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湛江日报-湛江新闻网记者从广东海洋大学了解到:日前,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传来好消息——科技部近日批复同意支持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这是全国农业领域首批启动建设的3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海大耐盐碱杂交水稻?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海大耐盐碱杂交水稻(海大获批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

海大耐盐碱杂交水稻

来源:湛江日报-湛江新闻网

记者从广东海洋大学了解到:日前,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传来好消息——科技部近日批复同意支持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这是全国农业领域首批启动建设的3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

据悉,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牵头,联合海南大学、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有限公司、广东海洋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11家单位协同共建。根据中心建设方案,由广东海大作为建设单位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一同获批,标志该校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将按照“联合、开放、流动、竞争”的原则进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形成“应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创新—产业技术集成—技术应用转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发展模式,进而实现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协同发展,不断壮大,全力为我国南方和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耐盐碱水稻品种资源和盐碱地改良应用关键技术,培养耐盐碱研究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国际化紧缺专门人才,有效推进我国南方和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耐盐碱水稻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据介绍,广东海洋大学高度重视耐盐碱水稻研发高端平台建设工作,多次与袁隆平院士接洽协商,推进落实该校作为华南中心参与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的筹建。2019年12月,袁隆平院士受聘为该校特聘院士,成为该校“人才引育工程”落地见效的重大里程碑,为该校滨海农业学科建设尤其是耐盐碱水稻科学研究迈出新步伐提供了坚实人才保障。广东海洋大学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创新团队的建立,开启了该校杂交海水稻研究与推广的新篇章。

2020年,按照中心总部的要求和部署,华南中心全面启动筹建工作,在耐盐碱基因发掘与利用,品种选育和生理生态调控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进展。选送1个耐盐红米稻品种参加广东省2021年早造区域试验;培育出性状优良的耐盐红米稻杂交种3个。海优2号、万胜优天弘4号参加2020年春季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海南省三亚市崖城区头塘村基地新品种耐盐碱鉴定试验,经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组织有关专家鉴定评议,在分蘖末期用含盐量0.6%的咸淡混合水灌溉至成熟的盐胁迫条件下,万胜优天弘4号结实率高达91.36%,海优2号结实率达86.85%,专家组认为两品种耐盐碱综合表现较为突出,产量水平较高,袁隆平院士现场点赞。当年,耐盐碱水稻研究团队争取到省市级耐盐碱水稻科研项目共7项,合同经费达2243万元。2020年10月,广东海大成功承办了第二届“中国海水稻”发展论坛,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海水稻事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徐卫民 审核:詹亚旺

积极奔走 701名病人重获新生

谭彩梅是湛江市首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也是目前粤西地区红十字会系统唯一协调员,负责湛江、茂名、阳江的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工作。

谭彩梅从2014年开始器官捐献协调员工作,至今协调见证器官捐献214例、遗体捐献22例,为701名器官衰竭病人带来生的希望,让294人重见光明,她先后被评为2014年湛江市红十字优秀志愿者、2015年湛江市无偿献血优秀志愿者,2016年、2017年、2020年广东省优秀器官捐献协调员,2018年湛江市优秀志愿者,2019年度第八届“湛江好人”,2020年湛江市“最美志愿者”。

作为器官捐献协调员,她被称为“生死摆渡人”,经常要在深夜出发,赶往现场,动员、协调和见证器官捐献,有时还要到偏远的农村从事协调捐献事宜,一例捐献常常要花十多个小时的沟通,但她从没说过苦与累,她说:“一个生命背后就是一个家庭,每每想到自己的工作能让器官衰竭患者获得新生,让他们家庭能够团聚,我就有了坚持的动力。”

两天四例 见证人间大爱

“对于器官捐献与移植,时间就是生命,一秒钟都不能浪费。”谭彩梅随时随地准备好与时间赛跑,她的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状态,只要电话一响,一有潜在案例,马上就出发。她的脚步永不停歇,不是在协调现场,就是在去现场的路上。直到器官在新主人身上重新发挥作用时,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工作才算圆满完成。

对于成功的捐献案例,谭彩梅无不铭记于心。因全省器官捐献协调员短缺,根据省红十字会安排,她负责湛江、茂名、阳江地区器官捐献协调工作,截至目前,她共促成粤西地区214例器官捐献案例。其中令她印象最深的,是2019年1月8日和9日,她在两天内见证了4例器官捐献,是她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以来最特别的一次。

2019年1月8日凌晨,她接到通知:茂名电白有一例器官捐献潜在案例,她连夜赶赴电白协调相关工作,当天早上完成了一例器官捐献。紧接着,她又马不停蹄赶回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协调另一个捐献案例,在她的努力协调下,捐献者当天上午顺利捐献了1个肝脏、1对肾脏和1对眼角膜。一夜没合眼的她疲惫不堪,回到家里刚躺下,电话又响了,廉江市人民医院一名患者因急症脑死亡,其家属有捐献器官的意愿,谭彩梅二话不说,背起背包急忙上路,在她的见证下,当天凌晨完成了捐献。

她感叹说,一天见证3例,前所未有。在完成捐献工作后,她又马上回到市区参加市志愿者联合会召开的会议。1月9日下午,她终于有空准备休息,她又接到通知,要到茂名协调一例器官捐献。当晚7时,在谭彩梅的见证下,又一名志愿者在茂名市人民医院成功捐献器官。谭彩梅说:“从事器官捐献协调员工作以来,两天完成4例捐献,从来没有遇到过,我相信全国也很少有,感谢4位捐献者及其亲属的大爱付出,他们的无私奉献为12人带来新生,让6人重见光明,看到能挽救更多的生命,我再苦再累也值得。”

默默奉献 俯首甘为孺子牛

2010年3月,我国正式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这一职业随之产生,这是个鲜为人知的职业,十余年间,人体器官捐赠体系尚未全民普及,协调员往往要面临诸多问号。

对于器官捐献者而言,心脏停跳后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很关键。器官允许热缺血的时间是:心脏3-4分钟,肝脏5-8分钟,肾脏30分钟,骨和眼角膜是24小时。

在一个器官捐献成功之前,还可能遇到种种障碍。有时候是一张迟迟开不下来的死亡证明;有时候是家属的顾虑;有时候是因为家族里一个亲属的一句话;有时候,仅仅是因为路上遇到的一次红灯。

此外,在粤西地区,不少死者家属对于器官捐献仍比较避忌,只想保全遗体,不想让死者再“遭罪”。谭彩梅坦言,由于观念问题,她曾被视为“不吉利的人”,被误解拒绝是“家常便饭”,即便患者本人或直系家属有捐献意向,一旦被其他家族成员劝阻,他们往往就动摇或放弃了。有时遇到不理解的家属,谭彩梅甚至会受到指责和辱骂。

谭彩梅已记不清自己接触过多少以失败告终的潜在捐献案例。她说:“一个潜在捐献者可能拯救好几条生命,也就等于能拯救好几个家庭。”她强调,“我只能尽力去沟通解释,无论家属是否接受,都应该被尊重与理解。”面对指责和失败的常态,她已能淡然处之,忘了自己,宽了心胸。

正是有谭彩梅这般孜孜不倦的付出以及捐献志愿者及其家属的无私奉献,生命才得以回响,留得爱心在人间,生命之花再次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