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表演艺术家---唐喜成 连载三十四

苦心钻研现代戏

1959年,二团排演了现代戏《战斗到拂晓》,唐喜成饰演伪乡长耿仓。这是一个阴险毒辣的地头蛇,剧中的主要反面人物。他读了剧本后,五阎王的形象立即浮现在他的眼前,五阎王那恶狠狠地打人情景,不正和耿仓疯狂镇压群众的情景相同么!五阎王他那狡黠的笑声和笑脸,不正是耿仓施展两面派技俩时所应有的笑声和笑态吗!五阎王他爱眯缝着眼晴笑,一睁眼就打人,有时又瞪着大眼吓人,他这些表情,不是都可以用在剧中人的表演之中吗?喜成曾经演过一些现代人物,他为了使耿仓有别于以往所有演过的人物形象,使人物更生动,更典型,更自然,更有生活气息,更具有自己的性格特征,他与导演商量,打算把耿仓处理成一个跛子,走起路来一瘤一拐,跑起路来一蹦一跳。导演很欣赏他的这个想法,于是唐喜成就下功夫地练起了跛子走路、跑步的各种动作,尤其练那个跑跳起来之后,一条腿向前甩一下的那个动作是还真真叫他出了几身汗呢!他的这一表演,无论在排演场,还定在舞台上,无论是本团同行,还是各地观众,没有不叫好称绝的,于是耿仓这个人物形象活龙活现了,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战斗到拂晓中伪乡长耿仓剧照

1960年,二团排演«南海长城»,唐喜成饰演赤卫伯这是与耿仓绝不相同的另一种人物形象。唐喜成为刻画好这个苦大仇深的老英雄,每天很早就到公园去,观察、摩仿武林老人健壮的雄姿。在南方巡回演出中,到江边琢磨老艄公的习惯动作,他又借鉴古裝戏里武将的一些身段和架势,创造出一个很有气魄的赤卫伯。剧中赤卫伯有段诉苦的唱,他把自身过去的苦难遭遇的真实感情揉了进去,唱的十分感人,每当唱到“咱怎能放松警惕不提防”这句时,各地的观众,无不抱以热烈的掌声。

1963年他饰演了«夺印»中的陈友才,这是一个胆小怕事,委委缩缩,没有斗争勇气的贫农形象。读了剧本后,使他想起了二十几年前的一件事情来。那时他还在长葛万乐班,一次到禹县西山窝演出,戏正演到中间,忽见地方民团抓了一个农民,提到了舞台之上,当着观众狠劲地打他,可这位老实巴脚的农民,也不伸辩,也不哭叫,他默默的忍受着别人对他的欺凌与污辱。在小发伸小小的心灵上,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象,他非常同情可怜这位懦弱的人。由此他想到,他不正是剧本中的陈友才吗?儿时记忆中的一些形象,就这样进入了他的角色创造之中。

豫剧全场戏名段欣赏唐喜成(苦心钻研现代戏)(1)

喜成唱现代戏,用的也是“夹半音”的发声方法,他用这种方法演唱,无论是表现耿仓的奸猾狡诈,还是表现赤卫伯的慷慨激昂,还是表现陈友才的忧心忡忡,都能得心应手地演唱出来,但是当道起白来,却用了大本腔,象平常说话那样,他自己觉得非常别扭,艺术形象也不够统一完整。当时,院部食堂里有位炊事员,平常说话总是“高八度”,人们听他说话,并没有那种“假娘们腔”、“太监腔”的感觉。喜成就认真地研究了这位炊事一员的说话发音腔调,而且用它试着背几段各种不同角色的道白,使“白口”里边同样具有真嗓子、假嗓子的混合成份。这样练了练之后,感觉比用平常说话的腔调与自己演唱的风格要和谐一些,后来就用在了舞台的实际演出之中。为了更强调道白的艺术感染力;他还在腔调、节奏、落音等方面,借鉴了一些传统戏的韵白技巧。这样,从唱到说,角色的声腔就较为统一了。

喜成在现代剧中创造的这些人物形象,也象他在古装戏中创造的人物形象一样,受到了观众的欢迎,无论在省内外的各种场合下演出,也都能获得观众的掌声,许多地方的电台还都录了音,并进行播放在山西太原演出时,报纸上曾发表评论文章,特别提到他在«夺印»中所刻画的陈友才的人物形象,认为很有一些深度,是感人至深的活生生的人物。

1964年之后,全国的戏曲剧团,都停演了古装戏,豫剧院这三个团,也统统都成之为专演现代戏的剧团了。就在此时,唐喜成,又创造了一个难度较大的人物形象,就是«节振国»中节振国。

在没有接到剧本之前,盖韵秋团长就叫他看了一些介绍节振国的文章,又叫他学了一些武术。在读了剧本之后,二团全体同志都去到平顶山四矿体验生活,每天与煤矿工人一道下矿井挖煤,向老工人了解解放前煤窑的种种情况。经过半个多月的劳动生活,对矿工和矿工的生活熟悉了一些,但,四矿是一个较为现代化的矿井,煤层也比较高,还是个竖井,许多艰苦的生活感受不到。后来又要求到煤层比较低的,而且又是斜井口的地方去体验,矿务局作了安全方面的部署与交待后,组织喜成等有关人员,又到二矿的步井里去劳动了一段时间,并对日伪时期煤矿的种种状况作了一些模拟想象的劳动。使喜成对旧社会煤矿工入地狱般的生活有了个粗略的体会,这对他塑造节振国的英雄形象很有启发。

在«节振国»一剧中,有一段日寇围捕节振国的戏,喜成从武术那里学了一些招数,只见他从日寇腰中抽出了马刀,手疾眼快地一连闪躲打杀,一口气砍了好几个日本兵,这一套小挡口动作的创造,既不失生活真实,又吸取了传统武打的一些动作,但速度、节奏、动态、对打、交手,都比传统套子来的紧凑、干净、利索,每场演出,都得到了观众的掌声。

1964年他还塑造了«打牌坊»一剧中的老族长刘保泰的形象。这是一个思想顽固,但又有很高威望的老农民的形象他动作、语言放慢,行动不能琐碎,而要求份量,对人说话“哼哼”、“啊啊”的,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这位老农的年龄和身份。此剧1965年,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中南区首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中南局的领导和各省代表团的同志,以及广州的观众,对此剧的剧本,展开了相当激烈的争论,但对演职员的创造,还是给了高度的评价,对老艺人能认真的演好现实生活中的现代人物,给予了赞扬。

在这次会演中,唐喜成还与崔兰田合作上演了一出小型现代戏«一棵树苗»,他扮演一个老农民,仍用夹半音的发声方法演一唱,使人感覚自然、贴切。演出后首长上台接见,中南局书记处文教书记吴芝圃拍着喜成的肩膀说:“用二本腔演现代人物也很好嘛!”。

会演中,领导组织喜成和一些同志,学习了几出湖南小戏。他学了«借牛»中的老汉,其载歌载舞的表演动作,使喜成感觉很是有趣。

翌年春天,河南省劳动厅、民政厅,组织大型赴云南边疆慰问修建国防公路的工役制民工们,豫剧院二团担负了慰问演出的光荣使命,在昆明演出«南海长城»时,云南的党政军首长和各界观众,对唐喜成的演出倍加赞赏。在分队到边疆演出时,每日都要步行走山路,唐喜成的脚上生了疮,甘挺伦团长马上找医生给他治疗,民工们背着他赶路,他感动的不得了。完成慰问演出任务后,返程绕道贵州、四川两省演出,祖国大西南的观众对唐喜成的演唱艺术都给予热情的赞杨。(未完待续)


文字录入:王宝云(生活教授)

排版校对:张国伟(张喜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