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是一篇很多人在中学时候学过的课文,范仲淹优美的文字读来让人犹如身临其境。

可是,历史上的范仲淹并没有去过岳阳楼!没有去过,怎么写出这样“以假乱真”、流芳千古的文字呢?范仲淹与“属予作文以记之”的滕子京之间有怎样的故事?怎样才能写就一篇美文?

主页君约到了多篇文章被选入课本的作家梁衡先生的文章,为大家一一揭秘。

岳阳楼记范仲淹为什么被贬(范仲淹竟没去过岳阳楼)(1)

《岳阳楼记》是怎样写成的

岳阳楼记范仲淹为什么被贬(范仲淹竟没去过岳阳楼)(2)

梁衡在山东邹县范仲淹读书洞

毛泽东在《讲堂录》中说,“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建功立业的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响后世的人,前者如诸葛亮、范仲淹,后者如孔孟等人。

二者兼有,即‘办事兼传教’之人,历史上只有两位,即宋代的范仲淹和清代的曾国藩”

范仲淹正当北宋封建社会的成熟期,“办事兼传教”的他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官员知识分子。

而他留给我们的政治财富和文化思考全部浓缩在一篇只有368字的短文中,这就是传唱千古的《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范仲淹为什么被贬(范仲淹竟没去过岳阳楼)(3)

中国古代留下的文章不知有多少。如果让我在古今文章中选一篇最好的,只能忍痛选一篇,那就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千百年来,中国知识界流传一句话:不读《出师表》不知何为忠,不读《陈情表》不知何为孝。

忠孝是封建道德标准。随着历史进入现代社会,这“两表”的影响力,已在逐渐减弱,特别是《陈情表》,已鲜为人知。

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产生于封建时代的《岳阳楼记》却丝毫没有因历史的变迁而被冷落、淘汰。相反,它如一棵千年古槐,经岁月的沧桑,愈显其旺盛的生命力。

北宋之后,论朝代,已经南宋、元、明、清、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六代的更迭;论社会形态,也经封建、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三世的冲击。但它穿云破雾,历久弥新。

呜呼,以一文之力能抗六代之易、三世之变,靠什么?靠它的思想含量:人格思想、政治思想和艺术思想。以传统的文字,能表达一种跨越时空的思想,上下千年,唯此一文。

岳阳楼记范仲淹为什么被贬(范仲淹竟没去过岳阳楼)(4)

岳阳楼记范仲淹为什么被贬(范仲淹竟没去过岳阳楼)(5)

岳阳楼记范仲淹为什么被贬(范仲淹竟没去过岳阳楼)(6)

岳阳楼记范仲淹为什么被贬(范仲淹竟没去过岳阳楼)(7)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岳阳楼记》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的经典篇目

《岳阳楼记》已经成为一份独特的历史遗产,其中有无尽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

从《古文观止》到解放以后历届的中学课本,常选不衰 ;从政界要人、学者教授到中小学生,无人不读,不背,这说明它仍有现实意义。

归纳起来有三条:一是教我们怎样做人;二是教我们怎样做官;三是教我们怎样写文章。

岳阳楼记范仲淹为什么被贬(范仲淹竟没去过岳阳楼)(8)

岳阳楼记范仲淹为什么被贬(范仲淹竟没去过岳阳楼)(9)

范仲淹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因肺病不堪北地的风寒,要求调邓州(今河南南阳),这年他已58岁。生命已进入最后6年的倒计时。

他自27岁中进士为官,四处奔波,四起四落,已31年。自庆历改革失败后,他已没有重回中央的打算。现在他可以静静地回顾一生的阅历,思考为官为人的哲理。

一天他的老朋友滕子京从岳阳送来一信,并一图,画的是新落成的岳阳楼,希望他能为之写一篇记。

这滕子京与他是同年进士,又在泰州任上和西北前线共过事,是庆历新政的积极推行者。滕的一生也很坎坷,他敢作敢为,总想干一番事,却常招人忌,甚至被陷害。那一次在西北遭人陷害,亏得范力保,虽没有下狱却被贬岳阳,但仍怀忧国之心,才两年就政绩显著,又重修名楼。

岳阳楼记范仲淹为什么被贬(范仲淹竟没去过岳阳楼)(10)

岳阳楼,来源:壹图网

范仲淹看罢信,将图挂在堂前,只见一楼高耸,万顷碧波。胸中不由翻江倒海,那西北的风沙,东海的波涛,朝中的争斗,饥民的眼泪,金戈铁马,阁中书卷,狄仁杰的祠堂,楔入西夏的孤城,仁宗皇帝忽而手诏亲见,忽而挥袖逐他出京,还有妻子牵衣滴泪地阻劝,长子随他在西北前线的冲杀……一起浮到眼前。

他心中万分激动,喊一声:“研墨!”挑灯对图,凝神静思,片刻一篇368字的《岳阳楼记》就如珠落玉盘,风舒岫云,标新立异,墨透纸背。

他把自己奋斗一生的做人标准和政治理想提炼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震大千而醒人智,承千古而启后人。文章融山水、政治、情感、理想、人格于一炉,用纯青的火候为我们铸炼了一面照史、照人的铜镜。

文章说是写岳阳楼,实在是写他自己的一生。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范仲淹怎样写文章。

我们该怎样做文章——文章达到的“三境之美”

一文、二为、三境、五诀。

在中国古代,文章是官员政治素质的一部分。“立功、立德、立言”三者缺一不可。

古今有三种文章,一是官场应景,空话、套话,人们很快忘记;二是有一点思想内容,但行文不美(如大量的奏折、记、表等),人们也已经忘记;三就是以《岳阳楼记》为代表的既有思想内容,又有艺术高度,是一种思想美文。

《岳阳楼记》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在下评语前,我们不妨先探究一下好文章的标准。概括地说可以叫做“一文、二为、三境、五诀”。

一文是指文采。首先你要明白,你是在做文章,不是写应用文、写公文。

文者,纹也,花纹之谓,章者,章法。文章是一门以文字为对象的形式艺术,它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并通过这个法则表达作者的精神美。

中国古代文、言相分,说话可以随便点,既要落成文字,就要讲究美。诏书、奏折、书信等文件、应用文字也一样求美。古代是把文件写成美文,而我们现在是把美文改成了文件,都一个面孔。

“二为”是指写文章的目的,一为思想而写,二为美而写。既要有思想,又要有美感。文章有“思”无美则枯,有美无“思”则浮。

“三境”是指文章要达到三个层次的美,或曰三个境界。古人论诗词就有境界之说。

我现在把文章的境界细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景物之美,描绘出逼真的形象,让人如临其境,谓之“形境”,类似绘画的写生;二是情感之美,创造一种精神氛围叫人留恋体味,谓之“情境”,类似绘画的写意,如徐渭(青藤);三是哲理之美,说出一个你不得不信的道理,让你口服心服,谓之“理境”,类似绘画的抽象,是毕加索。这三个境界一个比一个高。

“五诀”是指要达到这三境的方法,我把它叫做“文章五诀”,即“形、事、情、理、典”。文中必有具体形象,有可叙之事,有真挚的情感,有深刻的道理,还有可借用的典故知识。这一切,又都得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这就是“一文、二为、三境、五诀”之法。

以这个标准来分析“岳阳楼记”,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它原来暗合作文和审美的规律,所以成了一篇千古不朽的范文。

请看全文:

岳阳楼记范仲淹为什么被贬(范仲淹竟没去过岳阳楼)(11)

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范仲淹为什么被贬(范仲淹竟没去过岳阳楼)(12)

岳阳楼记范仲淹为什么被贬(范仲淹竟没去过岳阳楼)(13)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

第一段叙写这件事的缘起。以事起兴,作一个引子,用“事”字诀。

第二段描写洞庭湖的气象,铺垫出一个宏大的背景。借山川豪气写忠臣志士之志,用“形”字诀。

第三、四段作者借景抒情,设想了两种“览物之情”,创造出一悲一喜的意境。

通过景物描写营造气氛,水到渠成,即用“形”字诀和“情”字诀,由“形境”过渡到“意境”。连用霪雨、阴风、浊浪、星隐、山潜、商断、船翻、日暮、虎啸、猿啼等10个恐怖的形象。

然后推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伤感情境。连用春风、丽日、微波、碧浪、鸟飞、鱼游、芷草、兰花、月色、渔歌等10个美好的形象,推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的快乐情境。

第五段,导出哲理,作者将形和情有意推向理的高度,设问:有没有超出上面那两种的情况呢?有,那就不是一般人,而是“古仁人之心”了。

这种人超出物质利益的诱惑,超出个人的私念。在朝为官,不忘百姓;被贬江湖,不忘其君。太平时忧天下,危难时担天下。

进也忧,退也忧,那么,什么时候才乐呢?到文章快结束时才推出一声绝响,一个响亮的哲理式结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官要做这样的官,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的是“理”字诀。这个道理一下讲透了,这个标准一下管了一千年,而且还要永远管下去!

这是文章的高潮,全文的主题,是作者一生悟出的真理,也是他的信念。

不管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的官员都有忠奸、公私、贤愚、勤庸之分。而公而忘私、“先忧后乐”是超时代,超阶级的道德文明、政治文明。是人类共同的、永远的精神财富。

范仲淹道出了这种为人、为臣的本质的理性的大美,文章就千古不朽了。作者讲完这个结论后,文章又从“理”回转到“情”:“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写出了一种超时空的向往和惆怅。

第六段,不经意间再轻带一笔转回到记“事”:“时六年九月十五日”,照应文章的开头,像一个绕梁的余音。至此文章形、事、情、理都有(注意本文没有用典),形美、情美、理美三个层次皆具,已达到了一个完美的艺术境界。

这篇文章的核心是阐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

但如果作者只说出这一句话,这一个理,就不会有多大的感染效果,那不是文学艺术,是口号,是社论。

好就好在它有形、有景、有情、有人、有物的铺垫,而且全都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述,用了许多修辞手法。

在“理境”之美出现之前,已先收“形境”、“意境”之效,再加上贯穿始终的文字之美,形美、情美、理美、文美,算是“四美”了,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分别达到了很难得的高度,借用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的一句话,就是“四美具而二难并”了,是一种高难度的美。

两类作者,两类文章。

虽然我们给出了“一文”的要求、“二为”的宗旨、“三境”的标准、“五诀”的方法,但并不是谁人拿去一套,就可以写出一篇好文章。

就像数学课上,不是老师教给一个公式,人人都得一百分。这还得有一个艰苦的修炼过程。

凡古今文章,从作者角度分有两大类。一类是文人、专业作家。如古代的司马相如、李白、王勃,现代的许多专业作家。

作者先从文章形式入手,已娴熟地掌握了艺术技巧,然后再努力去修炼思想,充实内容,但无论如何,由于阅历所限,其思想总难拔到多高的境界。就像一个美人,已得先天之美,又想再成就一番英雄业绩,其难也哉!

第二类是政治家、思想家。如古代的贾谊、诸葛亮、魏征、韩愈、范仲淹,近代的林觉民、梁启超,现代如毛泽东等人。

这类作者是从思想内容入手。他并不想以文为业,只是由于环境、经历使然,内心积累甚多,如火山之待喷,不吐不快,就借文章的形式表达出来。

当然,大部分政治家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他们忙于事务,长于公文、讲话、指示等应用文字而不善美文,或者根本就没有修炼到思想的美,很难做到“四美具而二难并”。

但也有少数政治家、思想家,或因小时就有文章阅读或写作训练的童子功(如人外表的先天之美),或政务之余不忘治学(如人形体的后天训练),于是便挟思想之深又借艺术之美,登上了文章的顶峰。就像一个美女后来又成就了伟功大业,既天生丽质,又惊天动地,百里挑一。

因为有两类作家,也就有两类文章,“文人文章”和“道德文章”。

中国文学传统很重视政治家的“道德文章”。政治家为文是用个性的话说出共性的思想(如诸葛亮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说的“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如果只会用共性的语言说共性的思想,就是官话、套话,有理而无美,这不叫文章,也不可能流传。

“文人文章”,求“美”而不求“理”,是以个性的语言说出共性的美感。常“美”有余而理不足(如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因为文章第一位是表达思想,“理境”为“三境”中最高之境,所以相对来讲,先入艺术之门,再求深造思想难;先登思想之峰,再入艺术之门易。

所以真正的大文章家,由政治家、思想家出身的多,而专攻文章,以文为业的反倒少。历史上的范仲淹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学者,也许他从来也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作家。后人在排唐宋八大家之类的排行榜时,他也无缘入列。但这恰恰是他胜过一般文人之处,或者历史根本就不忍心将他排入文人之列。

这倒给我们一个启示,每一个政治家都有条件写出大文章,都应该写出大文章。

这篇文章是对我国封建政治文明的高度总结。中国封建社会近三千年,政界人物多得数不清,历朝皇帝334个(按理,他们是当然的大政治家),大臣官员更不知几多。但能写出《岳阳楼记》,并被后人所记住、学习和研究的只有范仲淹一人。

现在我们知道要出一篇好文章是多么不容易了。要做文,先做人。金代学者元好问评价范仲淹说:“范文正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我们还可以再加上一句:“在文坛为大家。其思想、其文采,光照千年。”

中国从古至今,内容形式都好,以一篇文章而影响了中华民族政治文明、人格行为和文化思想的文章为数不多。我排了一下有10篇 。它们是:

1.汉代:贾谊《过秦论》;

2.司马迁《报任安书》;

3.诸葛亮《出师表》;

4.陶渊明《桃花源记》

5.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6.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

7.文天祥《正气歌并序》;

8.民国: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9.林觉民《与妻书》;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这十篇已经编为《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点击可购买)

这些文章已经成为中华经典。什么是经典?我在《说经典》一文中谈到:

“一、经典是一个时代的标志,空前绝后,比如我们现在不可能再写出唐诗、宋词;二、已上升到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三、能经得起重复,即实践的检验,会常读常新。

人们每重复一次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雨一打就碎,而一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

怎么才能达到经典的高度呢?这又回到我们开头讲的“一文、二为、三境、五诀”的标准。

简要来说,你得有很高的政治修养和文学修养而且还要能有机地结合。

而这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用美学大师黑格尔的话说这种人是天才,“一般来说有这种才能的人一遇到心中有什么观念,有什么在感发他、鼓动他,他就会马上把它化为一个形象、一幅素描、一曲乐调或一首诗”。

艺术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徐悲鸿的《马》、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范仲淹在这里是把他的政治理念化作了一篇《岳阳楼记》。

好文章是一个人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全部知识和阅历的结晶,是他生命的写照。其中不知要经历多少矛盾、冲突、坎坷、辛酸、成功与失败。

这非主观意志可得,只可遇而不可求。因此一篇好的文章就如一个天才人物、一个历史事件,甚或如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不是随便就有的,它要综天时地利之和,得历史演变之机,靠作者的修炼之功,是积数十年甚或数百年才可能出现的一个思想和艺术的高峰。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千年易过,好文难有。

范仲淹为我们写了一篇千古美文,留下了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政治财富,同时他也以不朽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载入史册。

本文由作者 2009年7月18日讲演于中央部长文史知识讲座,收录于《千秋人物》一书

设计:周 丹

编辑:周 丹

主编:吴海涛

岳阳楼记范仲淹为什么被贬(范仲淹竟没去过岳阳楼)(14)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梁衡先生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