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字之差,意义甚远

斯人如果改也是人,在文档编辑里面都会被认成错别字,这样一改,不知道孟子他老人家会不会生气,反正我是看不下去。

为什么讨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节选自《孟子》的《告子》下篇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为什么讨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2)

那么斯人改成是人,意思有何不同呢?

首先“是“是一个肯定词,而”斯“同”私“是一个带有疑问的半肯定半否定词。

被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其所为的这些人如果用”斯“,那么他们并不能肯定就是天将降大任的人。

如果用”是“,那么被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乱其所为的人肯定会是天将降大任于他。

但实际上这些苦难多少人经历过,难道人人都被降大任于身了吗?人人都出人头地了吗?

为什么讨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3)

这一字之差,所表达的意义完全不同。所以网友们争议这个完全没有意义,我们关注的东西不应该是这一个字,而是为什么这些教材承受便乱改,首先爆出来的是很多古诗词读意的乱改,接着是教材插图乱画,直到现在,爆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

为什么讨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4)

天似穹庐笼四野,为什么中间加了个个”盖“,野的读音为什么改了?

风吹草低见牛羊,”见“读”现“现在也改了。

乡音无改鬓毛衰,”衰“读”催“,也改了。

这些例子数不胜数

为什么讨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5)

还有这些教材插图事件,如果我们都不重视这一桩桩一件件的恶劣事件,将来我们的子孙看到的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吗?

现在你看到的只是一字之差,如果大家都不管,放任下去,以后将是何种局面。

大家在辅导孩子的时候还是多留个心眼,一发现有问题还是重视起来。搞乱古诗词读音,以后我们的孩子读到的和我们读到的还是同一首诗吗?

以上只是本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