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一天,可以用五个字概括:吃、喝、拉、撒、睡!
虽然这五个字听起来非常俗气,但它们确实是人体必需的生理活动路程。
我们日常摄入的各种食物,并不会完全被人体消化和吸收,只有其中所含的各种营养物质会被吸收,其余的食物残渣则会在肠道内变成粪便,积攒到一定程度后,又随着肛门排出了体外。吃喝拉撒这四个字,其实就是人体消化系统运转的过程!
不过,在生活中,很多人对大便并不是过于重视,在我们看来,那无非就是身体代谢后的废物,除了长得丑陋、散发出阵阵难闻的气味之外,对人体没有任何利用价值。
殊不知,在临床看来,大便也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排便频率、粪便颜色、形状等,都能反映出健康问题。
既然如此,真正健康的排便频率到底是什么样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认识到一点,食物在身体内消化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从食管进入胃内、从胃部进入肠道、从小肠到大肠,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且不同食物的消化时间也存在差异。通常,食物进入胃内到胃部排空,大约是2-5小时左右的时间;
接下来,这些被胃打碎的食糜,又会进入小肠内开始吸收,剩余的食物残渣则是变成了粪便原型进入大肠,其平均时间大约是3-8小时左右。而食物进入大肠,到形成大便的时间相当缓慢、过程极其复杂,甚至是可以达到17-48小时左右。
也正因如此,在临床看来,只要成年人每周大便次数在3次以上,就属于健康的表现。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据,因为每个人每天进食的食物类型、进食量、肠道敏感程度都不相同,所以排便都没有固定的次数,只要养成自己良好的排便习惯即可。
所谓良好的排便习惯,指的就是精确到某一天、某一时间段的排便规律,且一直维持在这一状态并没有发生改变。
更为重要的是,自己排出的大便成形、软硬适中、呈现出黄褐色的状态,而在这一规律之上,无论你是一天三次还是三天一次大便,都属于正常的生理表现,这就是肠道健康的信号。
如果只是偶然一次排便规律发生了变化,比如当天大便次数增多、大便不成型等,这多与饮食因素有关,比如一次性吃下了大量生冷食物、油腻食物等等,都会对肠道造成刺激。在调整饮食结构之后,排便就会逐渐恢复正常,这不需要过于担心。
但是,相反的,如果之前排便一直都非常规律,近期排便频率却突然发生了改变。
比如排便次数越来越频繁、大便不成型、有腹泻或便秘问题、有黏液样粪便排出、有混合样血便、有里急后重等等症状表现,这就是肠道生病的信号,比如慢性肠炎、溃疡性肠炎、肠癌等,都可能会造成类似症状出现,患者应当提高警惕,并及时就医进行相关筛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