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亚平 ,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全国优秀辅导员获奖感言?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全国优秀辅导员获奖感言(省十佳辅导员罗兰)

全国优秀辅导员获奖感言

来源:咸宁日报

全媒体记者 朱亚平

掌上咸宁报道

“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这是咸宁市实验小学语文老师罗兰的座右铭。

为人师表,爱岗敬业,铸就卓越师魂。任教30年来,罗兰情系三尺讲台,心系每一个学生,以辛勤、执着,表达着她对教育教学的钟爱。在教育教学工作的每项环节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务求完美,先后获“校模范班主任”“省十佳辅导员”等荣誉称号。

语文课堂,求新求变增趣味

2021年12月28日,在咸宁市实验小学五年级一间教室里,每个人的桌上都放着一本语文书。当上课的钟声响起时,罗兰面带微笑,踏着轻盈的脚步迈进教室。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说一说自己这个学期大家最喜欢的一篇课文。”罗兰说,进入这个学期的复习环节后,孩子们每天都将语文书拿在手中,忙着复习。随后,罗兰又重点围绕《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进行了讲解。

“这篇课文写了作者去双龙洞旅游时沿途明艳的风光,读了这篇文章大家是不是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罗兰的引导下,孩子们先将课文熟读一遍,罗兰让每位学生拿出一张纸,按照文章写景的顺序画一张导游图。

课堂上学生们都觉得很新奇,拿出一张纸画了起来,有的两手捂着耳朵阅读课文,有的在低头认真地画,有的仰着脸想该怎么画,有的人抓耳挠腮正在思考。一堂语文课变成画画课。

罗兰按着同学们画的导游图讲课文,课堂气氛和原来的大不相同,同学们聚精会神听得很认真,被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绘和说明,以及老师的讲解深深地吸引着,有的脸上带着笑容,有的眼睛圆瞪,有的嘴巴微张,大家都在罗兰的引导下,进入课文,欣赏着美文、美景。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坐在座位上不动,还没能从课堂上的趣味中摆脱出来。

作为一名教师,罗兰认为认真上好每节课,是每位教师价值体现的基本途径。平常教学工作中,罗兰以学生为本,立足课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罗兰始终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结合新课程理念,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精心设计教案,积极探索,求实创新,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罗兰重视语文学科的情感因素和审美因素,追求智育和情育、美育的和谐统一,善于创造情境,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学、会学。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2004年,罗兰讲的市优质课《荷花》,以良好的教学效果获市一等奖的第一名。

经典诵读,挖掘古诗新魅力

1998年开始,全市掀起经典诵读热潮。在全市首届经典诵读比赛活动中,罗兰所带领的咸宁实验小学代表队表演的《木兰诗》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随后,该节目被邀请去北京演出,被选送咸宁市春晚、黄鹤楼美育节等平台。

台前,音乐、灯光环绕,台前36个孩子身穿彩衣,一边表演一边朗诵《木兰诗》;幕后,爱好文艺表演的罗兰与学校其他老师看着节目成功上演,激动万分,热泪盈眶。

在随后举办的几届经典诵读,咸宁实验小学代表队选送的《国歌诵》、《读中国》、《礼赞长青湖》等经典诵读节目都取得不错的成绩。

这些选送的节目全都是原创,通常都需要一个多月的创作时间。在学校老师的记忆中,每次参加比赛前,罗兰都是很拼的,经常一天换很多个地方。上午她在给孩子们上课,一下课又紧接着研究剧本,中午她领着孩子利用休息时间排练,下午又要跑录音棚,晚上又继续排练。

“其实创作诗歌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并不觉得累。只是错过与孩子的相处时间,觉得很可惜。”罗兰说。

在日常教学中,细心的罗兰发现很多孩子都是被迫学习,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并不大,特别在对古诗词的学习上,多数孩子们都是一知半解。参加经典诵读比赛中,罗兰通过创新创作,对古诗词重新定义理解,通过孩子易懂易接受的方法重新诠释经典,让更多孩子爱上优美的古诗、语文课。

罗兰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各类教育教学杂志及书籍,注意积累理论知识,积极撰写教育随笔和教育教学论文。自任现职以来,罗兰的多篇教学研究论文发表在市级以上刊物上。论文《走出模仿的误区》获国家级三等奖,论文(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获省级三等奖,范文《想象作文》获得第四届全国教师范文二等奖。

2014年,罗兰参与编写出了适合我校国学经典诵读的校本教材《读趣》,2011 年,罗兰参与省教研室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研究》。2014年,湖北科技学院举办“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中,罗兰为农村教师讲了一节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获得了专家讲师的高度评价,她被定为小学语文学科“国培计划”培训授课专家。

班级管理,爱与责任记心间

“今天,我要写的既不是无微不至照顾着我的妈妈,也不是教育我好好学习的爸爸,而是有多种爱的老师。她的身材很高,一双柳叶眉下炯炯有神的眼睛……她有一种严厉的爱。她有一种关心的爱。她是我们学习中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一张语文期末考试的试卷上,罗兰班的学生如是写道。

今年寒假结束前,罗兰又收到了学生送来的鲜花、贺卡,看到这些孩子们送给她的祝福,她露出了甜蜜的笑容。30年的从教生涯,罗兰微笑着说:“和孩子们在一起我非常的开心快乐。这些孩子都还很小,他们不仅需要老师输送知识,而且更需要一份爱。”

2002年开始,为解决较远学生的吃住问题,咸宁市实验小学开设寄宿班,罗兰和一些老师被分到寄宿班照顾孩子们。

一些刚入一年级的孩子,晚上第一次跟父母分开住,很不适应,有的孩子用调皮捣蛋来分解焦虑,有的则会整晚整晚哭着要回家。罗兰只能既当妈妈又当爸爸,陪孩子们疯玩,安慰哭的孩子。有一次就这样抱着一位哭闹不止的孩子,一个姿势在学校宿舍里坐了一夜。

刚满六岁的小婷,来到学校时性格比较孤僻,很难和同学们打成一片。罗老师待她如自己孩子一般经常牵着她的手,跟她说话,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闹,罗兰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新校园,自己动手做识字小卡片,自己做小红花。

别看只是一处小红花,但可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罗老师这样告诉记者,“学生得到小红花都特别高兴,把它作为一种鼓励,作为老师就应该多鼓励学生,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觉得自己在被重视。”小婷的性格在罗兰的陪伴下,变得开朗了很多,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不少。看到这些变化,罗兰心中特别安慰。

刚参加工作时,罗兰一直在乡村小学任教,条件艰苦,但她无怨无悔,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关心热爱乡村的每个孩子。

“教育工作是一份美丽的事业,因为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罗兰说。

责编:张敏

本文来自【咸宁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