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有一句谚语,叫“樱桃桑葚,货卖当时”,那么,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且听我慢慢讲来。

著名的评剧演员新凤霞先生年轻的时候住在天津。那时候评剧的地位不高,只能在一般的剧场中演出,比如说天津南市的中华茶园。南市是天津著名的“杂八地”,如今已经拆了,那个时候却是热闹得紧,类似于北京的天桥。那里还有一位著名的靠山调(即后来的天津时调)女艺人,名叫高五姑,她青年时代也是红极一时,但后来不知怎么就落魄到了这里。她有个怪脾气,见着年轻得意的唱手就大骂:“你呀!没有几天!樱桃桑葚,货卖当时!”

其实这句话除了高五姑的负面情绪,还有很多故事在里面。首先我们就要从这两种水果——樱桃和桑葚,讲起了。

有关樱桃的谚语(老北京谚语樱桃桑椹)(1)

樱桃(图片 | Pixbay)

樱桃这种水果长得很好看。

旧时北京常见的樱桃虽不如现在的大,但却不影响它们依然如宝石般鲜艳、精美。这种水果刚上市的时候身价特别贵重,有条件的人家会买来供佛,随随便便买来吃的很少。

老舍先生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里有一段写到主人公大姐的婆婆:

“到春夏之交,她要买些用小蒲包装着的,头一批成熟的十三陵大樱桃,陈列在供桌上。这些,可只是为显示她的气派与排场。当她真想吃的时候,她会买些冒充樱桃的‘山豆子’,大把大把地往嘴里塞,既便宜又过瘾。”

“山豆子”也是一种浆果,但与头一批成熟的樱桃相比却廉价的多,当然也小的多、酸的多。大姐的婆婆是一位旗人贵族,有着要面子、爱享受的老毛病,奈何却越来越没钱,所以她为了达成这几者的平衡颇费了点儿心思。

虽然到了端午节前后,樱桃已经大批量上市,但大樱桃们依然是果局子的座上客,市井小贩们大多数时候卖的还是这种“山豆子”和小点儿的樱桃。

有关樱桃的谚语(老北京谚语樱桃桑椹)(2)

樱桃(图片 | Pixbay)

有关樱桃的谚语(老北京谚语樱桃桑椹)(3)

樱桃(图片 | Pixbay)

至于樱桃的伴当桑葚,就更像是山野里的小精灵了。

传统品种的桑葚非常小、轻,极不压秤,摘了半天也没有多少,让人丧气。也不用洗,随手捡起一颗吃进嘴里,是酸酸甜甜与青草气息混合的一股奇特滋味,所以麻烦些也值了。

记得小时候吃过一种糖,大概名曰“魔鬼”,这种糖的特点是吃完之后舌头变得又黑又紫,正好用来吓唬同学。回头想想,桑葚简直是这种“魔鬼糖”的鼻祖——吃完桑葚的孩子不仅舌头,连嘴唇,下巴,手指头……都是紫的。

有关樱桃的谚语(老北京谚语樱桃桑椹)(4)

桑葚(图片 | Pixbay)

有关樱桃的谚语(老北京谚语樱桃桑椹)(5)

桑葚(图片 | Pixbay)

有关樱桃的谚语(老北京谚语樱桃桑椹)(6)

桑葚(图片 | Pixbay)

听见小贩的吆喝叫卖声,街头巷尾的孩子们便会磨着爸爸妈妈要几大枚钱去买桑葚,吃完后互相嘲笑对方的丑样子,关系好像又亲近了一点儿。

这些卖樱桃、桑葚的小贩几乎都不是职业的,而是平时做着各种职业的穷孩子。他们背着个小筐,嘴里吆喝着“桑葚来——樱桃”!就这么满大街的跑着,更像在做游戏而不是做买卖。可能是因为这种生意并不难做吧。

同时上市的大青杏儿蘸蜜(其实是糖稀),有的家长认为不卫生,不叫孩子吃。可是家家户户都要买些樱桃、桑葚,一则供佛,二来糊住孩子们爱说话的小嘴儿。因为卖得并不贵所以大家都爱来上一些,这些收入零零碎碎地凑起来,利润倒是并不低。

有关樱桃的谚语(老北京谚语樱桃桑椹)(7)

樱桃(图片 | Pixbay)

有关樱桃的谚语(老北京谚语樱桃桑椹)(8)

桑葚(图片 | Pixbay)

只是这种生意只能是尝鲜的生意,在端午节前后做上十多天,过了这段日子就很难再听见“樱桃桑葚”的叫卖了。

这就是“樱桃桑葚,货卖当时”这句话的来历。

樱桃和桑葚这两种东西之所以卖不长久,是因为这两种水果都异常娇嫩,在当时的条件下极易腐败,很难保存,尤其是桑葚。桑葚常温保存不能隔夜,隔夜后十有八九腐败变酸,不能再吃了。

这两种可爱小果子的生长轨迹,确实与盛放的花朵和某些女子的命运相似。难怪高五姑说“樱桃桑葚,货卖当时”。

《都门杂咏》中有一首提到樱桃、桑葚节令特征的竹枝词:

“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贴,却疑债主怕灵符。”

端午时节买了樱桃桑椹与菖蒲,再打上一壶雄黄酒,家里孩子更是欢欢喜喜,却不晓得操持家事的大人们的苦恼——春节、端午、中秋这三节,正是收账的日子。至于“门外高悬黄纸贴,却疑债主怕灵符”,不管什么时候自我嘲解也是宽心的一大法宝吧。

作者:行旅的熊

编辑:戚彧卿

END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