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明白专注的重要性,也是特别希望自己能够在某件可以提升自己、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等事件中,全神贯注地去完成它。

但就是容易在工作学习的时候走神。

要么,就是被别人打扰——或是消息通知、或是主动找自己有事、或是外部的噪音太吵。

要么,就是自己的思绪容易飘忽不定,很容易把注意力飘到各种奇奇怪怪的地方。

怎么办呢?

有种思维模型是这样的:向外求,向内修

它的作用是寻找全面的解决方案。

它的用法是内外双向地去思考,分别寻找出解决方案,并相辅相成。

它其实可以套用在很多地方,那么,套用到今天这个问题,我们一步一步来进行分析。

▌ 01 向外求

当外部条件会对我们造成影响的时候,我们可以主动去搭建一个让自己不会被打扰、不会被吸引注意力的环境。

我们从三个角度去思量:外部消息通知的角度、时间的角度、噪音的角度。

1)外部消息通知。

外部消息通知,具体指:

➤手机消息通知(微信等各种app)

解决方案:

在番茄工作法的25分钟内手机完全静音,休息的5分钟再查看消息(但实际上,基本没有什么重要消息的)

➤查询资料时网页给你推送的一些热点新闻吸引到你了。

解决方案:

①用更加简洁的浏览器,主动规避那些广告热点。

②「向内修」。具体看后面文章的内容,但这里可以提几句的就是,伟大的教员在年轻的时候主动去闹市中读书,以此磨砺自己在吵闹环境下也能专注于读书的能力。明白了吧?

➤有人来找你有事

解决方案:

看一下这张图片你就明白了:

时间管理之四个步骤(56-时间管理之七)(1)

配药护士穿上一个马甲,上书「操作中,请勿打扰」。

那么人们看到这几个字之后,就不会打扰这名护士去配药了,大大降低了护士配药失误的概率。

所以你可以考虑给自己搞一个牌子,表示自己正在认真工作,请勿打扰。

如果没什么很重要的急事,别人都会很识趣地不打扰你的。

2)时间。

我们想给自己留下一些独处时间的时候,就可以主动去挑选一些基本不会有人打扰的那些时间段。

其中,最好的时间段是早上5点到7点

《早起的奇迹》这本书就有说过,每天早上5点到7点,这是个绝对自由的时间,不会有任何人任何事打扰,可以在这个时间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对于个人的发展特别好。

甚至我知道的是,有人把这本书的内容做成了训练营,卖499!

所以,如果你能早起,把早起的这两个小时拿来做一些对个人提升有帮助的事情,如写作、读书、健身、瑜伽、做一顿美味丰盛的早餐等,

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想要早起,就必须得早睡。(记住这句话)

当然,如果你因个人情况实在无法早起,或者你觉得自己真的是夜猫子型的人,

你希望把晚上的时间留给自己做个人提升,但又不希望别人打扰你,

我这里还有一个方法,是从我的好友莉莉老师那里学到的:

她给自己的微信名的后面加上了这几个字:

(晚9点半睡觉)

她跟我说,实际上她并没有真的九点半睡,只是九点半之后就是她的独处提升时间,这个时间就是她专门用来看书的。

她不希望别人来打扰,索性直接这么做了,意思就是告诉别人:九点半之后就别找我了,我已经“睡”了。

结果也非常地喜人,这种做法真的大大减少了那些找她闲聊的微信消息。

所以,这么个有用的小技巧,你也可以试试。

3)噪音。

噪音,具体是指外界施工噪音、商场大音箱轰炸、车水马龙的喇叭声、同事同学的交谈哄闹声等。

你可以考虑去图书馆等安静的地方。

但是很多时候,很多人还是难以做到这一点的,因为没有这个条件和机会。

你总不能跑到正在讨论问题的同事同学那里要求别人安静吧?

也不能跑到路边招呼那些司机别按喇叭吧?

也不能跑到施工场地跟人说别施工啦太吵啦云云。

基本上无解的。

那怎么办?

这个角度的解决方案,只能「向内修」了。

▌ 02 向内修

向内修,其实就是指改变自己,让自己变成一个专注的人。

我记得看过何同学的一个视频《【何同学】每天只看半小时手机,坚持一周后我有哪些变化?》。

这个视频展示了何同学做的一个小实验,最终结论是:当你给自己限定使用时间后,无论那些热点、算法推荐再吸引你,你都不愿意点进去。因为你会像守财奴一样把时间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结果就是会变得非常高效。

这是其中一种向内修:在那些热点相关的内容上,给自己限定时间。

我也这样去做了,给自己限定时间,那些想看但是目前不能看的视频,我会暂时收藏起来,结果发生了什么呢?

咳咳,就是我收藏的「稍后再看」的视频,目前高达2193个.....

可能这辈子都无法清空了,而且还会不断增加。

但是,就算不去看,好像也没什么损失啊,

反而是节省了大量刷视频的时间,留给了工作和学习。

挺好的一种做法,我也建议你试一试。

这种向内修,解决的是避免自己被算法推荐的内容吸引了注意力,从而无法专注工作,影响了工作效率。

但是有时候,我们并没有被外界的信息干扰,而只是单纯地坐在那里,脑海中的思想就会开始不断飘忽。

俗称“发呆”、“走神”等。

那这种情况怎么解决呢?

我们可以用逆向思维去思考一下,

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是自己最专注的?就算天打雷劈刮风下雨有人给你发消息你也不知道,全程专注于这件事?

我回想了一下,我这辈子最专注的,大概就是打游戏和刷短视频了。

完完全全被吸引了进去,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打个游戏一个不小心,咔嚓,40分钟就没了;

刷个短视频一个不小心,哎呀,俩小时没了。

估计很多人也跟我一样。

那么到底为什么,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会如此专注呢?

我们对这些事情剖析一下,会发现,它们都是一些能抓住我们眼球的、能让我们上瘾的事情。

再进一步剖析,其实是我们自己,对它们非常感兴趣!

是吧?

你感到有兴趣的事情,那么你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往往很容易进入「忘我」的状态,根本不会担忧自己无法专注的问题。

比如,

每个人的兴趣不一样,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面,只需要在最开始投入一点点的时间和精力,只要你开始了,那么接下来就是很自然而然地专注了。

所以这第二种向内修的做法,就是主动去调动自己的兴趣,给自己催眠,让自己对你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感兴趣。

但有时候我们需要做一些难且枯燥又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又很难让自己感兴趣,怎么办?

比如学习高数啊,做某项挺麻烦的工作事务啊,甚至是听课。

怎么办呢?

最佳解决办法——冥想

冥想,就是泯灭想法。

也就是将你的所有想法都清空,最终获得心灵的宁静,以及专注力、意志力等精神能力的提升。

但是往往想要直接单刀直入地把想法清空,反而不太好做。

就比如下面这个场景:

时间管理之四个步骤(56-时间管理之七)(2)

让你不要想蓝色,你会下意识地想到蓝色。

让你不要想太阳,你会下意识地回想那些与太阳有关的画面。

那怎么办呢?

最普适的冥想法,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自己的呼吸上面。

按照一定的节奏,如「一四二呼吸法」:一拍吸气,停四拍,然后两拍吐气。

具体就是,如果你花2秒钟来吸气,你必须暂停呼吸8秒,然后花4秒吐气。

这里要注意的是,中间的“暂停呼吸”就是单纯的暂停,而不是憋气。

暂停呼吸和憋气是有区别的。

按照这个呼吸节奏去冥想,你就是正在锻炼你的专注力,把你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呼吸的这个节奏上,

结果,就是成功地泯灭了其他一切想法。

最终获得极度专注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自然而然地进入专注状态。

这就是冥想的原理。

▌ 03 结尾

我们可以经常问一下自己:你是否真的做到了清除外部的干扰。

比如,是否真的做到了关闭音乐,没有一边听音乐一边工作。

这里的音乐,其实就是一种干扰,而且是一种完全可以避免的干扰。

再比如,桌面是否收拾整洁?

因为桌面杂乱的时候,人的心,也很容易乱。

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被桌面上的一张小纸条、笔记本上的一行字给吸引了注意力,导致我们的思绪开始飘忽转移。

所以,这个也是一种完全可以避免的干扰。

对于第一章所讲的「向外求」,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正视自己,留一个心眼去发现一下自己会被哪些东西干扰到,然后主动去清除这种干扰。

而第二章讲的「向内修」,就是主动让自己变成一个专注的人,包括限定自己浏览其他内容的时间,让自己对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感兴趣,以及通过冥想获得强大的专注力。

记住一句话: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这,就是向外求,向内修的终极含义。

再说一遍: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好啦,既然都看到这里了,

那就祝你,能够拥有强大的专注力!

共勉。

全文完,如果觉得本文不错,欢迎点个赞嗷~

最后,再次拜谢您的阅读。

原文链接,排版更好些:56-时间管理之七:专注,才是时间管理的终极奥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