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名镇武功镇,这里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我们的先祖后稷就在这块热土上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创造了中国农耕文明的辉煌。

武功镇原为古有邰国,自“宇文造周,易治中亭”以来,一直是武功县的县治所在地,直到1961年县机关迁至普集镇,共有1400多年的辉煌历史。千年古镇,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孕育了不少如苏武、康海的华夏英模,也留下了“武功八景”为代表的特色人文景观。灿烂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为这里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著名的景点主要有:教稼台、苏武墓、隋炀帝陵、报本寺、武功城隍庙等。在这些景点中,城隍庙和报本寺塔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除此之外,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七开始,有为期十天的东河滩大会,人们有“南有农博会、北有河滩会”的说法。2014年8月武功镇为被评为全国级重点镇。

灵丘县龙王庙(武功县龙王庙)(1)

龙王庙位于陕西省武功县武功镇武功古城美阳关南侧,东依九盘山(因其上有盘龙寺而得名),西临中亭川,庙门高起北向,与东岳庙相望,曲径通幽,松柏掩映,殿宇巍峨,古色古香,为道教之圣地,人间之仙境。

灵丘县龙王庙(武功县龙王庙)(2)

道观始建于明末,具体年代已无证可考。清同治十二年(1873),知县陈尔弗在武功镇东郭漆水东岸创建漆水“龙神祠”,有正殿三间,门房三间,南北廊房各一间。

光绪十四年(1888),知县、秦州进士张世英合邑中故有魁星、忠孝、节义、苏武、张载、康海与龙神为一祠而祭之。其后,刘理江(辽宁梨树县人)弃官云游,皈依玄门,先在湋水牛家河段扶人过河,后移武功镇东龙王庙旁漆水边助人,时称“人舟”,与后来之杨理灵、董理清增修龙王庙之灵宫殿、山门、楹廊等。

灵丘县龙王庙(武功县龙王庙)(3)

建国后,龙王庙建筑悉数被毁,惟余土窑洞两孔。八十年代初,前掌庙者索回地亩,稍加修缮。1986年前住持牛诚麟等力图恢复,经县政府批准,化缘四方,又得邑人相助,重砌刘(理江)仙洞、赏心亭、灵宫殿二间重檐,前殿三间二层,后殿三间一层重檐,南侧陪殿五间,北侧三间,砖砌“汤会”窑洞10孔。凡殿皆为阁楼式,砖木结构,占地三亩余。

1988年,武功县道教协会设于庙中。龙王庙位于东坡口南崖下二台地上,庙门朝北。南依巍巍九盘山,西临潺潺漆水河,北眺梁山余脉。

灵丘县龙王庙(武功县龙王庙)(4)

“刘仙桥”典故:光绪年间,朝中重臣、身为八旗子弟的刘理江,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老百姓痛不欲生的现状,深感大厦欲倾,无力回天,于是厌倦官场,向西云游,来到武功县的龙王庙前。当他发现河上无桥,老百姓来往很不方便,于是下定决心留在这里,白天甘为人舟,背人过河,晚上栖身古庙、以度残年。他坚持义务背送、从不收钱,但有些群众心里感激、过意不去,临走时,总要给他放下一些银两,时间久了,无意之间也攒了不少金钱。这时,刘理江自己琢磨,背人过河总是缓慢、有限,如果用这些钱修起一座大桥,那么老百姓过往才会更加方便。说干就干,半年过后,一座木质大桥便耸立在东坡之下、漆水河畔,刘理江却积劳成疾。邑人们为刘理江的功德所感动,相商后买来石碑,请名人撰文镌刻其上,让他签字留名。而他并不动笔,只是双手在石碑上拍了一下,竟留下了凹陷的手印和清晰的指纹。

当时大桥稍北,其路偏南,人们本要把石碑立在与大桥相接的路边,他却坚持将其碑立在龙王庙前二阶台地下边,众人虽不解其意,但也不好违拗于他,只得依其言而行事。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东坡道路拓宽并与大桥直通时,人们这才发现原来碑石正好立于直通大桥的道路紧南边,其玄机方才解开。由于碑石上留有刘理江清晰的手印,有的 少年小 子出于好奇心,不时用手去摸就是用刀去刮。可过几天再去一看,其手印仍然恢复如初,其迷津百余年间令人不解。老百姓感激他,都叫“刘仙桥”。

1921年民国元老于右任先生驻军武功,听说了刘仙桥的故事,非常感动,亲笔题写了“刘仙桥”的碑石立于桥头,并附词赞颂:刘仙于此,潜修密行。其功达化,出神入境。端坐从日,丹诏而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