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前身。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

1902到1906年,京师大学堂(1898年7月3日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建校)(1)

京师大学堂建校初的校牌

1898年9月21日爆发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失败,各项政策都废除了,京师大学堂之所以能成为“戊戌政变”后的幸存者,关键在于慈禧太后的态度。当“戊戌政变”后的第五天(1898年9月26日),京师大学堂正心惊胆战地等待噩运降临,不料慈禧太后在谕旨中却说道:“大学堂为培植人才之地”,应予以继续兴办。慈禧太后当时可是“一言九鼎”,全由她说了算的。所以,就凭她这一句话,就使京师大学堂化险为夷,得以幸免于难,京师大学堂成为戊戌变法仅存的硕果。但京师大学堂处境却变得举步维艰。1898年至1900年的京师大学堂(后来被称为“戊戌大学”)。

1902到1906年,京师大学堂(1898年7月3日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建校)(2)

1901年京师大学堂官员合影照

京师大学堂建立的时候,它不仅是中国最高学府,同时还是最高的高等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全国各省的所有学堂,相当于它既是一所大学,又是中国政府的教育部,地位非常重要。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1902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设速成、预备两科,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同年,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师范馆成立,师范馆为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旋即冠“国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

大家知道科举制度是1905年才废除的,在1898年建立京师大学堂的时候,科举制度还没废除,所以当时的教育制度就变成了“双轨制”。学子们可以继续参加科举考试,也可以选择西方的教育方式,去上中学,上大学,走另外一条路。当然那时候在中国如果想做官,还是走科举这条路比较快,但是至少中国模仿西方建立了中国第一所近代化的综合性大学,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了。

1902到1906年,京师大学堂(1898年7月3日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建校)(3)

1916年12月26日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委任蔡元培为北大校长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京师大学堂这座昔日的“皇家大学”虽已改名国立北京大学,但陈腐的官僚衙门气息却依旧浓厚。这一年的1916年12月26日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委任蔡元培为北大校长,上任第7天,蔡元培就主动发函教育部,呈请聘任陈独秀为文科学长(相当于文学院长)。陈独秀在答应出任文科学长后,向蔡元培推荐了一位连博士学位都还没拿到的毛头小子——胡适。在胡适看来,如果没有蔡元培赏识,他的下半生或许就将在一家二三流的报刊编辑职位上度过。

正是因为蔡元培的伟大人格,北大才能出现辜鸿铭、黄侃、林纾、陈汉章、刘师培等旧派学者与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新锐人物共处一校的罕见局面。在这段期间北大的传统和精神也逐渐形成了,这种精神就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这一精神的引导下,大师与精英们在北大可谓风起云涌,各类社团更是百花齐放,自由民主的风气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的独特传统。就连北大的一位图书管理员——毛泽东,都成为我们国家的缔造者,去年的建党一百周年献礼电视剧《觉醒年代》就是描述这段历史的。

1902到1906年,京师大学堂(1898年7月3日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建校)(4)

大师云集的北京大学

1919年5月4日,轰动全国的“五四运动”爆发,愤怒的北大学子组织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革命,此后不管是一二·九运动,还是无数次推动中国前进的其他运动,北大都走在最前面。北大也诞生了无数大师级的人物,从学生到他们的教授,许多都是国之栋梁。应该说在整个中国20世纪一百年的发展中,这些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02到1906年,京师大学堂(1898年7月3日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建校)(5)

轰动全国的“五四运动”

虽然北大现在的校庆日已经因为各种原因变成5月4日了,但1898年7月3日,确实是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正式建校。北京大学发展历程浓缩的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是整个中华民族走向强大的过程。仔细阅读北京大学的发展史,这回各位看官知道为什么北京大学才是社会各界公认的那个NO.1了吗?

1902到1906年,京师大学堂(1898年7月3日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建校)(6)

今日的北京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