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黄帝内经,但却不知道黄帝内经几个好用的古方。其中,有一个治疗失眠的小方就两味药,叫半夏秫米汤。我反复试用了很多患者,把一点点试用经验和心得分享给大家。

白术麦冬汤治失眠(黄帝内经为数不多的古方之一)(1)

一般来找到我的失眠患者大多是有些年限了,西药吃了几年,中药也吃了不少的,按常规辨证用药下去,有部分患者达不到她想要的效果。失眠久了都很心急也很焦虑,都希望中药喝下去马上就能睡,连西药都不用吃了,但现实很多时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针对这些顽固性失眠又吃了很久西药的患者,怎么才能做到治标又治本呢?

大多时候我都在治本为主,因为治标没有太大意义。气血脏腑慢慢调理好了之后,失眠也慢慢改善。

但这样的疗程很多患者接受不了!也逼着我们去突破,去寻找更有效的方法。治本的同时能不能也把标也治了呢?

于是就重读经典,翻看黄帝内经。其中内经就记载一个治疗失眠很好用的方子,文中这样写道:

“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新病喝完就可以睡,久病喝三次就行。这可是神方啊,看到这我跟大家都一样,激动不已。

于是就赶紧试,发现有的好使,有的没感觉。

其中一个典型案例,女性,56岁,反复睡不好几年了,入睡困难,容易心情郁闷,嗓子经常有堵塞感觉,经常胸闷叹气才舒服。还经常胃胀。吃安眠药就可以睡,但自觉第二天大脑昏昏沉沉,也就没再想吃。

她说,杨医生,我胃不好,你不好给我开伤胃的药哈。好吧,那就试一试这个食疗方吧。开了半夏15克,就一味,让她自己去超市买高粱米,这一味药加高粱米100克煮水喝。水可以放多点,口渴了就喝这个水就行了。

白术麦冬汤治失眠(黄帝内经为数不多的古方之一)(2)

吃了三天,非常欣喜地跑来复诊,杨医生,你这个汤还真神奇,当天可以睡了,但还不是很踏实,后面这两天越来越好,感觉整个人重新活过来一样。

是啊,睡好了嘛,精神心情都好了。

后来又试了几个,有改善的,也有好几个没有改善。刚刚欣喜的心情一下子又没有了。

很多人提到古方都觉得一定是好药,都想试一下。一开始大家都是这种心情,不过一但你试用几次之后就会发现,有的好使,有的不行。其实这就涉及到辨证了,不是简单套用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

那说回这个半夏秫米汤,想要把这个小方用好的关键点是什么呢?

那种类型的体质喝证型才是适合呢?没有人把这个方子的试用经验和细节告诉我们,那就只能再看回黄帝内经。

原文稍微有点长,二羊从原文来梳理详解,前方高能!看不懂的朋友可以先跳过,直接看结论。这里边隐藏着关于睡眠的密码,营卫之气及运行规律。搞懂营卫之气运行可以破解失眠的机理。

看原文:

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

白话解:黄帝问伯高,这个邪气停留在人身上,或者人感受了邪气导致不能平躺、不能睡,这是什么原理呢?

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

伯高回答:我们吃进去的五谷(泛指食物)进入到胃里,经过胃的处理之后,分成三种形式(宗气、荣气、卫气)的能量,走不通的通路。

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宗气积聚在胸部从咽喉处出,通于心脉,发挥呼吸的功能。

二羊:我很佩服古人,古人怎么知道通过肺的呼吸作用,把气通到心脏,西医把这个叫肺循环,这个认识不知道比西医先进多少年。

白术麦冬汤治失眠(黄帝内经为数不多的古方之一)(3)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

营气是转换成营养人体的津液,注入到血管,化成血,进一步通到五脏六腑。这个就是讲的就是血液循环。

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五脏六腑。

卫气,比较慓悍,走的比较快,先是走到手脚末端,皮肤和肌肉之间,白天走在阳分,夜晚走在阴分,从足少阴经进入五脏。这个讲的是经气循环,走在经络之中。

正常情况,人体三种气和生理功能是上面原文总结的。

那出了问题呢?

“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桥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有邪气停留在阳,卫气入不脏,一直走在体表,这叫阳不入阴。卫气停留在阳分,就会阳盛。阴分缺少卫气,变得虚,叫阴虚。所以眼睛不能闭,人不能睡。

出了问题直接后果就是失眠。

白术麦冬汤治失眠(黄帝内经为数不多的古方之一)(4)

注意这里的阴阳,跟现代中医泛指的阴阳有一点点出入。

二羊的理解,这里的阴阳具体是按脏腑来分的,五脏在内为阴,六腑在外为阳。具体详细在论述看《营卫生会篇》、《卫气行篇》,有详解:

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卫气到底怎么走的呢?

一、白天行于阳(气至阳而起)

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小结: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足少阳胆--手少阳三焦--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

--(交于阴-足少阴​肾

二、夜晚行于阴(至阴而止)

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藏一周。

小结​:肾--心--肺--肝--脾--交予阳

归纳一下,黄帝内经记载了营卫之气的出入是影响睡眠的关键因素,相当于一把打开睡眠这道门的钥匙​。具体以卫气的​运行出入尤为关键点。

不能入睡的机理​:邪气客于内,卫气不能入​。进一步导致阳腑盛,阴脏虚​。

怎么治呢​?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

看到这里大家都等不及了,唠叨了那么多学术看法,怎么治啊​?

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

治这个病的关键点一句话总结​: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方子用半夏汤​。

具体用法​:

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先找来上好的清流水,自来水加了很多漂白粉的估计不大行​。不停地打这个水,听说过打鸡蛋的的,没听说过打​白水的。对了,没错,就是这样的操作​。然后用芦苇把水煮开,再加入秫米和制半夏煮,一天喝三次。如果有困意就​可以不用再喝了。

这样方子是真好使啊,新发的失眠喝一次马上有感觉,病了时间长的呢,需要喝三次​。

好了,黄帝内经中关于失眠的秘密已经破解给大家了,更重要的是还给了方子,实践去吧。好使的​庆幸吧,佩服古人的智慧。不大好使的,反思一下,条文中讲到的要点我们都领会了没​?

失眠,偶尔出现最多只是一个症状,但如果老是失眠就会变成病了。西医叫睡眠障碍,现在临床遇到太多这样的病人了。而且很多是顽固性失眠,长期服用镇静药,抗焦虑抗抑郁的西药。为什么来看中医,一个是西药的依赖性,二是耐药性,三是人体质越来越差,这没办法才来看中医。

所以光会套用方子还不行啊,如果那么简单别人早就治好了。治不好,一定还有什么东西被我们忽略了。

首先古人体质比较单纯,再则古人的水好啊,药也好​。

现代人吃了那么多的化学药,喝了那么多地沟油,怎么办​?

开动脑筋吧,各位​!

我的点点心得,如果是脾胃有逆气的好使,症状伴随胃腕胀,嗳气,没胃口等。如果是火大的不行,有肝胆湿热、心火旺,肺热等里实证的,这个方子适合脏阴虚。实了就不行​。相反,如果是表也虚,效果有一点,但也不是太好使​。

那这个汤最适合的失眠,就是里阴虚,表阳实的。

但失眠哪,又不仅仅只有这一种情况​。​

我是中医二羊,了解更多,头条搜索“养阳医斋

中医是一种爱好,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生活。

白术麦冬汤治失眠(黄帝内经为数不多的古方之一)(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