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地处桂东南,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州,也是广西最大、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玉林开启了发展的新篇章。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玉林人民在艰苦创业中拼搏,在砥砺前行中探索,在改革大潮中奋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蓬勃发展的玉东新区。
主要成就
目前,玉林的经济总量稳居全区前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领跑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区第一,是全区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设区市。
玉林农村改革走在前列,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等不少重大改革措施都是从玉林开始。玉林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农业产业化水平居全区前列。
玉林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玉柴由一个小企业发展成为全国内燃机行业龙头、世界知名品牌、大型跨国企业集团,被誉为“中国动力之都”。
玉林商贸底蕴深厚,民营经济发达,素有“岭南都会”的美誉,拥有全国第三大中药材交易市场,被誉为“中国南方药都”。
党的十八大以来,玉林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大力推进“东融”开放发展,全力推进“建高铁、修机场、造码头”三件大事,推动建设南宁至玉林至深圳、张家界至桂林至玉林至海口“一横一纵”两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谋划建设玉林至湛江、浦北至北流(清湾)、南宁至玉林至珠海等一批高速公路,努力把玉林打造成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通道和枢纽,从根本上重塑玉林的交通优势、区位优势、发展优势。
玉林全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打造机械制造、新材料、服装皮革、大健康四大千亿产业,奋力创建民营经济先行示范市,推动玉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富民兴市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今日之玉林,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城乡面貌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
玉林:开放发展赢未来
▲玉林市委领导调研广西先进装配制造城(玉林)建设情况。
▲玉林市领导到玉林银丰国际中药港调研。
▲玉博会开幕式现场。
▲玉林(福绵)节能环保产业园是广西整建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典范。
▲全自动化的玉柴发动机缸体生产车间。
▲玉林市万达广场。
▲中国第一大封闭式中药材交易中心—玉林银丰国际中药港。
金秋盛会 开放发展筑平台
金色九月,秋风送来满满的收获。
乘第16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之东风,玉林将在9月23日至25日举行一次盛会——同时举办第十三届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中国·玉林)(以下简称“玉博会)、第十一届中国(玉林)中医药博览会(以下简称“药博会”),并同步启动中医中药中国行——2019年广西(玉林)中医药健康文化大型主题活动,玉林市第七届“岭南都会”消费购物节。
这次盛会是玉林坚定推行开放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
自21世纪初开始,玉林抓住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广西的历史机遇,发展“会展经济”,相继举办了玉博会和药博会,在更新更高的平台上实现开放发展。
玉林,泛北部湾中小企业名城,桂东南之枢纽,毗邻粤港澳,自古便有“岭南都会”之美誉,商贾云集,货畅其流,孕育了浓厚的商业意识、创业精神,凝结成了目前的玉商文化。
千年瓷都 富饶北流
▲北流城区新貌。梁 迅/摄
▲北流的百香果电商销售占据全国大半份额。图为当地一家电商的百香果包装生产线。梁 迅/摄
▲北流市城南新区建筑小镇一角。梁 迅/摄
▲北流陶博会现场。
▲北流铜石岭风光。梁 迅/摄
▲多姿多彩的乡村活动。梁 迅/摄
▲陶瓷是北流最美丽的名片。
北流,因境内圭江河由南向北流而得名。北流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大的铜鼓铸造地和我国岭南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美丽的陶瓷是北流最闪亮的名片。如今,“中国陶瓷名城”已是中国最大的日用陶瓷出口基地之一。
除了陶瓷,北流还有更多美丽的名片——世界铜鼓王故乡、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建筑之乡、荔枝之乡、百香果之乡、乡贤文化之乡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片商业文化浓厚的土地上,北流人谱写着大发展、大改革、大开放的壮丽篇章,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扩大,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当前,北流的县域经济发展已然走在全区前列,并且连续多年获评“广西科学发展先进县(市)”“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
在最近的2018年,北流市完成财政收入26.6亿元,同比增长7%,总量位居广西县(市)前茅。此外,去年北流出口贸易总额达17.8亿元,同比增长9.4%,是广西外贸出口最多的县(市)之一。
目前,北流市围绕“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成集群发展”的思路,以省区级A类工业园区——广西北流日用陶瓷工业园区为龙头,同步加快家具产业园、中国-东盟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农民工创业园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经济呈现出“一条工业走廊、六大工业园区、八大重点产业”的发展格局。去年,北流市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200.88亿元。目前,全市拥有规上企业123家,产业园区规划面积达47.4平方公里。
农业是北流的传统产业。自改革开放之后,北流农业开始飞速发展,各种种养专业户、重点户如雨后春笋般迸发,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专业乡、专业户陆续建立。到1994年,北流率先在全区实现粮食生产“吨粮县”。
随着经济的发展,北流的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居环境持续优化。目前,北流市城市建成区面积34.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2万,城镇化率达到57.7%,获列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目前,北流市正在大力规划建设陶瓷、建筑、铜鼓、家居、创客、本草休闲养生等六个特色小镇,总规划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人口达15万。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北流县委宣传部提供)
大美容县 绿色发展
▲容州古城景区。伍德炽/摄
▲沙田柚是容县的名片。图为“柚子节”上的挑沙田柚赛跑趣味活动。韦秀玲/摄
▲容县都峤山风景区游人如织。景区供图
▲容县经济开发区里的电子信息企业车间。余华炜/摄
▲容县祝氏凤美养殖示范区的现代化鸡栏。伍德炽/摄
▲都峤山美景。黎文伟/摄
容县古称容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风情独特,是广西最大侨乡之一,还是有古文献记载的历史名人——杨贵妃的故乡。
平静的绣江穿城而过,两岸景色秀美。屹立在城东绣江之畔的天下奇楼——经略台真武阁,是容县最闪亮的名片。容县还出产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珍果”——容县沙田柚。
容县地处粤桂交通要道,绣江曾是直通广东的主要水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容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容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容县县域经济保持稳健快速发展态势,成为广西经济结构最健康、城乡发展最均衡、民众满意度最高的县(市、区)之一。2016-2018年,容县连续三年荣获“广西科学发展先进县”称号,并跻身“2018中国西部百强县市”行列。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容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4%;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1%;税收收入同比增长8.3%……经济发展蹄疾步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民众分享着改革发展的丰厚红利。2018年,容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35元,同比增长8.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677元,同比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16元,同比增长10.3%。城乡收入差距快速缩小,城乡发展愈发平衡。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成为容县近年县域经济发展最耀眼的部分。去年,容县全年接待游客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总消费首次突破100亿元,实现了里程碑式的发展。在过去几年,容县接待的游客数、旅游消费额连年实现超过20%的速度增长。
容县是玉林市首个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当前,容县正在推进总投资63.5亿元的10个文旅重大项目建设,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持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进一步打响“天下奇楼·千姿容州”的旅游品牌。
容县强化工业产业的主导地位,不断发展壮大经济总量。近年来,容县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实优化营商环境,以健康食品、农业机械、林产工业三大产业为主导,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42.7亿元,同比增长9.3%。全县工业投资增速为27.1%。培育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家。
当前,容县正在全力加快广西生态板材家具产业园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规划建设以林产品、自动化生产设备、电镀产业为主的轻工业园,持续增强经济园区的产业承载能力。
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创建有利条件。去年,容县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2亿元用于产业奖补、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等,扶贫基础设施项目覆盖面达100%。
温泉之乡 传奇陆川
▲陆川素有“温泉之乡”的美誉。
▲谢鲁山庄被誉为“岭南第一庄”,是国家4A级风景区。梁惠信/摄
▲乌石镇吹塘村的乡村图景。
▲陆川猪是全国“八大名猪”之一。
▲近年来,陆川民营企业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全县已有民营市场主体3.3万户,民营经济撑起了陆川经济的“半壁江山”。图为总投资6亿元人民币的陆川恒和纺织厂。罗 钊/摄
▲有“小桂林”之称的陆川龙珠湖风景区。王洪亮/摄
“一了相思愿,千唤水多情,不慕天池鸟,甘做温泉人”。这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游历陆川时留下的诗篇。
陆川,以川为名,又有“温泉之乡”的美誉。早在唐朝武德、天宝年间,陆川因温水多而质好,曾置“温水县”“温水郡”,故称“温泉之乡”。
除了温泉,国内保留最完整的四大私人名庄之一的谢鲁山庄是陆川旅游的另一张名片。该庄兴建于1920年,庄园占地400亩,是国家4A级风景区,被誉为“岭南第一庄”。
陆川南邻广东,区位优越,是广西第二大客家人聚居县,是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打响第一枪的红土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陆川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留下了一些属于自己浓墨重彩的传奇印记。
扼粤桂要道的陆川,一度成为全国人均拥有汽车量最高的县之一,被誉为“汽车王国”。在这个环境下独创的“陆川风炮补胎”,更是闻名全国。
陆川被称为“中国铁锅之都”。目前,陆川铁锅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50%以上,20%以上的产品出口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占全国40%以上。
陆川县还是全国八大地方名猪之一的陆川猪原产地,连续13年被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2017年获得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陆川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县域经济发展突飞猛进,2016年获评为广西科学发展先进县。1952-201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327倍,年平均增长9.0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577倍,年平均增长9.96%;财政收入增长了660倍,年平均增长10.18%。
陆川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年来,陆川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全县现有自治区级示范区4个、市级示范区2个、县级示范区7个、乡级示范区30个、村级示范区56个,总面积3万多亩,辐射面积达9万多亩。
在种植方面,目前全县共发展优质水稻种植50.4万亩、特色中药材种植14.7万亩、优质水果种植21万亩、蔬菜13万亩。形成了田龙村韭菜、塘寨村葡萄、谢鲁村淮山、新山村橘红、龙化村中草药材、三善村果蔗、桥鲁村柑橘等一批特色种植专业村。在养殖方面,全县年生猪存栏量120多万头,2007-2019年连续13年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
陆川县工业起步较早,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发展迅速,先后兴办了铁锅厂、化肥厂、瓷厂、农机厂、水泥厂、罐头厂、麻纺厂、糖厂、选矿厂等150多家国营、集体工矿企业。
改革开放后,个体私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全县的工业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工业结构门类逐步齐全,金属冶炼、人造板、机电、轻纺、食品、建材等工业行业逐步发展壮大,一些新兴的工业行业如工程机械、玻璃制造、电子工业等也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起来。
其中,尤以工程机械制造业和铁锅铸造业最为发达,成为全国重要的中小型挖掘机生产和出口基地、中国铁锅之都。
目前,全县拥有规上工业企业76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24家。1952-201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增长了5242倍,年均增长13.86%。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陆川县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交通方面,交通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玉湛高速公路、马坡至陆川公路“二改一”将于2019年底通车,火车站站房改造将于2020年元旦前完成,浦北至北流清湾高速公路、镇镇通二级路工程取得积极进展,交通区位优势持续优化。
教育方面,全县现有各类学校474所,其中普通高中6所、初中28所、小学165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273所。全县在校学生19.7万人,拥有教职工8830人。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6年开展精准脱贫攻坚工作以来,累计实现74339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11%。期间,全县共整合11.1亿元资金投入扶贫,实施扶贫项目15批次645个,覆盖受益贫困村67个、贫困户11.17万人。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陆川县委宣传部提供)
繁荣博白 魅力白州
▲博白客家书香小镇效果图。
▲博白是“中国杂技之乡”。
▲正威广西玉林新材料产业城项目开工仪式。
▲越来越多散布在乡下的“扶贫车间”成为贫困户脱贫的重要平台。
▲博白是著名的“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产品行销海外。
▲远眺博白县城。黄广生/摄
奔腾南流江,绵绵客家情。
博白古称白州,是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县之一,总人口190多万,在广西数一数二。这让博白拥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特色。
博白还是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杂技之乡、中国桂圆之乡。
从地理位置看,博白县地处桂东南,东接湛江市,南靠北海市,是玉林市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前沿阵地和主通道。龙港新区的核心龙潭产业园就位于博白县境内。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博白大地面貌焕然一新、百业渐兴。博白县曾获评为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广西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县。
在城市发展上,博白县城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品位显著提升,一个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正在加速崛起——漂亮的居民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公园、广场、公共休闲场所不断增多,居住环境不断改善……
据统计,仅党的十八大以来,博白县工业集中区就新增用地3877亩,新增入园企业30家,新增标准厂房39万平方米,园区就业人数达到1.25万余人,入园企业达到122家……
今年上半年,随着总投资150亿元的正威广西玉林新材料产业城项目、柳钢中金500万吨不锈钢基地(一期)镍铁冶炼项目等重量级项目落户龙潭产业园,博白的工业发展跃上了新高台。
目前,博白已培育发展起新材料、新能源、机械制造、服装加工、健康食品、编织工艺等支柱产业,为工业的未来发展夯实了根基。同时,结合脱贫攻坚推进就业扶贫车间建设活动,引导企业把车间向农村、贫困户厅堂延伸,全县已认定就业扶贫车间100多家,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近年来,博白大力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达406969亩,土地流转率52.23%,流转的土地全部用于农业设施、林果产业等高效农业生产。
该县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想方设法集中资源慷慨投入,重点改善乡镇、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最近3年投入义务教育的经费就达46.85亿元。通过实施中小学校建设大会战,该县共改建、扩建了477所学校,新增学位14.6万多个。如今,最偏远的农村小学也实现了“投影仪 触摸屏”的多媒体升级,彻底告别了粉笔时代。此外,各学校还标配新建了图书馆、音乐室、美术室、科学实验室、计算机室等10多个功能教室。
博白民众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受益者,个人收入节节升,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018年,博白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52元,是1949年154元的185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46元,是1954年60元的236倍,全县进入全面小康冲刺阶段。百姓生活安居乐业,城乡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实现覆盖,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读书免学费、养老不用愁、看病能报销、困难有人帮”已成现实,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博白县委宣传部提供)
氧化钙之乡 兴业产业兴
▲兴业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城区功能持续完善。卢 河/摄
▲兴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图为素有“广西绿茶之乡”美誉的山心镇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助农增收。何少凤/摄
▲兴业县加快培育发展健康食品、新材料、精细化工三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初显成效。图为兴业县恒庆建材有限公司。蒋金泰/摄
▲兴业县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增加贫困户收入。图为兴业县大平山镇南村粉蕉扶贫产业基地。陈伟平/摄
▲配套设施完善的兴业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老乡家园”。蒋金泰/摄
▲兴业县交通便捷快速,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梁大新/摄
这是一组令人称羡的数据:2018年,兴业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52元,同比增长7.5%;园区工业总产值完成63.57亿元,同比增长25%;食品饲料深加工、建材、化工三大产业主导产业总产值为38.6亿元,占园区工业产值的60.72%……
这些数据无不说明:兴业,在转型,在跨越,在崛起!今日之兴业,蓬勃发展,魅力四射。这种跨越崛起的“加速度”,源于竞相发展、活力迸发的县域经济。近年来,兴业县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补齐短板、培植优势,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激发了县域加快转型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让兴业处处洋溢着发展的激情,涌动着建设的热潮。
近10年来,兴业县先后获得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以及广西畜禽产业化示范区、自治区招商引资项目大兑现工作示范县、广西氧化钙之乡、广西森林县城等荣誉称号,2017年兴业县实现脱贫摘帽目标。
一场豪雨过后,兴业县城格外清新,天更蓝了、树更绿了。兴业百姓的幸福得益于一场场“不见硝烟的战争”——
打响“蓝天保卫战”,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大力推进烟花爆竹、扬尘、工业污染、“散乱污”企业等综合治理,空气质量稳步提高,优良天数比率91%。
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落实河长制,筹措财政资金1.87亿元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防治,南流江、武思江水质明显好转……
“只要我捡起眼前这点垃圾,校园内就少了一点垃圾。”在兴业县,从志愿者到学生,再到家庭,携手共建宜居城市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厚。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走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互融共进的绿色发展路子上,兴业县生态环保理念的攻坚合力不断形成。
笃定前行,担当有为,兴业越“跑”越坚定!
岭南都会 雄盛玉州
▲位于玉州区的玉林江南公园全景。卢 河/摄
▲在玉州区举办的中国(玉林)中医药博览会是中国中医药界最有影响力的展会之一。唐 旦/摄
▲中国-东盟小商品交易中心。蒋金泰/摄
▲玉州区中医药产业正在迅速发展。蒋金泰/摄
▲位于玉林中医药产业园内的玉药集团仁厚生产基地。文达新/摄
▲广西华原过滤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是玉州区重要的玉柴配套企业之一。庞 昂/摄
▲玉林园博园夜景。卢 河/摄
古时之玉州城,今日之玉州区,因商贸繁盛被誉为“岭南都会”。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特别是建区22年以来,玉林市玉州区城乡发展日新月异,渐成一派雄盛之姿。今天的玉州区,是广西县域经济的标杆,是广西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是新型工业化的集聚基地,是桂东南区域商业中心。
玉林市玉州区的综合竞争力一直在广西县域经济中名列前茅,是广西唯一9次获得“广西科学发展(经济发展)十佳县(市、区)、先进城区”殊荣的县(市、区)。去年10月,玉州区还成功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
近年来,玉州区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加快建成“两都一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抓好改造旧城、开发小镇、大兴教育“三件大事”,推进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环境治理、安置区建设“六大会战”,全区经济发展一直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去年,玉林市玉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6%,排名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4%,排名全市第二;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排名全市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排名全市第一。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玉州区坚定不移推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主动对标玉林市发展机械制造、服装皮革、新材料、大健康“四大千亿产业”,着力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健康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两都一区”发展成效明显。
生态环境更趋优美。近年来,玉州区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去年,玉州区统筹安排资金1.1亿元,深入开展南流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南流江流域水质有明显改善。
玉东新区 活力新城
▲万达广场是玉东新区近年来招商引资的重大商贸项目之一。
▲“五彩田园”被评为“中国农业公园”。
▲气氛热烈的玉林“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幕式现场。
▲位于玉东新区的占地面积250多亩的克拉湾水上乐园是目前广西规模最大的水上乐园之一。
▲位于玉林高新区的金事达公司生产车间。
▲坐落于玉东新区的玉林体育中心。
▲蓬勃发展的玉东新区。
玉林市玉东新区成立于2009年12月,是与玉林海试区、经开区、高新区实行“四块牌子、一套人马”和“统分结合、多区并存”管理体制的新区。
辖区面积14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现有22个社区,人口约20万。定位为:玉林城市新中心、玉北同城化核心区、玉林综合交通枢纽中心、玉林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样板区、创业宜居生态田园新城。
当前,玉东新区经济呈现持续健康发展态势,一座充满活力的新城正在绽放光彩。
作为目前玉林市经济发展最活跃的新城,玉东新区是玉林实施“大城市”战略的重要承载者和实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