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耻下问的故事名言(孔子箴言故事立志酬志)(1)

《论语·子罕》中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是说一支军队里,它的主帅可以让人家夺去。但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男子汉,却不能强迫他放弃自己的主张。战国时的孙膑正是一位有志之人。

齐国人孙膑是战国时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世子孙,他在早年曾与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孙膑学习时十分努力,学习成绩一直比庞涓好。但他为人正直,只老老实实钻研兵法,不会对别人巴结讨好。学成后庞涓到魏国,取得国君信任,被魏惠王任命为将军。小人得志的庞涓知道天下还有个比他强的孙膑,便想法谋害孙膑,他派人把孙膑请到魏国,表面上礼遇,却暗中制造了一个冤案,以“通敌罪”把孙膑处以腓刑和黥刑。即砍去两足,又在脸上刺字,日后人们见到他都知是受刑之人,不会被人重用。孙膑知道自己是被庞涓所害,有冤无处诉,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极,不自暴自弃,而是把仇恨记到心里,下定决心立志报仇。

孔子不耻下问的故事名言(孔子箴言故事立志酬志)(2)

不久,齐国派使者到了魏国国都大梁,孙膑以刑余之身向齐国大使讲了许多道理。齐使知道这是位奇人,于是偷偷地把孙膑装到车上,运回齐国,住到齐国贵族田忌家里。在田忌与齐国贵族赛马时,孙膑为其出谋划策,使田忌得胜。田忌知道他是一位大军事家,把他推荐给齐威王。

在齐、魏两国交战时,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公元前353年桂陵一战,大破魏军,公元前341年又败魏军于马陵。那个嫉贤妒能、迫害孙膑的庞涓最终死于孙膑之手。

古代军事家孙膑,在惨遭迫害,处境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仍然锐志不减,终于战胜敌人。正体现出孔子所说“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不耻下问的故事名言(孔子箴言故事立志酬志)(3)

一个人有志气,就是有奔头,有目标。活的痛快,活的明白。那种“今日有酒今日醉”,过了今天不管明天的人,不但对社会没好处,自己也不舒坦。明朝末年有个谈迁。他有感于社会变化,官方正史多歌功颂德,决心写一部反映真实历史的书。便到处查书,四处调查,历经十几年写出一部书稿。正在考虑印行时,有人却把这部书稿偷去。这对年迈六十的老先生打击太大了。怎么办?接着干。又从头查书,再去调查,着手另写。又用了几年的功夫,终于完成自己的计划,了却心愿。这部书就是著名的《国榷》。

孔子不耻下问的故事名言(孔子箴言故事立志酬志)(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