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本文主要指夏季奥运会)当前应该是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体育盛会(虽然世界杯的吸金能力更强),而历次奥运会的举办城市清一色都是国际大都市。原因主要包括:大城市经济发达,有充足的财力来举办奥运;且市内体育场馆、交通施舍和餐饮机构众多,能够为奥运会的圆满举办提供充足的周边支持。即便如此,也不是任意一个大城市都有机会举办奥运,比如纽约这个很多人心中的“世界之都”就从来没有举办过奥运会。在全世界的众多大城市中,目前成功举办过奥运会大城市却只有23个,另有德国柏林因一战而被迫停办。
奥运会举办国几乎都是富国、大国
很显然,一个大城市能够成功获得一次奥运会的举办权取决于很多因素,但这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政治影响力和经济实力。就比如如今正在举办奥运的东京,它的背后是世界第三经济大国日本的举国支持。首先是政治因素,没有强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显然也无法得到足够多的选票支持,所以我们看到这些奥运之城多来自大国,因为大国比小国往往拥有更多的外交资源和更强的国际影响力。奥运历史上仅有的几个小国城市除了希腊雅典这个奥运文化发源地外,就只有瑞典、芬兰、比利时和荷兰这四个西北欧富国了。而这也就正好说明了经济因素在奥运成功申办中的重要性。从国家的发展水平来看,举办国至今共有20个,其中的发展中国家只有中国、巴西和墨西哥三个。所以没有庞大的经济实力,要想承办一场圆满的奥运盛宴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既然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是确定奥运会举办城市和举办国的重要影响因素,那么历届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变化也就自然很能够反映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从东京奥运之前的共31届奥运举办城市列表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以下三大趋势。
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图
1.亚太地区正在强势崛起,世界经济重心逐渐由西向东转移。大约以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为转折点,在此之前欧美所属的西方国家举办了15届中的14届。唯一的例外是1940年的日本东京奥运会,但彼时的日本虽然军事实力独步亚洲,但与欧美相比经济依然十分落后。所以在这一段历史时期,世界的政治经济秩序可以说完全是由欧美所主导的。因为其它地区或者仍然处于殖民地状态,或者处于经济十分落后的时期,基本都未开始工业化的进程。但1956年后这一切有了明显的改变,澳大利亚因为丰富的矿产实现了经济崛起,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及东南亚诸国也因为美国的战略扶持和产业转移先后获得爆发式的经济增长,再后来中国大陆也因为改革开放迎来了持续稳定的高速发展。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异军突起,世界经济的格局从此由欧美主导的两极模式逐渐转变为西欧、北美和亚太的三足鼎立之势。体现在奥运会举办城市方面,不仅东京举办了第二次奥运,包括澳洲的墨尔本、悉尼,还有韩国的汉城都先后举办了本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奥运会。亚太的奥运城市数量已经与西欧和北美形成了旗鼓相当之势。所以很明显可以看出,世界经济重心有明显的东移之势。
世界经济的三极
2.西欧由世界经济的绝对中心已经沦落为世界经济三极中的普通一员。在1956年之前,15届中有14届都是欧美城市举办,但实际上美国城市只举办了其中的两届,也就是说其余12届奥运会都是在西欧举办,占比达到80%。但是,1956年之后的16届奥运会中,西欧却只举办了其中的5届,占比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这实际上与当前西欧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是十分符合的。前后差异如此明显,说明西欧的没落是肉眼可见的。也可以说,西欧是世界主要经济区中下降幅度是最为显著的。随着其经济实力的下降,西欧的国际政治博弈能力也越来越力不从心,逐渐有沦为国际政治边缘角色的趋势,要想恢复往昔的辉煌已经很难了。
前15届只有日本申办成功,但最终停办
3.美国在这一百多年里的世界地位较为稳定,但近年有相对下降的趋势。总体来讲,美国是与英国并列的举办奥运会最多的国家,各举办了四次。这实际上也是与两国先后作为世界政治经济霸主的地位是吻合的。但也有不同,美国的四次由三个不同城市分别举办,反映了美国国内区域发展较为平衡;而英国则全部由伦敦举办,伦敦也因此成为申办奥运成功次数最多的城市,但同时也说明了英国城市一家独大的特点。另一点不同就是,英国的四次有三次基本都是在1950年之前,而美国的四次在年代上的分布则相对均衡,说明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十分稳固,而且在1950年以后它已经完全取代了英国成为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绝对主导力量。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自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后到现在的25年时间里,美国也再未举办一次奥运会,这也与美国当前国际地位和实力的相对下降是较为吻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