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伊馨 河南师范大学从古至今,一个国家文化的传承是亘古不变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过一代又一代人 的坚持和传承,才能够源远流长、留存至今在当下,各种类型的媒体成为了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信 息传播渠道,这些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的时效性、便捷性、流传度等特点都使得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 获取各种信息,并且加强了信息本身的受关注度在新媒体技术的带动下,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任务 与新媒体加速融合,这将打开更多新形式的传播渠道,新渠道或将使得文化传承展现更好的效果文 章主要探讨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以及传统文化传承的价值意义,以提供相关参考,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新媒体格局下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新媒体格局下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
刘伊馨 河南师范大学
从古至今,一个国家文化的传承是亘古不变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过一代又一代人 的坚持和传承,才能够源远流长、留存至今。在当下,各种类型的媒体成为了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信 息传播渠道,这些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的时效性、便捷性、流传度等特点都使得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 获取各种信息,并且加强了信息本身的受关注度。在新媒体技术的带动下,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任务 与新媒体加速融合,这将打开更多新形式的传播渠道,新渠道或将使得文化传承展现更好的效果。文 章主要探讨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以及传统文化传承的价值意义,以提供相关参考。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维护的宝贵精神财富。长 期以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问题, 我国提出“坚定四个自信”的理念,其中文化自信是非常 重要的内容。因此,社会中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自然而 然肩负着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使命。纵观社 会历史进程,科技与文化作为社会的两大要素总是相伴前 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相 继出现了不同类型的衍生物,人们获取各类资讯的过程也 更快、更准确;新媒体技术便是网络科技的衍生产品之 一,它是指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通过卫星网络、无线信 号等方式进行信息传播的途径。作为当代传播精神文化的 一种方式,它不但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新颖、有效 的方式,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媒体 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
传统文化传播更加简便易行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形式多种多样,如:电 视媒体、数字化媒体等,它们除了可以展现不断发展的 现代科技,还为文化传承开辟了新道路。如许多网络视频 分享原生态生活风貌,传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以中华 民族引以为傲的美食文化为主线,分享酿制酱油、美食制 作、养蚕制衣等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内容,这些视频题材来 源于古老中国真实、质朴、自然的传统生活,激发了人们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那些被遗忘的美食、劳作方式被 重新带回到大众视野中。近几年,短视频直播平台已逐渐 走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一新时代产物, 并且难以割舍。这就使得我们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不再局 限于纸媒、电视等传统渠道,因操作工具、流程、场地等 因素的局限性大大减弱,人人都可做一名“传统文化传 播者”,传播方式变得快捷简便,且传播效果变得更加 明显。
了解、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数更多
在过去,信息宣传的途径少、范围窄、收效微,但在 互联网纵横、新媒体技术流行的今天,信息传播速度与范围都是非常惊人的。以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为例, 2017年春节,《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话题引爆全网, 据可靠统计,有关“诗词大会才女武亦姝”的话题视频浏 览量达到了4300万 ,其他《中国诗词大会》相关微信公众 号文章的阅读量也都突破10万 。《中国诗词大会》的播 放促进了各个年龄段人群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使人们更加 有兴趣去领略古诗词之美。同种类型的节目还有很多,如 《汉字英雄》《见字如面》等电视节目也都得到很不错的 反馈。并且在各个高校也会经常性地举办类似的“诗词大 赛”“成语大赛”等,甚至有很多国际友人也相继开始学 习汉语文化,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被愈来愈多的人认同和 了解。
传统文化在当代提炼出新的社会价值
当今的社会是被互联网连接的社会,新媒体作为网络 的衍生品,各行各业都希望能够与之相融以促进自身成 长,但由于产业结构和现实技术的影响,使得二者融合并 不是非常顺利。倡导“新媒体 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理念广 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且各行业必须增强这种融合意识并在 本行业的运营中加以推广,就能使得该行业的发展得到创 新,寻求到更多机遇。传统文化的融入在当今社会发展中 提炼出的新的文化价值,无论对于社会产业的进步还是传 统文化的传承都具有积极作用。
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现状与困境
外来文化的引进阻碍本土文化的弘扬
互联网时代为信息资源的传播和整合带来巨大的便 捷,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但这也 使得外国文化传入中国变得更加简单。常见的比如近年来 我们经常购买国外综艺节目或者影视的版权,然后放在国 内的影视平台上播出,导致我们本土的一些传统文化节目 关注度被分流,甚至可能会导致大众为了追求潮流而过度 追捧国外的文化,从而忽略了本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如果要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那么关注度是 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新媒体要如何运用自身优势宣传传 统文化,使之与时代接轨,互相促进、共同创新,并避免 被外来文化的“潮流”淹没,是摆在媒体以及文化传播者 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媒体过多地传播娱乐内容,降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
由于受社会大众倾向和价值导向等因素的影响,媒体 传播的更多是娱乐信息,诸如明星八卦之类的,这些类 型的消息很容易引起大众的关注,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 明星私生活之类的话题登上热搜,而传统文化节目却很少 被关注和讨论。打造一档文化类节目,从开始到结束都需 要用心体会、精良制作,整个过程需要时间积淀和文化 堆砌,并且节目制作完成的收视率和收益无法判断;但 是一些低俗节目却能够迎合大众口味,得到较高的话题讨 论度,获得收益的时间也比较快。两者相比之下,各电视 台和网络平台更愿意选择做成效显著的娱乐产品。长期以 来,人们习惯了快餐式的娱乐信息,对一些具有更深刻意 义的文化类节目便逐渐失去了兴趣。
媒体宣传的传统文化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弘扬受传播转换方式、 传播人员专业性等因素的影响,传播效果不稳定。有些传 播仅仅简单地把文学知识或者古代礼仪生搬到媒体上,而 并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度剖析,这种做法的结果 就是文化传承任务开展无效。还有一些文化类作品是以纪 录片或者长篇文章的形式呈现,不适合现在社会快节奏的 工作、学习和生活。时代在不断改变,但无论时代如何改 变,传统文化都必须被一代代人相继传承下去,其传播方 式就需要根据当下的社会特点来不断创新,以适应大众的 需求。
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应对策略
利用名人效应,打造优质传统文化节目
现阶段“明星效应”对一档全新节目来说是至关重要 的。大多数年轻人会模仿偶像的行为、语言,甚至把偶像 的成就当作自己奋斗的目标,因此,打造一档有知名人物 加入的文化类节目首先会吸引这一固定的观众人群。2018 年,在一档探寻故宫历史的文化节目——《上新了·故 宫》中,节目组邀请了部分影视名人作为故宫文创新品的 开发员,带领观众一起探索故宫里的历史文化遗迹,并且 每期节目都会与跨界设计师和高校设计专业的学生联手创 新出一个文创产品。这档节目一经开播便引发网友关注, 起初很多观众是奔着看明星去的,到最后被故宫历史文化 所吸引,并且看过的很多网友表示每期节目所涉及的文创 产品都能让人领略到历史与现代的相融之美。
借助名人效应来推动文化类节目开展的实际例子很 多,这些节目在选取名人时并不单纯由流量热度决定,而 是有一套相应的考量标准,参加节目的明星对我们的传统 文化都有深度的了解和学习,并且节目后期的制作人员在 相关传统文化专业性上也绝对过关,只有这样全方位地精 心制作,才能打造出一档优质传统文化节目。名人的加入会让节目在开播之初得到一定的关注度,这样就能保障制 作方和媒体的收益,更重要的是会增加主动了解传统文化 的观众人数、拓宽文化传播范围,最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 地传承。
创建传统文化电子数据库
以往,传统文化大多是通过纸质媒介来传播的,在用 纸质媒介进行传播时,信息资源的整合会受到资金、纸 张、人力等因素的限制,所以传播的信息有限。在当下新 媒体技术发达的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媒介自然不会一成 不变,建立一定规模的海量信息电子数据库就非常必要 了,以便于将文化资源数字化。“中国古籍库”项目是我 们国家图书馆启动的一项数字化数据库工程,此工程分为 20个大类,细分为100个子录,涵盖社科、人文等多个学 科。据不完全统计,其中包括20亿字的文字资料和2000万 的图像资料,电子数据库的存储容量是《四库全书》的好 几倍。建立传统文化的电子数据库,实现海量资源的便捷 存储,便于随时查看,可以加快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交流。
引进政府支持,加大文化传播力度
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一 直鼓励我国每位公民要主动学习传统文化,但促进传统 文化传承和传播仅靠个人或者小部分力量难以形成显著成 效。近年来,一些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困境,存在着消失 的危险。国家投入的社会科学基金和艺术基金使这些处于 危险边缘的传统文化得以存活。为了防止优秀传统文化消 失,除了资金支持外,还需要新媒体的协助,然而实际 上,媒体由于现实原因并没有始终重视传统文化的推广。 如果有政府力量介入,调节和控制部分媒体的话题方向, 使媒体能够更多地传播传统文化、倡导文化传承,将能引 起更多公众的关注,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
融入“中国风”元素,促进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
实际上,最近几年“中国风”元素已经逐渐成为时代 新潮,一些导演和音乐人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中国 风”元素,并且从西方街头传入的嘻哈文化也有“中国 风”元素的加入。这种现象在逐步提升国人文化自信的同 时,也提升了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曾经,毕业 于清华大学的李旻、宋晨、马雪晶三位中国设计师设计的 《中国日报》海外版封面惊艳了国内外大众朋友,他们在 设计中巧妙地将中国元素和西方艺术融合,让不少国外 朋友赞叹中国元素的美,并且成功在海外刮起一阵“中 国风”。
其实“中国风”早在18世纪就已经在西方掀起狂潮, 当时的西方设计师认为“没有中国元素,就没有贵气”, 所以在西方的一些建筑、服装等设计中都能看到中国元素 的存在。“中国风”的流行体现出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 认同,在当下合理利用“中国风”元素,对中国传统文化 加以包装,使文化符合当代大众的欣赏水平和文化需求, 挖掘出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的时代价值,才能更好地促进 传统文化的发展。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融合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 前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对每个公民的要求和希 望,更是每个公民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新媒体为信息资 源的整合与传播提供了更便利的选择,在保留优秀传统文 化精髓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采用更方便、更有效的媒体形 式来普及传统文化。现阶段,新媒体也正处于创新发展的 关键时期,我们应当把握这一机会,利用新媒体的自身优 势,来扩大文化传播的范围,加大传统文化传播力度;充 分运用现代科技来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 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感知到我们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智 慧,领悟到传统文化中的深刻内涵,吸引到更多的人关注 传统文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传 承传统文化的行列中,使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直延 续下去。
参考文献
[1]洪希彦.科技提升传统文化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2015.
[2]韩静怡.新媒体视域下的传统文化传播与发展[J]. 汉字 文化, 2021(07):169-170.
[3]王丽.“互联网 传统文化”融合时代的发展研究[J]. 文学教育(下), 2018(09):174-175.
[4]郝菁,杨柳.媒体融合视阈下传统文化的多维演绎与传 承——以《中国诗词大会》带动诗词热为例[J]. 新闻前哨, 2017(03):54-56.
[5]陈京.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现状及对策研 究——基于5W传播模式[J]. 现代营销(信息版), 2019(09):33.
[6]崔文君,宋雁超.新媒体语境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路径研究[J].大舞台,2015(08):232-233.
[7]丁润泽.一股“中国风”掀起的巨浪——中国元素在 西方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美与时代(上), 2021(10):43-45.
[8]李新.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及现代传承意义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0(12):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