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文学的论文500字(马雁凌原创报告文学)(1)

《 永生的灵魂》(原创报告文学)

作者:马雁凌

每逢夏季,每逢河水暴涨之际,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位年轻的农民。

没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那样惊天动地,没有刘胡兰英勇就义那样激昂壮烈,但是,他依然是位英雄。当乡亲们被洪水围困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他——带岭区大兴乡青川村年仅28岁的农民宋金球,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然地跳进滔滔洪水,舍生忘死地去营救他的乡亲。

1996年8月9日,我趟着齐腰深的河水,踩着倒树,来到了带岭区大兴乡青川村。一条褐色的乡间小道,蜿蜒地伸向小村深处。在村口百米处道南,坐落着一栋四间红砖房,这就是宋金球的家园;东屋,住着他年迈寡居的母亲。西屋,是他温暖的小巢,他有年轻能干的妻子,有活泼健康的女儿。他和母亲一样,是种田能手,承包20亩地,他家是闻名的科技示范户。步入宋家庭院,只见院里院外没有一丝一毫过水的迹象。

宋金球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哭泣着,反反复复地说:“我家没进一点水,我儿子却没了,儿啊,儿啊……”

与宋金球家隔道相望的洼地里坐落着一栋红砖房,那是农民王福生家。7月29日晚22时许,王家老少三代还在梦中,洪水咆哮而至。洪水与王家门前的积水汇成一片汪洋,洪水卷走了院里的杂物,就连马车也被冲走了。洪水很快进了屋里,屋内水深1米多,院内最深处达4米左右。当时,王福生的儿子不在家,60岁的王福生没有半点招架之力,老伴又急又怕,惊恐交加,几乎昏倒。

两岁的小孙女又哭又叫,儿媳顾了老人顾不了孩子,六神无主。他们想冲出去,但院里水太深,留在屋里又怕水越涨越深,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只好放开喉咙高喊救命。洪水的咆哮声和雷雨声交织在一起,淹没了王家老少的哭喊声。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人划着轮胎来了,王福生吩咐儿媳:“你先走吧,出去喊人。”儿媳获救了。她从亲戚家搬来救兵:王福生的两个女婿和外甥。3个人扎了一个简易木筏,王福生和老伴抱着孙女坐上了木筏,王家距岸边(大道)只有近50米远,只要划到岸边,一家人就能脱离险境。

不料,刚划出几米远,木筏就被水中的障碍物卡住了。洪水翻滚着,仿佛是发狂的巨兽,张着血盆大口,随时都有可能吞没这个小小的木筏。木筏上的6条生命危在旦夕。闻讯赶来的乡亲们都不会游泳,人们只好一次次往木筏上扔绳子,指望用绳子把小木筏拉上岸,但因距离太远,始终未能如愿。

7月29日晚,虽然洪水从村中呼啸而过,可是,由于宋金球家地势很高,洪水并未破岸,所以,宋家院里屋里都没进水。30日早晨,宋金球起床后,急忙到几家村民家察看,本想帮他们搬东西,可是他去的几家都已撤离险境了。中午,一家人正围在一起吃饭,忽然,传来了刺耳的呼救声,宋金球听了腾地跳下炕,筷子一扔就跑了出去。

宋金球循声跑到河边,他分开众人,举目望去,只见那个无力摆脱困境的小木筏在水中漂荡,绳子扔不过去。宋金球当即脱下水衩就要下水。一位乡邻提醒他:“你不会水,下去不是送死吗?”宋金球平静地说:“我身体好,让我试试。”宋金球的母亲和妻子深知他的为人,明知阻拦不了他,只好提心吊胆地站在那里,从心底为他祈祷。他4岁的女儿紧紧抱着妈妈的大腿连连呼喊:“爸爸,爸爸……”不知宋金球是否听见了女儿尖厉稚嫩的呼喊,不知宋金球是否看到了母亲那牵肠挂肚的目光,不知宋金球是否感受到了妻子那凝重深沉的期待。他拿着一根拴着石子的绳子,趟着齐腰深的水,一步步向小木筏趟去。

当时,木筏离岸仅有30多米远,这短短的距离却是生与死的一道关口啊。宋金球的脚步越来越沉重,他被洪水冲得站不稳,几次差点倒下去。他试图把绳子扔向小木筏,但是,由于水深流急,几次未扔到位。宋金球不气馁,依然一步步向小木筏靠近。水流越来越急,岸上的人们看见,洪水渐渐没至宋金球的胸部、肩部。人们惊呼:“危险哪,快回来吧。”

宋金球没有回头,他依然向小木筏靠近,当他距小木筏仅有20多米远的时候,人们只见他抬起手奋力一扔,绳子扔出去了,在空中划了个弧线,落在水里。而宋金球,不知是用力过猛身体失去平衡,还是脚下被洪水冲得站不稳,只见他身体摇晃了几下,便一头扎进水里。片刻,他的头露出水面,双手挣扎了几下,便被洪水冲出几十米远。转瞬,洪水吞没了宋金球。

宋金球的胞弟、黑龙江大学伊春分校学生宋金山见此情景当即就要下水救人,老母亲拦腰死死地抱住儿子,声泪俱下苦苦相劝:“三呀,你二哥没了,你再下去,妈可怎么活呀,三呀,你万万不能再下水了……”顿时,宋金球的家人哭声震天。然而,宋金球再也听不见哭喊声和呼救声了。他就这样静静地走了……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水势渐小,小木筏上的6个人获救了。可是,宋金球的尸体却一直没有打捞上来。乡亲们为此忧心忡忡,尤其是王福生老汉和儿子,一连几天不停地在水里打捞。一天,两天,三天……每天都有30多人参加打捞。8月5日,是宋金球牺牲的第七天,终于打捞到了宋金球的尸体。当时,尸体已高度腐烂,人们用塑料膜兜着尸体。入葬时,老母亲拿出自己多年舍不得穿的大衣。村委会、乡政府、区民政局领导各自送来了慰问款。

洪水依然围困着小村,小村几乎成了与世隔绝的孤岛。就在宋金球的尸体打捞上来的当日,人们为他举行了没有任何仪式的葬礼。没有花圈,没有悼词,没有哀乐,这位质朴忠厚的农民,静静地出生在这片黑土地,又悄悄地回归于这片黑土地,他人生的里程,竟然是这样短暂。然而,宋金球的壮举,却给人们留下了不尽的思索……

宋金球只读到小学6年级,也许,他从未阅读过英雄保尔·柯察金关于人生的那段名言,也许,他从未吟诵过诗人臧克家那首著名诗歌《有的人》。然而,宋金球却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写下了人生辉煌的一页。

他,虽死犹生。

宋金球舍己救人的壮举并非是一时冲动,他可贵的精神长堤乃是他平时的日积月累。提起宋金球的为人,乡亲们如数家珍。

邻居大婶说:“平时,不论谁家有什么活,只要喊一声:二球子(宋金球乳名),来帮我干点活,他就乐颠颠地跑来了。”获救的王福生的儿媳抱着孩子,红着眼圈说:“他心眼好,为人厚道,平时也常帮助别人。那天,他若不是为了救我们家,是不会死的。”宋金球在家是个顶梁柱,父亲去世时,他才18岁。他和母亲一起,撑起这个残缺的家庭。他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供弟弟妹妹上学。他春耕夏锄秋收,样样脏活累活都拿得起,放得下。

他还是个孝子,母亲名下承包的土地都是他耕种的,结算时,他把这份收入分文不差地交给母亲。为了增加收入,每年冬季,他都进山倒套子。宋金球身高1米70,是村里的大力士。他从不吝惜自己的力气,他那双手,他那双肩,他那一身力气,不知帮助过多少乡邻?不知扶持过弟弟妹妹多少次?在他生命的最后一个夜晚,他还憧憬着对妻子说:“今年冬天我还得找活干,多挣点钱,弟弟还差2000元学费没交呢……”

弟弟宋金山哽咽着,一次又一次地回忆往事:“我二哥脑子好使,要是有条件,他也一定能考上大学。可是,他却早早下地干活去了,把从垅沟里挣来的血汗钱都给了我们,让我们吃饱穿暖,让我们念书。”是啊,难怪这位不会水的弟弟也要拼死下水救哥哥,兄弟间有着那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洪水过后的青川村渐渐恢复了生机,人们开始重建家园。但是,宋金球牺牲的剧痛依然笼罩着他的一家,乃至于熟悉他、敬仰他的每一位乡亲。人们都说:“宋金球是农民的骄傲,是小村的光荣。”

相信,宋金球并未走远,他那热忱的灵魂依然守望着他的乡亲,依然守望着他的村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