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静脉炎的方式(11种方法治疗静脉炎)(1)

患者连续静脉滴注化疗药物后,又出现静脉炎了,采用了一些治疗方法,但效果并不明显......下面这11种治疗方法,太全了,总有一款适合您~

据悉,化疗性静脉炎在国外文献鲜有报道,这可能与国外应用化疗药物时采用中心静脉置管的输注方式有关。

在国内,由于部分患者不愿接受深静脉置管以及经济原因等,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率仍然较高,尤其是基层医院。

求助:化疗后静脉炎,怎么办?

来自于某微信群的求助帖:

治静脉炎的方式(11种方法治疗静脉炎)(2)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化疗药物对局部组织和血管有刺激作用,甚至可引起组织坏死和静脉炎。

其中,氟尿嘧啶化疗时常并发静脉炎,渗漏时致局部红斑、肿胀、溃疡,重者出现肢体血管闭塞等并发症。其药品说明书上已明确提到:

治静脉炎的方式(11种方法治疗静脉炎)(3)

对于化疗性静脉炎,目前尚无最佳的标准治疗方法,一般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笔者在《肿瘤合理用药》一书中看到中药方剂治疗。现摘录如下,供参考:

将黄柏30g、黄连30g出红花50g、丹参50g、地榆30g及白芍30g,浸泡于75%酒精5000ml内一个月后应用。

用 法

红热型每天3~4次,栓塞型每天4~6次,坏死型每天6~8次,于患处涂用上述活血消炎液。根据炎症轻重,可适当增减用药次数。

据报告,该法有效率达100%,并且对于栓塞型和坏死型者的效果优于热敷或硫酸镁湿敷等常规方法。

中西合璧:11种治疗方法

以下11种方法整理自知网文献,经过对比研究,对化疗性静脉炎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根据临床需要参考使用。

1. 芦荟

把新鲜芦荟叶片剖开,沿静脉走向将叶内面外敷在静脉穿刺点上方2cm处,4~5h后去除,1~2次/d。

2. 马铃薯

将新鲜马铃薯洗净切成略大于湿敷面积的薄片(0.5~1.0 cm),外敷静脉炎处。如为大面积湿敷则采用拼铺法,确保外敷面积稍大于组织肿胀面积,5 h 更换 1 次。或采用马铃薯片与肝素封管液交替、联合湿敷,效果好于单用马铃薯。

提醒:马铃薯切片后须马上使用,否则影响效果。不能选用变质、发芽或变绿的马铃薯,因为变质的马铃薯内含有大量的龙葵素,被皮肤吸收而造成患者中毒。

3. 金黄散

金黄散又名如意金黄散,为中药复方制剂,含有大黄、姜黄、天南星、苍术、厚朴等多种有效成分。应用金黄散涂于静脉穿刺点近心方向约8~10cm,2次/d。使用1个疗程后发现,对静脉炎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4. 其他中药

复方地黄酊加75%的乙醇调配成含乙醇为60%~70%的液体外敷于静脉穿刺处;将牛黄解毒片去糖衣捣碎加50%乙醇调至糊状,在穿刺部位上方沿血管走行方向湿敷至化疗结束后1h;其他如复方红花酊、冰黄软膏等对预防化疗性静脉炎都有一定效果。

提醒:由于中药成分复杂易引起过敏症状,故应事先做好皮肤试验。若患者出现皮肤红肿、痒等过敏现象,则不应使用。

采用中药湿敷时,须注意保持局部清洁,保持湿润,4~6次/d。冬天应对中药稍加温后应用,减少对皮肤的不良刺激,以利于药物吸收。

5. 硫酸镁

穿刺部位采用50%硫酸镁湿敷,特别在化疗前30min湿敷是防治静脉炎的最佳时机。

机理:50%硫酸镁湿敷主要是利用高渗作用使镁离子直接作用于表浅静脉,扩张周围血管,改善微循环,消除化疗药物引起的血管痉挛和内膜细胞水肿,减轻血管炎性反应,从而达到消炎、止痛、去肿作用。

6. 地塞米松

地塞米松注射液加入生理盐水配制的混合液湿敷穿刺静脉。

机理:地塞米松具有抗炎作用,能抑制感染性、非感染性(如化学性)炎症,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7. 喜辽妥(多磺酸黏多糖)

在化疗当日(化疗前30min使用效果最明显)及结束后1~2d,用喜辽妥沿静脉走向涂搽,同时予冰袋冷敷6~10h。

研究发现,50%硫酸镁溶液湿敷联合喜辽妥局部外涂预防化疗性静脉炎有效;乙醇纱布湿敷联合喜辽妥外用可以明显降低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机理:喜辽妥能迅速穿透皮肤,抑制组织中蛋白质分解酶及透明质酸酶的活性,抑制血栓的形成和生长,具有抗炎修复血管内膜损伤、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压迫感、减轻水肿和血肿等作用。但该药仅用于皮肤表面且不能用于有破损的伤口。

8. 赛肤润(过氧化脂肪酸)

在静脉滴注化疗药前12h,在穿刺点上方1cm处沿静脉走向均匀涂抹赛肤润,化疗结束后再次在原部位涂抹并轻轻按摩,持续2周。可作为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常规方法。

机理:赛肤润的主要成分为亚麻酸、亚油酸、茴香等。采用赛肤润在局部皮肤喷洒后,可快速渗透形成脂质保护膜,保护风险区域皮肤。其中亚麻酸渗透力强,能促进血液循环和细胞的新陈代谢;亚油酸能软化血管,促进新生组织的生长及血管舒张,能有效地保护血管,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显著改善受损部位皮肤微循环,加快修复和增加皮肤的抵抗力,同时还具有抗炎作用。

9. 水胶体敷料

在留置针穿刺部位,沿静脉走行方向覆盖水胶体敷料 10 cm,下缘距穿刺点 2~3 cm。可根据需要,3~7天更换一次水胶体敷贴。

机理:水胶体敷料主要成分由亲水性羧甲纤维素钠组成,能促进上皮细胞胶原蛋白的合成,加速微血管增生,保持局部组织的正常生理代谢功能。同时可保持局部低氧张力,促进毛细血管形成,加速炎症的消退,提供并维持有利于创面愈合的湿性环境。早期及时预防性使用,可有效控制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10. 联用利多卡因

有研究使用2%利多卡因5ml与25%硫酸镁20ml混合液湿敷,能有效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也有研究使用2%利多卡因10ml加山莨菪碱20mg的混合液在化疗同时湿敷,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仅为10%。

机理:2%利多卡因是局麻药,能降低血管通透性,对化学刺激有抑制作用,可减轻疼痛。

11. 中西药结合

文献报道,金黄散联合地塞米松外敷效果好于单用金黄散;新鲜马铃薯片外敷加喜辽妥外涂,其效果优于单用喜辽妥;喜辽妥与芦荟交替外敷效果好于硫酸镁单独湿敷;采用硼酸溶液湿敷联合新鲜马铃薯冷敷,静脉炎和疼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无预防措施);将湿润烧伤膏联合利多卡因用于预防化疗性静脉炎取得良好疗效。

可防可控:用药注意事项

虽然静脉炎一般不会对患者生命及化疗的进行产生严重影响,但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对其处理应强调预防胜于治疗,特别是早期预防化疗性静脉炎至关重要。

1. 严格按照血管选择的原则进行操作,对两侧肢体的血管交替注射;如果长期用药或静脉过细则不易穿刺,也可以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颈内静脉置管术、PICC、输液港等,将导管直接插入上腔静脉,则不会引起静脉炎,并可中、长期保留输液导管。

2. 注意药物浓度的调整,化疗药物输注结東后,应再次输注液体50~100ml,以减轻可能残留药物的刺激作用;

3. 适当调整室内温度,若室温较低,可将液体加温至30℃以减轻温度过低而引起的刺激性疼痛;给输注静脉局部热敷,可以缓解血管痉挛加快血流速度,减少液体渗漏的可能性;

4. 避免同时应用其他血管刺激性药物,如氯化钾、红霉素、高剂量维生素C等。

应对静脉炎的这11种方法,你之前是否已经尝试过一些呢?效果好吗?欢迎到留言区分享一下~

参考文献:

[1]姜莉. 外敷药物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研究进展.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