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秦孝公和商鞅,大家都知道他们两个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合拍的君臣cp

那么一个高高在上的秦君,一个从魏国出逃的中庶子(大人物的侍从)是怎么认识的呢?

这就要看当时的历史背景了,秦孝公21岁上位,秦国在他父亲献公之前因为连年征战,国力削弱,土地割让,人口减少。孝公上位之后战国六雄已经形成,因为秦国地处偏僻,各国看秦国就像是看未开化的地方一样

商鞅变法为何备受后世推崇(商鞅的第一个伯乐)(1)

于是秦孝公在国内发布了著名的"求贤令",无论是谁,只要能让秦国富强的人,就给钱、给地、给女人

商鞅变法为何备受后世推崇(商鞅的第一个伯乐)(2)

而此时还叫未鞅的年青人,正在发愁自己的未来,公叔痤已死,魏王又不用自己,在魏国已经待不下去了,正好听说了"求贤令",就跑来了秦国,见到了他第一个伯乐——景监

人们总是习惯性的把"监"看做是太监,再加上景监又是秦孝公的宠臣,所以认为他是太监。

商鞅变法为何备受后世推崇(商鞅的第一个伯乐)(3)

小编却不这么认为

首先,据记载景监,芈姓,景氏,名监。芈是当时楚国的国姓,可见这个人来头不小。而且秦孝公公元前381年出生,景监公元前382年出生,他比秦孝公小一岁,秦孝公21岁继位,也就是说景监20岁就做了宠臣,所以很明显他们是一起长大的

商鞅变法为何备受后世推崇(商鞅的第一个伯乐)(4)

然后,孝公上位后,曾派景监去魏国查探六国商议灭秦的虚实(就是这个时候认识了未央),可见秦孝公对他的信任,虽然当时的太监并不像后来一样让人看不起,但毕竟身有残缺,这种相当于间谍的任务,必然会让去的人乔装打扮成有地位的人,而有地位的人又怎么会受到这么残酷的刑罚,一旦让别人看出一点问题,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商鞅变法为何备受后世推崇(商鞅的第一个伯乐)(5)

最后,商鞅公元前359年发布《垦草令》,前356年,开始以第一次变法,主抓军事,那时候的景监26岁,他负责训练新军,并在15年后,也就是前341年,新军第一次出战,就打败了当时还是霸主的魏国,夺回了,让秦国三代君主心心念念了一辈子的河西之地。试问,一个太监这么练兵?就算是君主的宠臣,商鞅会同意吗?

商鞅变法为何备受后世推崇(商鞅的第一个伯乐)(6)

还有制度问题,在之前写赵高的时候有写,而且这个时候商鞅还没有变法,漏洞更大,就不说了

所以小编觉得,景监,只是个跟君主聊得来的臣子,并不是什么太监。史书上也没有记载他最后怎么样了,可能杀商鞅的时候连他一起杀了,也可能是孝公死后让他陪葬了。但无论如何,历史的转折是从他开始的

以上观点,均是小编胡思乱想,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着过去,显示着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