么文化要给文盲让步?”他们觉得,让原先的错误读音“踢掉”正确读音,有劣币驱逐良币的既视感。“过几年是不是就得读电饼铛(dang)了?”网友“居居侠本人”调侃。甚至有网友以“学渣”身份恳求:“读错的我改,行吗?别改正确读音。”网友“i晨_锦辛的Mosaic”说。

上述文章发酵后,许多教师网友站出来自嘲:“得赶紧向学生‘认错’。”网友冯老师有些无奈,“之前特意提醒‘箪食壶浆’的‘食’读‘sì’,如果真的改了,一开学我就得提醒学生,我教错了。”网友葛老师认为,虽说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但改来改去显得太随意,“读音一改,古诗词的押韵都没了”。

支持派:好记易用就行

支持改读音的网友们觉得,语言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根据约定俗成作出改变,更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语言是用来交流的,不是炫技的手段。”网友“我就想问什么昵称不重复”认为。网友“言稼”十分支持,“文字是载体,要简明易用。”网友“蠡都浪子”觉得,“一律改为通俗读法也好,不易犯错。只要通晓其意就行,何必考究古人怎么读呢?”

有细心的网友发现,上述文章里提到的一些字词读音,很早之前就已变化,并非近日突变。“个别字词拼音的变化早就在教材里体现了,《现代汉语词典》里也早就有了。”比如“一骑(qí)红尘妃子笑”,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教授王晖解释。而普通话语音系统是一个有别于任何方言的博大精深的系统,语音、词汇、语法都会按照内部规律发展演变。

改后的字词读音也并非以前的错误读音,而是有规律可循的异读。《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指出:“一些异读往往有生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接受度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国家标准来确认发音。”据悉,1985年国家就已开始对一些异读词进行修订。

专家:尚未正式发布 仍读原音

黄安靖和国家语委汉字与汉语拼音研究室副研究员何瑞均表示,热传微信文章中提到的大部分字音修改来自尚未正式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不是正式稿。教育部有关部门回应称,改后的审音表尚未通过审议,还应以原读音为准。

黄安靖和何瑞均都表示赞同“改拼音应少数服从多数”,因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有个缓慢的变化过程,所以标准读音也应是动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