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瓶好水的故事 一桶水的故事(1)

水是生命力最旺盛的物质了,历经历史的变迁,从古流淌至今,沿着记忆的脉络,穿起我大半个人生旅程。

玩水

我出生于八十年代初一个民风淳朴的小村庄里,村庄人数不多,大都延续着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结构,男性外出打工赚钱养家,女性在家照顾老人孩子,村庄整体不富裕,但每个小家庭也还幸福和谐。那个物质精神普遍匮乏的年代,属于农村孩子的娱乐活动不外乎爬树上墙,下河摸鱼,跳房子,扔沙包……偶尔家长赶集买个小玩具,就会兴奋的不得了。

小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玩水。那时我和妹妹刚学会叠纸船,常常拿着用挂历纸叠好的五颜六色的纸船去河边放,或者打一桶水在水盆里放,单纯容易满足的年纪,几个小纸船就能玩上一天。

听一瓶好水的故事 一桶水的故事(2)

记忆中的一天,那时的我应该六七岁吧,父亲从外带回来一只塑料小鸟玩具,小小的一只,灌上水之后用嘴一吹可以发出清脆的吱吱叫声。那个夏日的午后,我和妹妹两人兴奋的谁都没午睡,专门从水缸接了一大盆水,轮流灌水、吹气,继而哈哈大笑。那盆凉凉的井水、声声清脆的鸟鸣和欢快的笑声至今仍清晰地留在记忆深处,那是一段无法忘却的童年时光。

现在已身为母亲的我经常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玩具,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经常送孩子玩具,用水的水枪,用电池的汽车,玩沙子的各种工具等,玩具越来越多,玩法越来越高级。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了,物质生活殷实的同时精神生活也更加丰富,属于孩子们的童年时光也更加五彩斑斓,这是小时候的我怎么都不会想到的。

挑水

听一瓶好水的故事 一桶水的故事(3)

九十年代初的小村庄还没有自来水,吃水要靠人到村头的井里去挑,或者用车载着大桶去拉。井是露天的,夏雨冬雪沐浴,怪虫青蛙出没。一担水里冒出一两只青蛙是常有的事。我们家有一个大水缸,直径八九十公分,大约能盛六、七桶水。每天傍晚太阳要落山的时候,母亲都要拿起扁担去挑水,这时我和妹妹都喜欢跟着去,因为这个时刻井边肯定非常热闹。劳作一天的人们开始回家担水做饭,也为第二天的生活用水做准备,放学后的孩子们开始聚到井边的“打谷场”玩耍。夕阳西下,大人们站在井沿上一边娴熟地用扁担放桶、打水,然后借用胳膊的力量提水,一边跟白天较少见面的人们聊家常,聊孩子,远处房屋烟筒里已炊烟袅袅,仿佛也能听见哪一家炒菜劈柴的声音。这浓浓的烟火气息和那个年代特有的淳朴氛围,是成年后的我安全感的主要来源。

在母亲担到第三次水的时候,我就知道该回家了。跟在母亲身后,看着担水的母亲走起来又稳又快,一米六几的身材消瘦但却壮实,担起水来看着毫不吃力。日后长到与母亲身高相仿时,才懂得母亲的艰辛。几十斤重的一桶水,我提起来都费劲气力,何况母亲每次要担两桶,来回三次,表面看起来轻松,殊不知日复一日的负重前行早已在母亲肩膀上磨起一层厚厚的茧。若遇到下雨天,土路泥泞不堪,这种艰辛更是要翻倍。

这种情况在我上高中时候结束了,我们村里装了自来水。村里下通知的第一天,很多村民因为要收自来水费而对安装管道犹豫不决时,母亲第一个去村委报名,态度坚决。犹记得当时母亲说的一句话:“自来水多方便,就在自家院子里,省时省力,交点水费不算什么。”在母亲的带动下,很多村民也都积极报名。很快,清澈卫生的自来水顺着管道流到村里各家各户,人们用水再也不用去肩挑车拉了。直到现在,母亲都觉得这是她这辈子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也是我见过的母亲态度最坚决的一次。

村头的井因常年不用被封了起来,从家到井边的那条土路早已换成柏油路,人们傍晚的娱乐活动也从井边移到了新建起来的小广场上。那里有各种健身器材供人们使用,宽敞的场地也是跳广场舞的好地方。昔日疲惫不堪忙忙碌碌的家庭主妇,如今却是广场上衣着光鲜、满面红光的跳舞主角,我想这就是“活的有尊严”的最好体现吧。

洗衣

听一瓶好水的故事 一桶水的故事(4)

自来水未安装之前,一家人洗洗涮涮全靠水缸里的井水。为了不至于用水太快,做饭之外的用水便想尽办法储存。我家门口有一条小河,夏天水位不高时是我们下河捉鱼虾的好去处,水位高时,则成为女孩子们洗衣服的用水来源。三五个玩伴相约一起,将家里该洗的不该洗的衣服、床单、鞋子堆在河边,两个脸盆,一袋洗衣粉,边洗边闹边玩,周末时光就这样被消遣了。如果上课时闻到同学衣服上有浓浓的草腥味,那肯定是在河水里洗衣服了。

也会接雨水。下大雨的时候,母亲会在门外放上几个桶和盆,伴随着叮叮当当的节奏很快就接满了,倒到水缸里,可以用来做饭洗衣。用雨水烧的开水和做的稀饭,吃起来有一股甜甜的味道。

自从有了自来水,洗衣服便从河边转到了家里。母亲常年劳作,手上皮肤疤痕不断,尤其是冬天,皴裂的手掌更是能渗出血水来。冬季气温低,掺好的温水很快就变得冰凉,可即便这样,母亲还是要坚持在刺骨的冰水中洗衣服。那个时候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买一台洗衣机,解放母亲的双手。

这个心愿直到我快大学毕业才实现。我用毕业前实习的第一份工资给家里买了台洗衣机,虽然才几百元钱的小洗衣机,但对当时的母亲来说是一份非常惊喜的礼物了。之后几年,村里人们思想受社会变革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活泛,很多村民改外出打工为自己做小生意,可自由支配的财富增多,村庄面貌和村民的精神状态开始慢慢改变,不少人家里的洗衣机开始从小的变成了大的,我家也不例外。在外成家立业的我每回家一次便“刮目相看”一次。村里毛坯房慢慢减少,砖房甚至小楼房开始增多,几乎每家每户都安装了太阳能,不止解决了洗衣服的问题,也告别了露天洗澡的尴尬。

现在的母亲还是会用手洗衣服,但只洗那些面料“金贵”经不住洗衣机“围剿”的衣服。那些儿时一起相约洗衣服的玩伴和一起上课的同学们,如今也都分散在天南海北,不知他们家里用的是什么性能的洗衣机亦或是烘干机?还会不会偶尔想起那些掺杂着洗衣粉味道的周末洗刷打闹时光?

时代的脚步走到现在,人们的生活变化翻天覆地。单就水这一项来说,人们选择的种类从以前的井水到现在的自来水、矿泉水、纯净水,获取水的方式从肩挑车拉到现在的自来水入户,可谓不费吹灰之力。超市货架上各种名目、不同性能的水琳琅满目,人们伸伸胳膊就能够到,拧开瓶盖就可以喝,不用担心会出现怪虫青蛙。城市自来水管网纵横交错,不论多高的楼层都能“顺利到达”,再也不会有用扁担挑水的艰辛。这些都是一个时代变革的缩影,当人们开始注重“享受生活”,追求物质以外的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恰恰说明人们对这个社会的“放心”。放心自己的生活保障,才能舒心享受社会所赠与的一切。

作为“最老”的一批八零后,也是对社会变革最有发言权的八零后,日新月异之事浩瀚如星海,只捡拾这“一桶水”,从水波荡漾中便可一窥这社会的风云变幻。

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