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人爱吃醪糟,早在清代中期就有制作川式醪糟的记录,既可当调料入菜佐味,又可与鸡蛋、粑粑做成小吃,香甜可口,老少皆宜。

四川盆地的醪糟品种非常多,较著名的有达州大竹的东柳醪糟、重庆涪陵的油醪糟、泸州叙永的殷家坡醪糟、眉山彭山的曾醪糟、广元旺苍县的木门醪糟,以及成都的大邑黄醪糟、蒲江醪糟和金玉轩醪糟

金玉轩,先不说出品,光是这个名字,就算得上川味饮食店名中的一个出类拔萃者。可能有人要说,一家小吃店,沾金带玉,装文作雅,何况还是个卖醪糟的,有点儿“嘴巴上挂胡琴”。没错,金玉轩的确是成都早年一家醪糟专卖店,至于是不是“说些来扯”,请接到往下看。

成都汪氏秘制醪糟地点(川味小吃名店重温)(1)

清末年间,成都冻青树一带小商贩云集,市场上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有个卖醪糟的早餐摊子,摊主叫朱金玉,他卖的醪糟粉子、醪糟蛋物美价廉,生意格外好,人称朱醪糟。1902年,朱金玉有了些名声和家底,就在东玉龙街口子上搞了个双间铺面,请中华书局的一位文人写了“金玉轩甜酒曲”的楷书牌匾(醪糟在川内又称甜酒),开起了醪糟专卖店,专营醪糟系列产品。有人又发话了,不就是拿人名作店名嘛,有啥子稀奇?不急,再接到看。

金玉轩在原有醪糟蛋、醪糟粉子的基础上,增加了醪糟糍粑、净醪糟和酒曲子等产品。彼时成都家庭多有自酿醪糟的习惯,做醪糟除了好米之外,酒曲是关键,直接影响成品的好坏。由于朱老板制作酒曲的手艺高超,他家的甜酒曲销量极大,成为拳头产品,进一步带动了店里的生意,越做越火,忙不过来,就让儿子朱树生、媳妇周素珍和侄孙朱成国一起来打理。

与酒楼饭馆强调名师名菜,经营人脉关系的模式不同,小吃店养成生意的唯一途径就是手艺,金玉轩的醪糟之所以受人欢迎,关键还在于制作技术。选用川西坝子上等糯米,筛净杂质、除去谷碎,淘洗干净后上笼蒸制,再配以金玉轩的秘制酒曲子,按古法发酵而成。做成的醪糟色白晶莹、汁多味浓、酒香醇厚,下锅煮后米粒上浮,不浑汤,常温下久放不坏。

醪糟蛋是金玉轩的招牌小吃,用朱家醪糟煮出的醪糟蛋,汤色清亮,恰似琼浆玉液,醪糟漂于汤面,粒粒白净,温润如玉,鸡蛋黄金灿夺目,黄白分明,如金似玉,“金玉”之名此时方了然于心。得亏那位文人取得如此好名,不仅兼顾了老板的字号,还把产品的色、形、意展现的淋漓尽致。

成都汪氏秘制醪糟地点(川味小吃名店重温)(2)

金玉轩的醪糟糍粑也是一绝,在清末之时,傅崇矩就已把东玉龙街的醪糟糍粑收入《成都通览》。同样选用上等糯米,蒸熟后倒入一个硕大的石臼慢慢舂茸,直至不见半粒整米,才捏成圆饼,待客人点单后,切成小块与醪糟同煮,糍粑软糯,醪糟香甜,相得益彰。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每天来金玉轩吃早餐的人络绎不绝,逐渐从一个街域品牌成长为一个市域品牌,受到许多知名人士青睐,1930年,李劼人在开设餐馆小雅时,就用金玉轩的醪糟创制出一道名吃,醪糟鸡片。

醪糟鸡片的制法,是将嫩公鸡脯肉片成大薄片,加盐、料酒,以鸡蛋清和豆粉拌匀,将鸡片入沸水中汆熟后,捞入温开水盆漂透,分放至数个小碗,一小碗内放鸡片一至二片。锅内加开水和白糖煮沸,下入金玉轩醪糟,续煮片刻后,倒入装鸡片的小碗中即成。鸡肉滑嫩爽口,咸中带甜,汤汁糟香扑鼻,酒香四溢,极有风味。上世纪60年代初,李劼人在锦江宾馆接待贵宾来访时,还亲自写菜谱教授厨师做此风味小吃。

1958年,金玉轩公私合营,迁至总府街商业场内的好吃街。1961年,在朱金玉和朱树生相继去世后,金玉轩醪糟由儿媳周素珍和侄孙朱成国制作。1962年后又迁至提督街。1970年再迁至上东大街,并把作坊设在荔枝巷。

荔枝巷,今天是春熙商圈的一条步行街,东连春熙路西段,西接青年路,清代光绪年间原名兴隆街,取义生意兴隆,但因当时街面狭窄,东侧又不通,故别称肋肢巷,1924年建春熙路时才打通东头,取肋肢巷的谐音改称荔枝巷。

后不知何时,金玉轩销声匿迹。

成都汪氏秘制醪糟地点(川味小吃名店重温)(3)

今天的春熙路商圈


【关注今日头条号“川味文化”】

看川菜老传统,听川味龙门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