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象形字,篆文像一竖棍形,有观点认为本义为棍。在现代汉字中,“|”不独立成字,在字中表示棍形符号。

“|”也是汉字笔画,笔画名称读作 shù (竖)。收在“|”部的汉字,多为书写时起笔笔画是“|”或字形中有上下贯通的“|”的独体字,如:中、内、凸、且、甲、申、由、凹、曲、串。

为多线索检字方便,部分带有“|”的笔画的合体字也收在“|”部,如:幽、将、艳。

附形部首“」”读 jué,象钩形,隶定为“」”,义为倒须钩。又称竖钩,是汉字笔画的一种。

“」”与“|”往往没有区别作用,因而字表排序时把“」”与“|”视为一类。有些由“」”

构成的字归入“|”部,如“予”。

“中”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面直立的旗帜,居中的“囗”表示“中间”之意。金文、小篆变得更加美观。隶变后楷书写作“中”。

《说文·丨部》:“中,内也。从囗;丨,上下通。”(中,纳入。从囗;丨,表示上下通彻。)

秙字的分解(字知字明部首之)(1)

“中”的本义为内、里,读作zhōnɡ。如柳宗元《笼鹰词》:“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意思是,草里的狸鼠之类足以成为祸害,一夜之中多次张望回顾,不断受惊受伤。

由内、里引申为中间,一定范围内部适中的位置。如“居中”。

由内、里又可引申指内心。如曹操《短歌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还可作动词,读作zhònɡ。如成语“百发百中”,其中的“中”就是动词,射中。

國(国),guó,“國,邦也。从口,从或”;或(yù),“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从土”。“国”是会意字。甲骨文中“或”与“国”是不分的。金文会以戈卫国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國”。汉字简化后写作“国”。《说文·囗部》:“國,邦也。从囗,从或。”(國,封地。由囗、由或会意。)

秙字的分解(字知字明部首之)(2)

高鸿缙《中国字例》:“國阙之初字,从口,一为地区之通象,合之为有疆界之地区之意为通象,故为象意而属指事符;益之以戈声,故为指事符加声之形声字。周时借用为或然之或,乃加口(即围字)为意符作國,……徐灏曰:'邦谓之國,封疆之界谓之域,古但以或字为之’是也。”

依高鸿缙所说则或字的发展序列为:□(地区之通象)→旦(象意 指事符→或(指事符 声符戈)→國(形声字或 意符口)。“或”与“域”既为或体字,亦为古今字。“大曰邦、小曰國”,古天子所居为邦,诸侯王所居为國。“邦”者封也,封植以为边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國”者从口,四围以为区划,是一个相对封闭的领域。

在中国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上说。“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公元前1111年周成王迁都时所铸造的一个青铜器是一个实物见证。距今已经三千多年。这里的“中国”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

秙字的分解(字知字明部首之)(3)

上古时代,汉族文化发源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其地为「中国」。《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古人认为凡事要秉承天命。天人合一。中之所指,即仁之所在。仁是生命的美好,义(担当)是生命的意义。”在仁义的导引下,造就了中国人善良、勤劳、勇敢。仁之所在亦即神灵所在。在古代中国一词的含义是仁所在之国。承天接地有神灵庇护,具有正统权力的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