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字的趣味识字(中华字通汉字拓朴见义典型字导练)(1)

重字的趣味识字(中华字通汉字拓朴见义典型字导练)(2)

重字的趣味识字(中华字通汉字拓朴见义典型字导练)(3)

重字的趣味识字(中华字通汉字拓朴见义典型字导练)(4)

汉字拓朴示例

《说文》:像臂胫之形。这是以篆文为据,今人弗解,文字学家解释为:“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支撑是静态的,不完全对。正确的解释是:一撇一捺是人腿的象形,撇捺在汉字里表示“牵引”、“引动”,是动态的。“人”字的意思是:“能够用两条腿走路的动物是人”。人字的笔画还有深层意蕴,一撇写得轻柔,表示女;一捺写得沉稳,代表男。

人跟着人走路称为“从”。从是关系概念,有“主”有“从”,前面的人字表示“主”,后面的“人”字表示“从”,引申为“随从”、“服从”等。

三人为“众”,三个不是指三个具体的人,而是表示一群人,很多人。为什么不排在一起?因为只要有三个人以上,总有人爬到别人头上去,爬上去的只会是少数人。上去的人没有什么了不起,下面的人也不要自卑,人生的沉浮是很正常的事;大家都是人,只要不灰心,机会有的是,你行我比你更行!

《说文》:手之像形也。楷书的“手”字怎么看也不像个手。笔画拓朴:一点指示什么是手,二横表示手有左右两只,竖弯勾是人手臂垂直的象形,带勾是表示手可运动。手的变形写法共有十种。十个符号都与手有关。

手是全身最灵巧、最能干的,所以手的变形写法很多:(1)提手:“摄”(引动持有)、“排”(向外推)、“报”(传达)、“榷”(què同搉敲击,引申为讨论)、撵(niǎn追打)、“拔”(bá抽出)、“拨(bō挑动、分发)等。(2)斜手:“看”(手放在眼上遮住阳光看)。(3)交手:“受”(表示手接着),“双”(双手)等。(4)“”表示左手:“友”(手拉着手表示友人),“灰”(火既灭,手可持,意为余烬)等。(5)“廾”表示双手持东西:“戒”(双手持戈,引申为警戒、戒备),“弃”(生子不育遗弃)等。(6)“”:“兵”(双手持大斧),“具”(双手共置),“兴”(众手齐动,引为兴起)。(7)攵(攴):小击,“教”(拿教鞭指点、打),“牧”(手持棍棒赶牛羊),“敲”(敲打)。(8)“爪”本义为鸟爪、引伸为人爪:“采”(用手摘花、叶、果),“孚”(鸟用爪子握卵孵子),“乳”(妇女挺起腰用手护住婴儿的头喂奶)。舀(从抓臼(瓢、勺)取东西)等。(9)“寸”与人手或法度有关:“对”(两只手成对),“寻”(度人两臂的长度为“寻”,八尺),“射”(人躬身有法度地开弓放箭)“封”有法度将土地分封给诸侯。(10)“彐”:“妻”(古时盛行抢婚制,手抓住女子的头发抢为妻),“兼”(将分开的东西并在一起),“秉”(手持一把禾,引申为把握)等,(11)“臼”表示叉着手:“盥”(guan上面两边是手,中间是水,下面是皿(盆子)合起来是临盆洗手),“舆”(yú有轮为车,无轮为舆,即车厢或轿子,上面两边是手,下面是两只手,四只手围着“车”表示抬轿子。取轿夫的地位低微与语言同构产生“舆论”,意为社会底层的言论;取轿子“上圆下方”与“天圆地方”同构产生“舆图”即地图,“堪舆”即看大地风水)……所以识字读书时遇到字中有上述构件,都要从手上去联想推义。注:与之相形的字“”:舂米的器具,用石头制成的盆状器具,与“臼”字形近义别。※其余部首变形写法可参《说文》等辞书。疑难之外可参阅“小学语文三位一体”丛书“望文生义”栏目。这里从略。

一点指示什么是“毛”,两横表示毛有两种:一是扁形的羽毛,二是根状的纤毛,竖弯钩表厅毛弯曲或翘起。

《说文》: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虫”在古代是一切动物的总称。有鳞的鱼、蛇类叫鳞虫,蛟龙为之长;有甲壳的叫介虫,神龟为之长;有毛的称豸虫,麒麟为之长;人称为倮(luō)虫,圣人为之长。“蛀书虫”、“混世虫”、“懒虫”是古用法的延伸。现在虫的范围小多了,专指昆虫。这么多的“虫”形态、属性各异,怎样用一个简单的字去表示,古人想到了虫的两种口器,于是造了“虫”字:一点指示什么是“虫”,“口”表示有口器(嘴)的虫,“丨”表示有针器的虫。如“蚊虫”、“蜜蜂”等,提示表示这两种虫用口器、针器取食。(第二次简化字把提示改为横是错误的,汉字的“横”和“提不”表示两种完全不同的意义;横表示指代、指识;提示表示运动或绝止。如“马”原为提示后,改一横“活马”变成“死马”了示故汉字里不仅昆虫带“虫”字,还有“蛇”、“蛤”、“蜗”、“螺”等非昆虫动物也带“虫”字。

《说文》阳冒也,而出也。难懂。笔画拓朴:一点指示什么是“午”,二横表示黑夜、白天,“丨”表示在白天、黑夜两个时段的正中划一条假想线就是“午”。即白天12点,夜晚24点。为什么一横长一横短?因为白天、黑夜因季节变化有长短。以白天12点为参照分时段产生“上午”、“中午”、“下午”;取白天黑夜相接的表象产生“交午”,表示事物交错相连;取黑白相对立的表象与人同构合义产生“忤”,“忤逆”:儿子不孝与老子对立“不肖子”;“迕”:儿子背叛父母。

《说文》:谷熟也,从禾干声。现代人谁看得出“年”字是“禾”与“千”两个字合成的?笔画拓朴:一点指示什么是“年”,下面是“二”字和“十”字的组合,表示十二个月为一年,左边为什么还要加一点?因为有平年、闰年,加点以示区别。

《说文》:语平舒也,从丂八,分也。学生难懂。笔画拓朴:上面一横表示平,兼指什么是“平”,下面是“十”字与“八”字的组合,“十”字的意思是“一横指东西,一竖通南北,交叉是中央,东、西、南、北、中包括在其中,“十”字是“多”、“满”、“全”等意思。如“十全十美”、“十分”。八在汉字里表示三个意思:“分”、“不分”、“一物分为多态”。合起来的意思是“东、西、南、北、“中不分高低为“平”。

繁体为“馬”像马头鬃尾四足之形。为书写简捷,第一次简化左下四点改为一提示,简化字的“马”字像是一匹奋蹄昂首嘶鸣而不见鬃毛的战马,由于前足起跳收缩,所以省略了;第二次简化改为一横,马字的动感消失了,变成一匹没有生气的老马了。马在古代是重要的交通和战争工具,人们造字时很重视从马的多重属性中选抽某种属性或表象与相关的参照物同构合义。如,“驳论”:取马色不纯、不同的表象与人的语言共构合义,表示因有不同的认识或意见而进行反驳。“驯”:取马驯服与川水顺流的表象共构合义,产生“驯养”,“驯良”等词;“训”则是取川水川流不息的表象与批评人的语言同构合义,表示不停地斥责人。掌握这个特点,你就不会“驯”与“训”:不分。利用汉字拓朴法可以精确地确定词义,准确地选用词语。如你在写文章时把别人的“自满”写成“骄傲”。或许你和你的老师都觉得不错,但是你错了,就象我刚才把“训”字解为“斥责”一样,本来应是与“妹妹”订婚的,结果却娶了“姐姐”为妻。准确的解释应当是“训导”。同样“自满”是对自己的作为感到很满足,他并不妨碍别人,“骄傲”是取马健壮昂首的表象与螃蟹挥舞着两只大螯钳横着爬的表象同构合义,形容人自高自大,自我膨胀,炫耀于他人。骄傲凌辱了他人,令人讨厌。进一步分析,“骄”“傲”又是有区别的,“骄”有一定的资本,“傲”则是无知狂妄的张扬。从汉字拓朴的角度看,某个词语一旦进入特定的语义场,它的模糊性就会消失,只是因为人们没有掌握界定标准,才模糊地使用,模糊地解说。从表面上看,汉语是以具象互为参照的模糊语言,表达定义不精确,不明晰。但是你一旦弄清了参照物,明确了抽选的信息契合点,从某种意义上讲,汉语精确到没有同义、只有近义的动词和形容词。即使是同义名词,它的意象也有很大的区别。如“妈妈”是选取马任劳任怨的负载功能与母亲怀抱我长大的表象同构合义,意为抱着我长大的任劳任怨的女人就是妈妈,一般在感激或亲热时称妈妈;“娘”:世上最好的女人就是我的亲娘。一般是在受欺视、凌辱时呼爹喊娘;“母亲”:“母”字是含着泪造出来的,再漂亮的女人一旦当了母亲,身体就会变形,为什么?女人做了母亲有两颗心,一心想着丈夫,一心想着孩子,她还有心思去考虑自己的青春容颜吗?浓妆艳抹的母亲孩子是不会产生亲近感的“亲”字上面是“辛”字的省写,指秋时成熟的略带苦味的甜果子,下面是“木”,繁体加形旁“见”,意思是你只要看一看树上的果子,想一想自己和母亲的关系就明白什么是“亲”:果生于树,枝节相连;人生于母,血浓于水。那树上干枯的树干、枯黄的秋叶映衬着鲜艳的果实,就是母亲与儿女的象征。可见这三个同义名词不只是口语与书面语的简单区别。

教悟

——汉字拓朴揭密是分析笔画、字形一对一的组合构成的意蕴,联系时代背景、作者、作品等因素综合思考,揭示其中隐含的历史人文意蕴。

——汉字拓朴揭密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鲁迅“鲁迅”的笔名第一次出现在反封建小说《狂人日记》上,至今没有作出解析。“鲁迅”笔名拓朴:“鲁”,会意字,上为“鱼”下为“曰”(曰:说),合起来意为“像鱼一样有口不能讲话或不会讲话”,引伸为“鲁钝”、“鲁莽”等义。

“迅”,形声字,右为声旁兼表义:一点指示什么是“卂”(xùn),“乙”是飞鸟翅膀的半边象形,“丨”表示上下通,合起来意为鸟上下翻飞、看不清翅膀和羽毛,速度极快;加走之旁表示人的行动快,引伸为一切运动物体的速度极快。联系《狂人日记》的思想内容思考,“鲁迅”的含意是:在这死气沉沉的黑暗社会里,我像一条有口不能说话的鱼,困在封建社会里的死水里左冲右突,我要发狂了,我要用我的笔揭露几千年封建社会人吃人的罪恶本质,撕破封建礼教伪善的面纱,捣毁这“铁屋子”,我要大声“呐喊”,唤醒沉睡的人们迅起,冲决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罗网,改造社会,寻求新生。取“鲁迅”为笔名,充分表现了“五四”时期青年鲁迅的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郭沫若流行的解释是取自作家家乡的两条小河“沫水”和“若水”。这种说法只说对一半,“沫若”二字还有深层意蕴。“沫”有“相濡以沫”之意。“若”上草字头指“杜若”:一种香草,下面是个变形的“手”字和“口”字,古代青年男女在一起采杜若,男方常以“若”代称心爱的姑娘(汉语中还保存了“若”这种对称意思),所以“若”表征诗人梦幻中的女郎,又兼指未来新生的祖国。诗人早期作品中多次出现“年轻的女郎”的文字,并以火一般的热情抒发对“年轻女郎”的爱。“沫若”二字合在一起的意思是:“我多么希望相濡以沫的古老祖国母亲再生为我梦幻中的年轻女郎。取“郭沫若”的笔名,表达了诗人早期浪漫的情怀和火热的爱国激情。

茅盾茅盾原名沈雁冰。雁:“厂”表天空,“佳”指短尾巴的鸟,中间加个人字为“雁”。这个人字有特殊意义,表示雁是人伦之鸟:①雁有“信”:知时候,冬去春回,从不失信;②雁行有“序”;时而排成“人”字长幼有序飞,时而排成“一”字齐心协力并进;③雁忠贞守节:雁是对偶仁禽,失偶之后终生不“娶”,不怕为孤雁(古代男子向女方求婚以雁为聘礼,表示对爱情忠贞不二。后来有人以鸭子充雁,于是产生了表示假货的“赝”字和痛恨做假的“膺”字)。取“雁冰”为字,显示沈氏家人希望他做一个知时守信,知情达理,忠诚守节的冰清玉洁的人。后来他从事进步革命文学创作,取笔名“茅盾”,表明他纯真的人生理想与黑暗的社会现实发生了矛盾,于是取笔名“矛盾”。但是“矛”字不像姓,于是加个草头为“茅盾”。“茅”不是茅草,茅草做的盾牌不是一戳就穿了吗?是指茅膏菜,这种菜高尺余,花色紫红略带白色,叶面有纤毛,能捕获害虫。故“茅”字有双重意蕴。“盾”字上面是“斤”,表示刀斧;下面是“盾”的形状,中间两横表示盾有两面。取“茅盾”为笔名,一是表明自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二是表示自己将在红白两道中进行“韧”的战斗。名如其人,沈雁冰先生从事文艺革命数十年,在惊涛骇浪中沉浮,但他立身处世内圆外方,智圆行方,能仰观俯察,因势利导,排难避险,走完人生的光辉历程,可能与“茅盾”二字励志有关。

水浒传《水浒传》是什么意思,施耐庵为何人?由于留下的史料有限,至今仍是一历史悬案。较有代表性的猜测一是明万历年间袁无涯刻本《忠义水浒传全书发凡》上说:宋江等人身在水泊,但不敢以贼人落草自居,而是仿效姜太公在渭水暂居垂钓,等待机会辅佐帝王。二是现代史学家罗尔纲在《水浒真义考》一文中说,“水浒”一词出自《诗经·大雅·绵》:“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爱及美女,聿来胥宇”。以“水浒”命名,意在表明梁山泊英雄效仿周文王祖父,在水泊梁山建立与宋朝对立的新政权。三是今人汪远本在《水浒拾趣》一书中说:“水浒”不一定有什么特指的意思,它只是泛指宋江一伙在水泊附近所发生的故事。山东民间还有一传说,东平府有一座“睡虎山”,当地人叫讹了叫成“水虎关”,后编戏说书的就取其谐音取名“水浒寨”,由水浒戏演化成《水浒传》。为此,笔者借在山东编书之机,去东平走访数日,查阅了东平地方志,东平不存在什么“睡虎山”,谐音之说不能成立。

《水浒传》到底是什么意思?若从其来源和笔画上拓朴,可以看出点门道来。从来源上说,该书源于民间话本、戏本,即民间艺人打鼓说书和唱戏谋生的手抄本。“浒”字的笔画拓朴:“浒”由“氵”、“讠”、“午”三部分组成,汉字的生成顺序是先有声旁后有形旁。先有“午”,再有“许”,后有“浒”。“午”字拓朴:一点(小撇)指示什么是“午”,二横表示白天、黑夜,在白天、黑夜的正中时段划一条假想线,这两个时段的正中交界时就是“午”,即白天12点整,深夜24点正。一横长一横短表示白天、黑夜因季节变化有长短。以白天12点为参照产生上午、中午、下午;取白天与黑夜相交的表象合义产生“交午”,表示事物交错相联;取白天与黑夜对立的表象与人合义产生“忤”、“迕”、“牾”(“牾”原为“啎”,后来有人取牛抵触的习性合义讹为“牾”,假作真时真亦假,“牾”代替了“牾”),都是“对立”、“叛逆”、“抵牾”的意思。加形旁为“许”,“听声”为“许”,意思是请不要抵触,请让(允许)我说,加三点水为“浒”,表示“(一个尚可容身的)水洼”。合起来的意思是:“请让我来说一说(唱一唱)英雄们被逼得走投无路,聚集在水泊梁山,高举义旗,“替天行道”的故事。像是打鼓说书人的“开场白”。可能“施耐庵”和“罗贯中”都不是人名而是笔名,因为在明清两代,是封建专制最黑暗的时代,“文字狱”不断发生,一般读书人不会冒杀头和株连九族的危险用真名实姓写书。“罗贯中”可以写《三国演义》,因为它表达的是“尊刘反曹”的正统观念,未严重触犯统治者;“施耐庵”断不可写《水浒传》,因为他宜扬了反叛精神。“罗贯中”三字合起来意为“网罗历史与传闻贯穿书中”,像是笔名。

施耐庵“施耐庵”更应是笔名,“施耐庵”中的“施”字:形旁为“”(yú),战旗得风飞扬之貌,声旁为“”(yī),上是个人字,下面的“也”表示女阴。原始表象是一个人扯住一个妇女想强暴,引伸为:“拖”、“拉”、“扯”的意思。合起来表示“扯旗”,即“揭竿而起”;“耐”字中的“而”本义是颊毛或胡须,代表老者,“寸”本义是“手”,兼表法度。两个义符合起来是“烦躁”、“忍耐”;“庵”上形下声,声旁“奄”同“淹”,“覆盖”、“淹没”的意思,与形旁结合为“庵”,指圆形的草屋或尼姑居住的小庙。联系作品《水浒传》思考,“施耐庵”三字合起来的意思是:在这无法无天的黑暗年代,我老朽怀才不遇,埋没在草屋里烦躁不安,让我来传一传英雄们走投无路,聚集水泊梁山“替天行道”,反抗腐败朝庭、贪官污吏和豪绅强梁的故事。三个字只有“施”字像姓,故取笔名“施耐庵”。 “水泊梁山”的命名,也印证了上述观点。“白”为女阴,加形旁为“泊”,是以“小水洼”与“娶不起老婆”同构合义产生“落泊”一词,即穷困不得意。梁:从木水,办(chuāng从刃从一,伤的意思)声,是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喻之于人则为栋梁之才。“泊”、“梁”二字隐含之义:本是些国家栋梁之才,却穷困不得意,甚至身心受到伤害而被迫落草为寇。不称“梁山英雄传”,而称“水浒传”,用意在于表示该书是一部“落泊英雄传”。可见《水浒传》的本意不是写农民起义而是写“士之骚、士之愤、士之忧”。它首先抨击的是以皇帝为首的用人制度:皇帝沉迷声色犬马,小人当权,文武志士走投无路而“逼上梁山”;其次表现了受害者的复仇幻想——通过武力从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手中夺回被搜刮去的血汗;再次表达了一大批社会底层的文武志士,希望走上历史舞台英雄有用武之地的幻想;同时又流露了一种历史与现实相映射的深沉忧患意识:乱自上生,上乱下必生变,国家生变必然导致相互残杀,自相残杀必然会大伤国家元气而导致外敌入侵。

汉字的神奇之处还具有志史功能,任何历史事件一经汉字扫描,便会存入汉字“芯片”永久保存下来。人类居住的七大洲,是西方人命名的,由传教士译为汉语。世界各国延用到现在。一般人会认为这有什么意思?不就是个名称码?不对,“欧”、“亚”、“非”、“美”、“澳”五个汉字记录下了西方殖民主义凌辱其他国家、民族的历史和狂傲的“优等民族”心态。

欧(歐)“匚”(fōng):受物之器,加三个“口”为“区”,意为众口聚居之地;“欠”:下面是个人字,上面一撇表引动,横勾表人呵气或唱歌,上下合在一起,表示“人在放声歌唱”,“欧洲”表示:“值得歌颂的,可以引吭高歌的‘优等民族’聚居之地”。

亚(亞)上一横表天,下一横表地,中间的两边表示两个竭尽全力想伸直而又未直腰杆的人形,合在一起是“不前、不精、难以出头”的意思。与“洲”字配合,表示“二等民族聚居之地”。

相背对立之形,上一横表天,下一横表地,中间一横表人,但是被分开对立。“非”原先左边为一撇,撇在汉字里表牵引,“非”字与“洲”字结合,意为“战争、饥饿、宗教文化对立无法引导的劣等民族聚居之地”。

一点指示什么是“奥”,“冂”(jiōng):城之外为郊,郊之外为野,野之外为林,林之外为门。“冂”意为边远之地或边远之界。里面不是“米”字,而是上下两个“八”字(一个倒八)和“十”字的合体。合在一起的意思是“东、西、南、北、中”难以分清的僻远地方。引伸为“深奥”、“奥密”。加上“大”表示很大的房屋或地方;加上水,表示“澳洲”。当时澳洲为未开化的土著毛利人所居,澳洲“意为偏远的尚未开发的神秘大洲”。

简单地说就是美丽的新大陆。西方殖民者把新发现的美洲看成是大肥羊,谁都想去猎取、占领。于是大量移民美洲,杀灭土著居民,毁灭印加文明,并从事血腥的奴隶贸易,开发美洲,结果是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法国人、英国人在美洲展开了争夺战;最后混合在一起的一群西方移民在华盛顿的领导下发动起义,战胜了英国人,成立了美国,发展成为美洲乃至世界的霸主。美国崛起的主要原因源于美国人的精神:以竞争求生存、以成败定优劣、以进取图发展。

上述五个汉字记录下了现代西方列强的罪恶史,一个“洲”字也记录下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史。“州”字的一撇两竖表示山川河流,三点指示城镇,表示一个国家内部的行政单位。如远离美国本土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都称“州”;被大海隔开的大陆为“洲”。可是日本军国主义却把与华北、内蒙古山水相连的中国东北称之为“满洲”,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妄图永久霸占东北、灭亡中国的野心。一个“洲”字记录下了中华民族被侵略与凌辱的痛史。国人当谨记,子孙当自强,亚、非、拉人民当自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