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前,我向一位比较喜欢古文化的同事推荐《左传》,《国语》一日与其人谈起推荐的这两本书得到同事的答复是压根就读不懂,觉得像是天书一般,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左传中的两种称呼?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左传中的两种称呼(左传国语封地姓氏与史书中的称谓)

左传中的两种称呼

数月前,我向一位比较喜欢古文化的同事推荐《左传》,《国语》。一日与其人谈起推荐的这两本书。得到同事的答复是压根就读不懂,觉得像是天书一般。

我遂哑然一笑,看来我还是高估了一些古文爱好者的古文功底,以及他们对西周礼制的一些基本认知。

就拿封地与姓氏以及古史中的称谓,都让许多爱好者望而却步。如《左传》,《国语》中对“士会”称呼,一会称“士会”,一会称“范武子”就让很多人疑惑,认为“士会”和“范武子”是两个人。这些便是爱好者们不懂得。封地,谥法,爵位,以及姓氏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士会,是晋国的卿大夫,封地为范,故以范为氏。而范相对于士氏就是小宗,士氏是大宗。士会是卿大夫,按照西周的礼法和爵位制度,卿大夫的爵位相对于本国诸侯的爵位降一到二个爵位。晋国的爵位是侯爵,降两档就是子爵。故而士会的爵位是子爵,士会死后谥“武”。范武子是典型的封 谥 爵的一种称谓方式,属于显称。带有显封地,称功绩,表爵位的功能。

史书上记载的先轸和原轸是同一个人知道的爱好者就更少了。先轸有大功于晋,晋文公就封先轸于原地,这也就是史书上称先轸为原轸的一个原因。也说明了现在的“原”姓和“先”姓同宗。据说“原先”一词的由来,也是这么来的,也就是说:“原”就是“先”,“先”就是“原”。当然这种说法我不曾去考证。

秦穆公时期,秦国的次卿公孙枝(支)(先秦时期“枝”“支”不分,两种写法都对)。《左传》僖公九年和僖公十五年都称公孙枝,而在僖公十三年,称子桑。其原因在于。公孙枝,字子桑。在其记述的语境不同,在僖公九年和十五年,是在记述事件中提到人物公孙枝,而在僖公十三年是在公孙枝与秦穆公的对话中。秦穆公称公孙枝为“子桑”,这是敬称。古人称“字”以表敬。这里啰嗦两句,公孙枝是现代“桑”姓的始祖。是后世子孙以“字”为姓。再者一些搜索词条列公孙枝是秦国岐下人,秦国国君的孙子,这一点我不认同。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五回明确记载,公孙枝是晋君之疏族也,由秦国的公子絷引荐给秦穆公的。《东周列国志》中往往大段引用《左传》《国语》的事迹,可信度还是很高的。晋献公驱逐群公子,公子族在晋国都没有地位,更何况公孙一族。秦国的公族,不管是公子族还是公孙族都秦国掌握大权。所以在晋国落魄的公孙枝只能是晋国某位国君的孙子,而非某位秦国国君的孙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