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郎中令赵高恃恩专恣,以私怨诛杀人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言之,乃说二世曰:“天子之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也。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则见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陛下不如深拱禁中,与臣及侍中习法者待事,事来有以揆之。如此,则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称圣主矣。”二世用其计,乃不坐朝廷见大臣,常居禁中;赵高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

【翻译】秦朝郎中令赵高仰仗着受皇帝恩宠而专权横行,因报他的私怨杀害了很多人,因此恐怕大臣们到朝廷奏报政务时揭发他,就劝二世说:“天子之所以尊贵,不过是因为群臣只能听到他的声音,而不能见到他的容颜罢了。况且陛下还很年轻,未必对件件事情都熟悉,现在坐在朝廷上听群臣奏报政务,若有赏罚不当之处,就会把自己的短处暴露给大臣们,似此便不能向天下人显示圣明了。所以陛下不如拱手深居宫禁之中,与我和熟习法令规章的侍中们在一起等待事务奏报,大臣们将事务报上来才研究处理。这样,大臣们就不敢奏报是非难辨的事情,天下便都称道您为圣明的君主了。”二世采纳了赵高的这一建议,不再坐朝接见大臣,常常住在深宫之中,赵高侍奉左右,独掌大权,一切事情都由他来决定。

【解析】根据《韩非子·主道》,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躬于智;贤者勑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躬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躬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

君主不应该显露自己的欲望和意图,让大臣们利用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这需要君主提高自己的修养,而不是不再接触大臣。君主不亲自操持事务但要知道臣下办事的拙和巧,不亲自考虑事情但要知道臣下谋事的福和祸。赵高建议的深居宫禁之中却是人主五壅之臣闭其主,容易导致主失位。二世实在是过于信任赵高,不担心赵高废主自立。

【原文】高闻李斯以为言,乃见丞相曰:“关东群盗多,今上急益发繇,治阿房宫,聚狗马无用之物。臣欲谏,为位贱,此真君侯之事;君何不谏?”李斯曰:“固也,吾欲言之久矣。今时上不坐朝廷,常居深宫。吾所言者,不可传也;欲见,无闲。”赵高曰:“君诚能谏。请为君候上闲,语君。”于是赵高侍二世方燕乐,妇女居前,使人告丞相:“上方闲,可奏事。”丞相至宫门上谒。如此者三。二世怒曰:“吾常多闲日,丞相不来;吾方燕私,丞相辄来请事!丞相岂少我哉,且固我哉?”赵高因曰:“夫沙丘之谋,丞相与焉。今陛下已立为帝,而丞相贵不益,此其意亦望裂地而王矣。且陛下不问臣,臣不敢言。丞相长男李由为三川守,楚盗陈胜等皆丞相傍县之子,以故楚盗公行,过三川城,守不肯击。高闻其文书相往来,未得其审,故未敢以闻。且丞相居外,权重于陛下。”二世以为然,欲案丞相;恐其不审,乃先使人按验三川守与盗通状。

【翻译】赵高听说李斯对此不满而有非议,便去会见丞相李斯说:“关东地区的盗贼纷纷起来闹事,现在皇上却加紧增征夫役去修建阿房宫,并搜集狗马一类无用的玩物。我想进行规劝,但因地位卑贱不敢言。这可实在是您的事情啊,您为什么不去劝谏呢?”李斯道:“本来是该如此啊,我早就想说了。但如今皇上不坐朝接见大臣听取奏报,经常住在深宫中,我所要说的话,不能传达进去,而想要觐见,又没有机会。”赵高说:“倘若您真的要进行规劝,就请让我在皇上得空的时候通知您。”于是赵高等到二世正在欢宴享乐、美女站满面前时,派人通告李斯:“皇上正有空闲,可以进宫奏报事情。“李斯即到宫门求见。如此接连三次。二世大怒道:“我常常有空闲的日子,丞相不来。我正在闲居休息,丞相就来请示奏报!丞相这岂不是轻视我年幼看不起我吗?”赵高便趁机说道:“沙丘伪造遗诏逼扶苏自杀的密谋,丞相参与了。现在陛下已立为皇帝,而丞相的地位却没有提高,他的意思也是想要割地称王了。而且陛下若不问我,我还不敢说,丞相的长子李由任三川郡守,楚地盗贼陈胜等都是丞相邻县的人,因此这些盗贼敢于公然横行,以致经过三川城的时候,李由只是据城防守不肯出击。我听说他们还相互有文书往来,因尚未了解确实,所以没敢奏报给陛下。况且丞相在外面,权势比陛下大。”二世认为赵高说得有理,便想查办丞相,但又怕事实不确,于是就先派人去审核三川郡守与盗贼相勾结的情况。

【解析】1、赵高是如何给李斯下套的?第一是情报工作,知其所欲,知道李斯不满,想进言。第二是,化被动为主动,劝李斯进言。第三,等到二世享乐的时候,让李斯进言破坏二世心情。第四,趁二世生气时进谗言让二世查办李斯。

2、李斯为什么陷入了被动?“臣欲谏,为位贱,此真君侯之事;君何不谏”。赵高作为二世的老师和登上帝位的谋划者,怎么可能不好进言,二世所作所为又是谁教的,作为一国丞相,李斯都不想想么?也许李斯安逸久了,等到起义军发展形势威胁到了秦朝统治和自身权位时,才想着劝二世。丞相位高权重,也使得他轻视赵高这个对手。

【原文】李斯闻之,因上书言赵高之短曰:“高擅利擅害,与陛下无异。昔田常相齐简公,窃其恩威,下得百姓,上得群臣,卒弑简公而取齐国,此天下所明知也。今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私家之富,若田氏之于齐矣,而又贪欲无厌,求利不止,列势次主,其欲无穷,劫陛下之威信,其志若韩为韩安相也。陛下不图,臣恐其必为变也。”二世曰:“何哉!夫高,故宦人也;然不为安肆志,不以危易心,洁行修善,自使至此,以忠得进,以信守位,朕实贤之;而君疑之,何也?且朕非属赵君,当谁任哉!且赵君为人,精廉强力,下知人情,上能适朕;君其勿疑!”二世雅爱赵高,恐李斯杀之,乃私告赵高。高曰:“丞相所患者独高;高已死,丞相即欲为田常所为。”

【翻译】李斯听说了这件事,即上奏书揭发赵高的短处说:“赵高专擅赏罚大权,他的权力跟陛下没有什么区别了。从前田常当齐国国君简公的相国,窃取了齐简公的恩德威势,下得百姓拥戴,上获群臣支持,终于杀掉了简公,夺取了齐国,这是天下周知的吏事啊。如今赵高有邪恶放纵的心意,阴险反叛的行为,他私家的富足,与田氏在齐国一样,而又贪得无厌,追求利禄不止,地位权势仅次于君主,欲望无穷,窃取陛下的威信,他的野心就犹如韩当韩国国君韩安的相时那样了。陛下不设法对付,我怕他是必定会作乱的。”二世说:“这是什么话!赵高本来就是个宦官,但他却从不因处境安逸而放肆地胡作非为,不因处境危急而改变忠心,他行为廉洁向善,靠自己的努力才得到今天的地位。他因忠诚而得到进用,因守信义而保持职位,朕确实认为他贤能。但您却怀疑他,这是为什么呢?而且朕不依靠赵高,又当任用谁呀!何况赵高的为人,精明廉洁、强干有力,对下能了解人情民心,对上则能适合朕的心意,就请您不要猜疑了罢!”二世非常喜爱赵高,唯恐李斯把他杀掉,便暗中将李斯的话告诉了赵高。赵高说:“丞相所担心的只是我一个人,我死了,丞相就要干田常所干的那些事了。”

【解析】李斯又失误了。王权与相权之争,在二世看来,赵高正好可以制衡李斯。而且,当时秦朝形势,李斯才是位高权重的丞相,有成为田常的实力和可能性,有李斯在,赵高又怎么可能成为弑主的田常呢?李斯用田常这个不恰当的例子意图扳倒赵高,只不过是加重二世对自己的猜疑罢了。

【原文】是时,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已。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戌、漕、转、作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戌、转。”二世曰:“凡所为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主重明法,下不敢为非,以制御四海矣。夫虞、夏之主,贵为天子,亲处穷苦之实以徇百姓,尚何于法!且先帝起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边境,作宫室以章得意;而君观先帝功业有绪。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自杀;独李斯就狱。二世以属赵高治之,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

【翻译】此时,盗贼日益增多,而秦朝廷不停地征发关中士兵去东方攻打盗贼,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便为此提出规劝说:“关东群盗同时起事,秦朝发兵进剿,所诛杀的非常多,但仍然不能止息。盗贼之所以多,都是由于兵役、水陆运输和建筑等事劳苦不堪,赋税太重的缘故啊。恳请暂时让修建阿房宫的役夫们停工,减少四方戌守边防的兵役、运输等徭役。”二世说:“大凡所以能尊贵至拥有天下的原因,就在于能够为所欲为、极尽享乐,君主重在修明法制,臣下便不敢为非作歹,凭此即可驾驭天下了。虞、夏的君主,虽然高贵为天子,却亲自处于穷苦的实境,以为百姓献身,这还有什么可效法的呢?!况且先帝由诸侯起家,兼并了天下。天下已经平定,就对外排除四方蛮族以安定边境,对内兴修宫室以表达得意的心情,而你们是看到了先帝业绩的开创的。如今朕即位,两年的时间里,盗贼便蜂拥而起,你们不能加以禁止,又想要废弃先帝创立的事业,这即是上不能报答先帝,下不能为朕尽忠效力,如此你们凭什么占据着自己的官位呢?!”于是就将冯去疾、李斯、冯劫交给司法官吏,审讯责罚他们的其他罪过。冯去疾、冯劫自杀了,只有李斯被下至狱中。二世即交给赵高处理,查究李斯与儿子李由进行谋反的情况,将他们的家族、宾客全都逮捕了。赵高惩治李斯,笞打他一千余板,李斯不堪忍受苦痛,含冤认罪。

【解析】靠严刑酷法就可以维持国家稳定么?秦二世给了后世君主一个很好的反例。内儒外法才是根本。儒就是君民关系、分配关系的原则,既要维护君权,也要以民为本,法制则是君民关系、分配关系的实现工具。

二世仅仅因为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规劝就将他们下狱治罪么?这自然是赵高的主意。不得不说赵高让二世深居皇宫这一手很厉害,李斯的情报工作就没法着手实施,无法了解君主意图,处处陷入被动。

李斯作为丞相,在无法掌控形势的情况下,其实应该激流勇退。纵然是学赵高,废二世立一个新的君主,也会引来新君不安,除非自立,终归难有善果。

【原文】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辩,有功,实无反心,欲上书自陈,幸二世寤而赦之。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馀年矣。逮秦地之狭隘,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饬政教,官斗士,尊功臣;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下。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此皆臣之罪也,臣当死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

【翻译】李斯之所以不自杀,是因为他自恃能言善辩,有功劳,实无反叛之心,而想要上书作自我辩解,希望二世能幡然醒悟,将他赦免。于是就从狱中上奏书说:“我任丞相治理百姓,已经三十多年了。曾赶上当初秦国疆土狭小,方圆不过千里,士兵仅数十万的时代。我竭尽自己微薄的才能,暗地里派遣谋臣,供给他们金玉珍宝,让他们去游说诸侯,同时暗中整顿武装,整治政令、教化崐,擢升敢战善斗的将士,尊崇有功之臣。故而终于能以此胁迫韩国,削弱魏国,击破燕国、赵国,铲平齐国、楚国,最终兼并六国,俘获了它们的国君,拥立秦王为天子。接着又在北方驱逐胡人、貉人,在南方戡定百越部族,以显扬秦王朝的强大。并改革文字,统一度量衡和制度,颁布于天下,以树立秦王朝的威名。这些都是我的罪状啊,早就应当被处死了!只是由于皇上希望我竭尽所能,才得以活到今日。故望陛下明察!”奏书呈上后,赵高却命狱吏丢弃而不予上报,并且说道:“囚犯怎么能上书!”

【解析】李斯希望通过自己的功高让二世赦免自己,其实是不可行的,更何况赵高已经垄断了信息。功高不赏本是大忌,君主不杀功臣主要是因为有用,治理国家需要臣子效劳,不能寒了臣子之心。如果李斯能剿灭起义军,二世可能还不会轻易治罪。

《史记·李斯列传》中,李斯上书全文为:“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之地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湖、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司马光转载时,只有罪一、罪二、罪五,罪三固其亲、罪四明主之贤、罪六见主之得意、罪七得众之心却去掉了,可见司马光对李斯是有偏见的。当然,李斯参与二世篡位本就违背臣子本分,即使扶苏未必能当好皇帝,总比二世要强。一饮一啄,皆是因果。

【原文】赵高使其客十馀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覆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奏当上。二世喜曰:“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及二世所使案三川守由者至,则楚兵已击杀之。使者来,会丞相下吏,高皆妄为反辞以相傅会,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

【翻译】赵高派他的门客十多人假充御史、谒者、侍中,轮番审讯李斯,李斯则翻供以实情对答,于是赵高就让人再行拷打他。后来二世派人去验证李斯的供词,李斯以为还与以前一样,便终究不敢更改口供,在供词上承认了自己的罪状。判决书呈上去后,二世高兴地说:“如果没有赵君,我几乎就被丞相出卖了!”待二世派出去调查三川郡守李由的人抵达三川时,楚军已经杀死了李由。使者回来,正逢李斯被交给司法官吏审问治罪,赵高即捏造了李由谋反的罪证,与李斯的罪状合在一起,于是叛处李斯五刑,在咸阳街市上腰斩。李斯走出监狱时,与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李斯便回头对次子说:“我真想和你重牵黄狗,共同出上蔡东门去追逐狡兔,但哪里还能办得到哇!”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李斯三族的人也都被诛杀了。二世便任命赵高为丞相,事无巨细,全由赵高决定。

【解析】李斯是丞相,要定罪二世会派自己人来验证,赵高终归没法买通二世身边所有人。但赵国假冒朝廷命官审讯李斯这一招确实毒,让李斯没法抓住翻供的机会。

李斯临死前才想和儿子过普通人的生活,后悔不是太迟了么。东门黄犬作为为官遭祸、抽身悔迟的典故正是来自此处。

【原文】项梁已破章邯于东阿,引兵西,北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沛公又与秦军战于雍丘,大破之,斩李由。项梁益轻秦,有骄色。宋义谏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乃使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曰:“然。”曰:“臣论武信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二世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

【翻译】武信君项梁已在东阿击败了章邯的军队,就领兵西进,等到达定陶时,再度打垮秦军。项羽、刘邦又在雍丘与秦军交战,大败秦军,斩杀了三川郡守李由。项梁于是更加轻视秦军,显露出骄傲的神色。宋义便规劝道:“打了胜仗后,如若将领骄傲、士兵怠惰,必定会失败。现在士兵已有些怠惰了,而秦兵却在一天天地增多,我替您担心啊!”但项梁不听从劝告,竟又派宋义出使齐国。宋义在途中遇到齐国的使者高陵君显,问他道:“您将要去会见武信君吗?”显回答说:“是啊。”宋义道:“我论定武信君必会失败。您慢点去当可免遭一死,快步赶去就将遭受祸殃。”这时二世调动全部军队增援章邯攻打楚军,在定陶大败楚军,项梁战死。

【解析】骄兵必败!军事实践中为了给敌人致命一击,有时就会故意连败示敌以弱,以骄其心。楚军三战三胜,其中有没有秦军故意放水呢?连胜也使得项梁错判了秦军战斗力,最终战死,可见名将也难免胜而骄。

宋义出使齐国表面是项梁的命令,实质上宋义提前预判到楚军危险,为了避祸可能会主动提出出使齐国。

【原文】时连雨,自七月至九月。项羽、沛公攻外黄未下,去,攻陈留;闻武信君死,士卒恐,乃与将军吕臣引兵而东,徙怀王自盱眙都彭城。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

【翻译】时值连阴雨,自七月到九月雨落不止。项羽、刘邦攻打外黄,未能攻下,便撤军,转攻陈留,闻听项梁已死,楚兵惊恐,项羽、刘邦就和将军吕臣一起率军东撤,并把怀王芈心从盱眙迁出,建都彭城。吕臣驻军彭城东面,项羽驻扎在彭城西面,刘邦则屯驻砀地。

【解析】项梁战死后,士气低落,楚军选择了战略防守。这是楚军最后的防线了,如果被攻破,秦军将直接攻入盱眙。而且,项梁本是主帅,他一死没人统领全局,防御就存在隐患。因而楚怀王主动来到彭城,统帅三军。徙怀王自盱眙都彭城更可能是三个将军建议怀王来主持大局。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25(资治通鉴读书笔记029)(1)

【原文】魏豹下魏二十余城;楚怀王立豹为魏王。

【翻译】魏豹率军攻克了故魏国的二十多个城市,楚怀王即封立魏豹为魏王。

【解析】《史记·魏豹彭越列传》中记载为:项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余城,立豹为魏王。二者的关键在于,魏豹是何时攻克这二十多个城市的。笔者认为,魏国故地处于秦赵之间,魏豹若占据二十多个城市,秦军有腹背受敌的危险,章邯就不会先攻赵而是先灭魏了。因而,司马光有误。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25(资治通鉴读书笔记029)(2)

【原文】后九月,楚怀王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以沛公为砀郡长,封武安侯,将砀郡兵;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吕臣为司徒,其父吕青为令尹。

【翻译】后九月,楚怀王合并吕臣、项羽二人的军队,由自己统率,任命刘邦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统领砀郡兵马;封项羽为长安侯,号称鲁公;任命吕臣为司徒,他的父亲吕青为令尹。

【解析】楚怀王本来是项梁与各将领联合推举的名义领袖,兵权仍在各将领手中。但是,项梁战死,军心不稳,给了楚怀王收回军权的机会。吕臣、项羽两人的指挥权直接被楚怀王收回,而刘邦的指挥权却没有被收回,反而获得了在砀郡发展的权力,成为地方实权派。吕臣虽然军权被收回,却获得了司徒这一职位,其父吕青更是成为了令尹,成为朝中高官,获得行政权力。项羽军权被收回后,仅仅获得了长安侯、鲁公的虚名,手中毫无实权。由此可知,楚怀王采取了扶持刘邦、拉拢吕臣、打压项羽的策略。由此可见,楚怀王身边很可能有刘邦安排的谋士,至少是与刘邦交好的亲信。在项家主导楚国军政大权时,刘邦在楚王身边安排自己人也是保身之举。

【原文】章邯已破项梁,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北击赵,大破之;引兵至邯郸,皆徙其民河内,夷其城郭。张耳与赵王歇走入钜鹿城,王离围之。陈馀北收常山兵,得数万人,军钜鹿北;章邯军钜鹿南棘原。赵数请救于楚。

【翻译】章邯已经击垮了项梁的部队,便认为楚地的兵事不值得忧虑,就渡过黄河,向北攻打赵,大败赵军,而后率军抵达邯郸,将城中百姓全部迁徙到河内,铲平了邯郸的城郭。张耳与赵王歇逃入钜鹿城,秦将王离领兵将钜鹿团团围住。陈馀向北收集常山的兵士,获得几万人,驻扎在钜鹿北面,章邯驻军钜鹿南面的棘原。赵于是几次向楚请求救援。

【解析】为什么章邯不继续攻打楚国这一起义源头,反而攻打赵国?因为楚国腹地太广,秦军不敢孤军深入。当初秦灭六国,乃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先灭三晋、然后齐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河南荥阳东北敖山置仓积谷,以应对随时可能的战争。陈胜攻秦,就是派吴广攻打荥阳占据敖仓。章邯战胜陈胜攻打魏国的时候,荥阳尚有李由防守。其后,李由驰援濮阳被杀,章邯更加不敢深入楚地。因而,再次选择了围点打援。由王离围攻钜鹿,自己则据守棘原。棘原作为战略要地,西可至上党,西南直通河内,南可通黄河渡口白马津,东向则是邯郸、巨鹿。章邯军为王离军实施后勤保障,并在楚赵之间阻挡楚国援军。​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25(资治通鉴读书笔记029)(3)

【原文】高陵君显在楚,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徵,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以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翻译】这时齐国的使者高陵君显正在楚,就进见楚怀王说:“宋义推论武信君的军队必败,过了不几天,项军果然失败。军队尚未开战就预见到了败亡的征兆,这可以说是颇懂得兵法了!”楚怀王即召宋义前来商议事情,十分喜欢他,因此便任命他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领兵去援救赵国。各路部队的将领也都归宋义统领,号称他为“卿子冠军”。

【解析】赵国求救,楚国自然要派兵救援,否则赵国就会投降秦军。那么,派谁作为统帅就是楚怀王考虑的重要问题。项羽?好不容易收回的兵权,给出去了还能要回来么?吕臣、刘邦,恐怕打不赢章邯​。齐国的使者高陵君​显恰好正在楚国,就推荐了救了自己一命的宋义。于是,楚怀王任命宋义为统帅,救援赵国。

【原文】初,楚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之杀项梁,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悍猾贼,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无侵暴,宜可下。项羽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怀王乃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以伐秦。

【翻译】当初,楚怀王与各路将领约定:“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在关中称王。”这时候,秦军还很强大,经常乘胜追击逃敌,故楚将中没有一个人认为先入关是有利的,唯独项羽怨恨秦军杀了项梁,激愤不已,愿同刘邦一起西进入关。楚怀王手下的老将们都说:“项羽这个人,迅捷勇猛、狡诈凶残,曾经在攻破襄城时,将城中军民一个不留地统统活埋了。凡是他经过之处,无不遭到残杀毁灭。况且楚军几次进攻,在前的陈胜、项梁都失败了,因此不如改派敦厚老成的长者,以仁义为号召,率军向西进发,对秦国的父老兄弟们讲明道理。而秦国父老兄弟为他们君主的暴政所苦累已经很久了,如若现在真能有位宽厚的长者前往,不施侵夺暴虐,关中应当是可以攻下的了。项羽不可派遣,只有刘邦向来宽宏大量,有长者气度,可以派遣。”楚怀王于是没有答应项羽的请求,而派刘邦西进夺取土地,收容陈胜、项梁的散兵游勇,以攻击秦军。

【解析】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为什么楚怀王要这么约定,而不是自己占据秦国故土?第一是楚怀王没有独自战胜秦国的实力。倘若楚怀王自己占据了秦国,以秦楚两国的实力,其他五国肯定会担心被灭,就不会帮忙牵制秦军,反而可能牵制楚军。如果六国内部冲突,秦军有可以各个击破。第二,秦灭六国不过数十年,六国相继反抗,除了燕国,起义军将领都拥立六国后裔作为君主,这个时候楚怀王没有信心人民会接受自己的统治不反抗。第三,这个约定涉及到领导权合法性问题。六国君主本是周王分封的,然后根据血统世袭,具有合法性。在秦末起义时,陈胜率先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其实就是军功制思想。然而,军功制其实就是实力为王,那么,拥有实际军权的将领为什么要听命于君王而不自立呢?军功制也使得陈胜失去了对略地将领的控制。而世袭制解决了这个问题,有利于楚怀王获得政治上的合法性,维护其统治。

谁领兵攻打关中?很多将领不敢,但刘邦却敢,有胆魄!项羽也敢,要报叔父之仇!但怀王诸老将​却反对。打仗不是请客吃饭,宽大长者就能让敌人望风而降么?这些老将们其实是替怀王说了心中的话,担心项羽再度执掌兵权。

【原文】沛公道砀,至阳城与杠里,攻秦壁,破其二军。

【翻译】刘邦率军取道砀,到达阳城、杠里,攻打秦军营垒,击败了秦军的两支部队。

【原文】三年(甲午、前207)

冬,十月,齐将田都畔田荣,助楚救赵。

【翻译】三年(甲午,公元前207年)

冬季,十月,齐将田都背叛相国田荣的指令,领兵协助楚援救赵。

【解析】根据《史记·田儋列传》,齐将田都从共救赵,因入关,故立都为齐王,治临淄。可知田都是和项羽一起救赵的。田都愿意救赵,或是项梁救田荣时期与项羽建立了友情,田都本人感念项梁相救之恩。当宋义统帅楚军时,可能项羽已经联系田都共同救赵。

【原文】沛公攻破东郡尉于成武。

【翻译】刘邦在成武打败了东郡郡尉。

【解析】刘邦选择先北上再西进,应该是宋义的统一指挥,共同北上攻打秦军。同时暗度陈仓,让刘邦悄悄西进。

【原文】宋义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秦围赵急,宜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疲,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运筹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有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翻译】宋义带领军队到达安阳,停留了四十六天不进兵。项羽说:“秦军围困赵军形势紧急,应火速领兵渡黄河,如此由楚军在外攻击,赵军在内接应,打败秦军就是一定的了!”宋义道:“不对。要拍打叮咬牛身的大虻虫,而不可以消灭牛毛中的小虮虱。现在秦军攻赵,打胜了,军队就会疲惫,我们即可乘秦军疲惫之机发起进攻;打不胜,我们就率军擂鼓西进,这样便必定能够攻克秦了。所以不如先让秦、赵两军相斗。身披铠甲、手持锐利的武器冲锋陷阵,我不如您;但运筹帷幄、制定策略,您却不如我。”因此在军中下达命令说崐:“凡是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倔强不服从指挥的人,一律处斩!”

【解析】项羽提议的内外夹击可以击败秦军么?明显不可能,章邯早做好了准备。宋义的策略是:坐收渔翁之利,如果秦胜了,必然会有损伤,可以攻秦;如果秦军被赵军拖住,就可以西进攻打秦国国都。宋义的策略表面上也有问题,秦军若胜,士气高涨,楚军还敢对战么?秦军打不赢又如何判断,等多久可以知道打不赢,也许三个月没攻下,三个月零一天就攻下了。事实上,章邯因为项梁之败,其实是没有信心战胜章邯的,他的真实策略就是一方面等待刘邦西进,秦王命令章邯回援;一方面联络齐国增强实力,安阳的位置适合与齐国联系谈判。但宋义没有合项羽明言,并和很多统帅在下属求战时一样下了“违令者斩”军令,最终激起项羽夺权。

【原文】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半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举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也!”

【翻译】宋义随后派他的儿子宋襄去齐为相,并亲自把他送到无盐县,大摆宴席招待宾客。当时天气寒冷,大雨不停,士兵饥寒交迫。项羽便道:“本当合力攻秦,却长久地滞留不前。而今年成荒歉,百姓贫困,士兵吃的是蔬菜拌杂豆子,军中没有存粮,竟还要设酒宴盛会宾客,不领兵渡黄河,取用赵地的粮食作军粮,与赵军合力击秦,却说什么‘乘秦军疲惫之机发动进攻’。以秦的强盛攻打新建立的赵,势必战胜。赵被攻占,秦军便将更加强大,哪里还会有疲惫的机会可乘!况且我军新近刚刚吃了败仗,楚王坐立不安,集中起全国的兵力交付给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现在不体恤士兵,而去屈从于一己私利,不是以国家为重的忠臣啊!”

【解析】宋义儿子去齐国为相,表明与齐国的谈判已经取得成功。士兵饥寒交迫、设酒宴盛会宾客就是一己私利么?这里的宾客很可能就是齐国使者。项羽说的话只不过是借口罢了。事实上,夺权后,项羽也没有立即领兵渡河取粮。

【原文】十一月,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籍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羽为上将军。

【翻译】十一月,项羽早晨去进见上将军宋义时,就在营帐中斩了宋义的头。出帐后即向军中发布号令说:“宋义与齐合谋反楚,楚王密令我杀了他!”这时,众将领都因畏惧而屈服,无人敢于抗拒,一致说:“首先拥立楚王的是将军您家中的人,如今又是您诛除了乱臣贼子。”于是就共同推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项羽即派人去追赶宋义的儿子宋襄,追至齐将他杀了。并遣桓楚向怀王报告情况,怀王便让项羽担任了上将军。

【解析】宋义在军事上是有一定才能的,但是政治上却有所欠缺,没有重视项羽的反应。项羽一方面急于报仇,一方面军权被夺倍感压抑,难道他就这样认命么?换位思考,项羽会怎么办?夺权!信陵君救赵也是杀将夺权。项羽杀了宋义,众将都畏惧,这一方面是因为项羽勇武过人,一方面是一般将领本是原来项羽统领的。

作为怀王,这个时候应当如何应对。虽然众将畏惧项羽,但项羽也没有掌控全局,楚军指挥权本来已经被楚怀王收回,然后给予了宋义。项羽杀了自己任命的主帅,纵然外患下需要军事人才,不宜激起内乱,怀王仍可以亲赴前线,安抚项羽的同时收回指挥权,并向项羽请教战略,让项羽成为军师。但怀王没有信心,或许是怕失败战死,反而是让项羽合法统领全部楚军,从而失去了兵权。

【原文】十二月,沛公引兵至栗,遇刚武侯,夺其军四千余人,并之;与魏将皇欣、武满军合攻秦军,破之。

【翻译】十二月,刘邦率军到达栗县时,遇上刚武侯,夺过他手中的部队四千多人,与自己的队伍合并起来,同魏将皇欣、武满的军队联合攻打秦军,击败了对手。

【解析】楚军战略本来是刘邦围秦救赵。但是刘邦军队实力较弱,倘若孤军深入,很可能步陈胜派出去的西征军后尘。因而,刘邦选择了扩充实力,稳步西进。根据巨鹿形势,随时回军。

【原文】故齐王建孙安下济北,从项羽救赵。

【翻译】故齐国国君田建的孙子田安攻下济水以北的地区,跟随项羽援救赵。

【解析】田都本来是根据田荣命令攻打田安的,田都撤兵救赵后,田安则攻下济北作为根据地,并一起救赵。田安为什么也要救赵?因为楚、赵是田安的盟友。楚国收留了田假,赵国收留了田角。

【原文】章邯筑甬道属河,饷王离。王离兵食多,急攻钜鹿,钜鹿城中食尽、兵少,张耳数使人召前陈馀。陈馀度兵少,不敌秦,不敢前。数月,张耳大怒,怨陈馀,使张、陈泽往让陈馀曰:“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安在其相为死!苟必信,胡不赴秦军俱死;且有十一二相全。”陈馀曰:“吾度前终不能救赵,徒尽亡军。且馀所以不俱死,欲为赵王、张君报秦。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饿虎,何益!”张、陈泽要以俱死。馀乃使、泽将五千人先尝秦军,至,皆没。当是时,齐师、燕师皆来救赵,张敖亦北收代兵,得万余人,来,皆壁馀旁,未敢击秦。

【翻译】章邯的军队修筑甬道与黄河接连,给王离运送军粮。王离兵多粮足,急攻钜鹿。钜鹿城内粮食已尽,兵力很弱,张耳多次派人召陈馀前来救援,陈馀考虑到自己的兵力不足,敌不过秦军,不敢前往。相持了几个月,不见救兵,张耳大怒,怨恨陈馀,派张黡、陈泽前去责备陈馀说:“当初我和您结为生死之交,如今赵王和我将要死于早晚之间,而您拥兵数万,不肯相救,那同生共死的交情在哪儿呢?假如您要信守诺言,为什么不和秦军决一死战?何况还有十分之一二获胜的希望。”陈馀说:“我估计即使向前进军,最终不光救不成赵,还要白白地全军覆没。况且我不去同归于尽,还要为赵王、张先生向秦国报仇。如今一定要去同归于尽,如同把肉送给饥饿的猛虎,有什么好处呢?”张黡、陈泽说“事已迫在眉睫,需要以同归于尽来确立诚信,哪里还顾得上以后的事呢!”陈馀说:“我死没什么顾惜的,只是死而无益,但是我一定按照二位的话去做。”就派了五千人马让张黡、陈泽带领着试攻秦军,到了前线便全军覆没了。正当这时,燕、齐、楚听说赵国危急,都来救援。张敖也向北收聚代地的兵力一万多人赶来,都在陈馀旁边安营扎寨,却不敢攻击秦军。

【解析】各路起义军均畏惧秦军,成为了项羽的陪衬。也是他们的无能,成就了项羽的霸业。张黡、陈泽如果都是将领,就是陈馀的下属,居然敢责任陈馀,那么就是已经投靠了张耳。张耳虽然是丞相,但没有兵权也没有安全感。

【原文】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诸侯兵乃敢进击秦军,遂杀苏角,虏王离;涉不降,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军救钜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乃及楚击秦,诸侯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翻译】项羽已经杀了“卿子冠军”宋义,威震楚国,就派当阳君黥布和蒲将军领兵两万渡黄河援救钜鹿。战事稍稍有利,即截断章邯所修的甬道,使王离的军队粮食短缺。陈馀于是又请求增援兵力。项羽便率全军渡过黄河,都凿沉船只,砸毁锅、甑,烧掉营舍,携带三天的口粮,以此表示军队将决一死战,毫无退还之意。因此楚军一到钜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接战,经九次交锋,大败秦军。章邯带兵溃退,各国诸侯的军队才敢攻击围困钜鹿的秦国军队,于是俘虏了王离。秦将涉间自杀身亡。此时,楚军的雄威压倒了诸侯军;援救钜鹿的诸侯国的军队有营垒十多座,却都不敢发兵出击。待到楚军攻打秦军的时候,诸侯军的将领都在营垒上观战。见楚军士兵无不以一当十,喊杀声惊天动地,诸侯军人人都惊恐不已。这样打败了秦军后,项羽便召见诸侯军将领。这些将领们进入辕门时,没有一个不是跪着前行的,谁也不敢仰视。项羽从此始成为诸侯军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归他统帅了。

【解析】这段记载参考了《史记·项羽本纪》和《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士气方面,黥布和蒲将军只有2万人就敢渡河救援,其他诸侯国数万人却不敢出兵,可见楚军战斗力明显高于一大截。谋略方面,项羽采取孙子兵法中“以迂为直”之法,避开了章邯紧盯的黄河南侧白马津,绕路渡过平原津,抵达巨鹿秦军包围圈东侧的黄河故道边。在先遣部队试探进攻获胜后,项羽很快就发现了秦军的弱点——秦军前后军距离太远,二者相连的甬道正是其薄弱环节。于是项羽决定“破釜沉舟”全军渡河,奔袭秦军甬道,实施突然攻击。轻装奔袭,达成了作战的突然性;攻击秦军薄弱环节补给线,既“避实击虚”又“攻敌必救”,迫使围城的王离由进攻转向被动防御,从而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章邯援军被黥布和蒲将军率领的楚军阻击,未能救援。项羽得以集中兵力攻打缺乏粮食和救援的王离,经过九次战斗,项羽大获全胜。章邯见救援无望,选择撤兵。其他诸侯国才敢加入战斗,最终生擒王离。

章邯的战略失误就在于之前攻打邯郸的时候,把那里的老百姓赶到了河内,毁了城池,使原本城固人众的邯郸城不复存在。棘原的章邯和巨鹿城下的王离之间缺少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撑点,秦军前后军仅依靠漳水、甬道形成的补给通道联络,距离达到110多公里,绵长而虚弱。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25(资治通鉴读书笔记029)(4)

【原文】于是赵王歇及张耳乃得出钜鹿城谢诸侯。张耳与陈馀相见,责让陈馀以不肯救赵;及问张、陈泽所在,疑陈馀杀之,数以问馀。馀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岂以臣为重去将印哉?”乃脱解印绶,推与张耳;张耳亦愕不受。陈馀起如厕。客有说张耳曰:“臣闻‘天与不取,反受其咎。’今陈将军与君印,君不受;反天不祥。急取之!”张耳乃佩其印,收其麾下。而陈馀还,亦望张耳不让,遂趋出,独与麾下所善数百人之河上泽中渔猎。赵王歇还信都。

【翻译】这时赵王歇、张耳才得以出钜鹿城,感谢各国诸侯。张耳和陈馀相见,因责备陈馀不肯救赵以及追问张黡、陈泽的下落,陈馀恼怒地说:“张黡、陈泽以同归于尽责备我,我派他们带领五千人马先尝试着攻打秦军,结果全军覆没,没有一人幸免。”张耳不信,认为把他们杀了,多次追问陈馀。陈馀大怒,说:“没有料到您对我的怨恨是如此的深啊!难道您以为我舍不得放弃这将军的职位吗?”就解下印信,推给张耳。张耳也感到惊愕不肯接受。陈馀站起身来上厕所了。有的宾客规劝张耳:“我听说‘天上的赐予不去接受,反而会遭到祸殃’。如今,陈将军把印信交给您,您不接受,违背天意不吉祥。赶快接收它!”张耳就佩带了陈馀的大印,接收了他的部下。陈馀回来,也怨恨张耳不辞让就收缴了大印,于是疾步走出去。张耳就收编了他的军队。陈馀独自和他部下亲信几百人到黄河边的湖泽中打鱼捕猎去了。赵王赵歇返回信都。

【解析】赵国将相失和。陈馀年轻,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张耳,两人建立了断头不悔的患难情谊。但是,两个人实际上都是利益优先的,因为怨恨陈胜让他们做校尉而不是将军,于是就规劝武臣自立为赵王以获得权力。张耳被围困在巨鹿,陈馀不敢救也是正常的,毕竟张耳的儿子张敖有一万人马也不敢相救。在张耳派张黡、陈泽求援时,陈馀的解释也是合理的。事后,张耳有责怪儿子不救自己么?父亲自然不会希望儿子因此丧命,却去责怪陈馀,这是只顾及自己,没有考虑陈馀的安全。与此同时,张耳还不相信张黡、陈泽被秦军杀了,认为是陈馀杀了。陈馀为什么要杀求援的使者?因为他们本来是陈馀的下属,却投靠了张耳。因为张耳在争夺兵权,自认为有负于陈馀,因而也认为陈馀怨恨他,所以不愿意救自己。这个时候,陈馀其实没有辜负张耳,所以才会做出解下将印的冲动之举。而张耳在惊愕之后,还是选择了追求利益背弃友情,使得二人的友情彻底破裂。张陈二人的故事揭示了共患难易、共富贵难的世态常情。

【原文】春,二月,沛公北击昌邑,遇彭越;彭越以其兵从沛公。越,昌邑人,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项梁之起,泽间少年相聚百馀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曰:“臣不愿也。”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后者至日中。于是越谢曰:“臣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令校长斩之。皆笑曰:“何至于是!请后不敢。”于是越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令徒属,皆大惊,莫敢仰视。乃略地,收诸侯散卒,得千余人,遂助沛公攻昌邑。

【翻译】春季,二月,刘邦向北攻打昌邑,遇到彭越,彭越即带领他的部队跟随了刘邦。彭越是昌邑人,经常在钜野湖沼中捕鱼,与人结伙为强盗。陈胜、项梁起事抗秦时,水泽中的青年一百多人聚合起来,前去追随彭越,说道:“请您出任首领。”彭越推辞说:“我不愿意啊。”青年们竭力请求,彭越才答应了,并与他们约定次日清晨太阳出来时集合,迟到的即斩首。第二天日出后,有十多个人晚到,最迟的直至中午才来。彭越于是抱歉地说:“我已经老了,你们执意要推举我为头领。如今到了约定时间而许多人迟到,不能够都杀掉,那么就将最后到达的一个人斩首吧。”即命校长杀那个人。大家都笑道:“哪至于这样啊!以后再不敢如此就是了。”彭越这时拉出那人杀了,设立土坛以人头祭祀,号令所属部下。部属们都惊恐万状,无人敢抬头望他。彭越随后便领兵攻夺土地,收集诸侯军中的散兵游勇,得到一千余人,即协助刘邦攻打昌邑。

【解析】令行禁止,彭越初步展示了其管理才能。刘邦在项羽击败王离后仍在北上扩充实力,同时观望项羽与章邯的战斗情况,来决定自己是否可以西征。

【原文】昌邑未下,沛公引兵西过高阳。高阳人郦食其,家贫落魄,为里监门。沛公麾下骑士适食其里中人,食其见,谓曰:“诸侯将过高阳者数十人,吾问其将皆握龊,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郦生曰:“第言之。”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

【翻译】昌邑城没有攻下,刘邦率军西进经过高阳。高阳人郦食其,家境贫寒,落魄飘零,做了个看管里门的小吏。刘邦部下中一名骑兵正好是郦食其的同乡,郦食其见到他时,对他说:“诸侯军将领路过高阳的有几十人,我打听得这些将领都器量狭小,好拘泥于繁文缛礼,自以为是,听不进气度豁达、抱负恢宏的言论。我听说沛公傲慢而看不起人,但他有许多远大的谋略,这才是我真正想要追随的人,只是苦于没人替我介绍。你如果见到刘邦,就告诉他说:‘我的乡里中有个郦生,六十多岁了,身高八尺,人们都称他为狂生。但他自己却说:我不是狂生。’”这名骑兵道:“沛公不喜欢儒生,每当宾客中有戴着儒生帽子来的,沛公总是脱下他的帽子,在里面撒尿。与人谈话的时候,也常常破口大骂。所以你不可以儒生的身分前去游说他。”郦食其说:“你只管把这些话告诉他吧。”骑兵便将郦食其所嘱托的话从容地转达给了刘邦。

【解析】刘邦在广泛招揽武将文臣,为日后争天下打下深厚的人才基础。刘邦为人傲慢,却能得人,为什么?因为其他起义军领袖气量狭小,听不进建议。真正有远大谋略的人都是能听取他人建议的人!而郦食其也没有因为刘邦不喜欢儒生而不去拜见刘邦,依然向同乡争取了这个机会。真正遇到了自己欣赏的人,要主动争取机会,给对方机会也是给自己机会。

【原文】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天下同共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引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郦生言其弟商。时商聚少年得四千人,来属沛公,沛公以为将,将陈留兵以从。郦生常为说客,使诸侯。

【翻译】刘邦到了高阳的旅舍,派人召郦食其来见。郦食其一到,即进见。这时刘邦正叉开两腿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如此便接见郦食其。郦其食进来,只是拱手高举行相见礼而不跪拜,说道:“您是想要协助秦朝攻打诸侯国呢,还是想要率领各路诸侯击败秦朝呢?”刘邦骂道:“没见识的儒生!天下的人共同受秦朝暴政苦累已经很久了,所以各国相继起兵攻秦,怎么说是帮助秦朝攻打诸侯呀!”郦食其说:“您若确是要聚集群众、会合正义的军队去讨伐暴虐无道的秦王朝,就不该如此傲慢无礼地接见年长的人!”刘邦于是停止洗脚,起身整理好衣服,请郦食其在尊客席上就坐,向他道歉。郦食其便谈起了六国合纵连横的史事。刘邦很高兴,赏饭给郦食其吃,并问道:“计策将如何制定啊?”郦食其说:“您从一群乌合之众中起事,收拢了一些散兵游勇,部众还不足一万人,就想靠此径直去攻打强大的秦朝,这即叫作用手去掏虎口哇!陈留是天下的要冲,四通八达的枢纽地区,现在该城中又贮存有许多粮食,而我恰与陈留县令交情不错,请您让我出使陈留,劝他向您投降;假如他不听从劝告,您就领兵攻城,我作内应。”刘邦于是派郦食其出发,自己率军跟随,随即降服了陈留,便号封郦食其为广野君。郦食其对他的弟弟郦商说了这些事。当时郦商就召集青年,得四千人,前来归属刘邦,刘邦任用郦商为将军,命他率领陈留的部队相随。郦食其则常常作为说客,出使各诸侯国。

【解析】郦食其是如何让刘邦由轻视转变为赏识自己的?知其所欲!刘邦你是帮秦的,还是攻打秦国的?攻打秦国怎么可以轻慢长者!为什么说轻慢长者就是协助秦国呢?实际上是刘邦正在招兵买马,这不是对人才应有的态度。刘邦态度转变后,郦食其才开始展示自己的才华,也使得刘邦更容易接受自己。

郦食其与陈留县令交情不错,但没有把握劝降,否则就先劝降作为见面礼了。但是,劝降不成,陈留县令不会监视郦食其么?他还怎么做内应?劝降只能是以中立的立场去做,让陈留县令以为是为了他好,才有机会做内应。郦食其这么做是不是为了利益出卖朋友?如果攻下陈留,他会不会保陈留县令,能不能保住陈留县令?应该会厚待陈留县令,这样攻打其他城池会更加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