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繁华热闹的上海,一对貌美如花的闺蜜一边逛街一边闲聊。

大六岁的姐姐莞尔一笑,神秘兮兮地说道:“你的小说《封锁》我已印刷出版了,有一位男士看完之后,居然特意来我这里打听作者的情况。”

小一点的妹妹黛眉轻挑,巧笑倩兮问道:“哦,是谁?”

姐姐不慌不忙地答道:“作家胡兰成。”

妹妹是谁?想必大家都已猜到,她就是最近热门电影《第一炉香》的作者——张爱玲。

张爱玲曾说:“如果必须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

苏青就是上面提到的姐姐。

苏青张爱玲谁的名气大 张爱玲闺蜜苏青(1)

年轻时的她是众人追捧的“宁波皇后”,是“上海文坛上最负盛誉的女作家”,还曾和张爱玲并称为“双璧”。

然而晚年的她,却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东逃西窜,在一所只有十来平方的小房子里抱憾而终。

一代女作家为何晚景会如此凄凉?或许真的是造化弄人。

01才貌出众的“宁波皇后”

1914年5月12日,苏青出生在宁波的一户姓冯的书香世家。

祖父一看到这个粉粉嫩嫩的小女孩,就非常高兴,当即就给她取名“和仪”,取“鸾凤和鸣、有凤来仪”之意。

在家庭的熏陶和母亲的关爱下,小时候的苏青活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她七岁时活泼可爱,极讨家人喜欢,由祖父开蒙后,不久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天赋。

在上海念小学时,她就连跳两级,直接上了三年级,老师们非常惊讶,纷纷把她视为神童,对她格外宠爱。

在语文老师热情的教导下,苏青自小就展现出了对文学的极大兴趣,中学期间便能够在当地报刊上发表习作。

语文老师更是把她当做得意门生,给予她相当高的评价:“不独为宁中(宁波中学)之秀,抑且为中国之光”。

苏青也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凭着优异的成绩,一举考上了南京中央大学。

作为“别人家的女孩子”,苏青不仅是“学霸”,而且还是“校花”。

她“俊眉修眼,有一种男孩的俊俏”。

苏青张爱玲谁的名气大 张爱玲闺蜜苏青(2)

大学期间,凭借着智慧与美貌并存,她被称为“宁波皇后”、 “天才的文艺女神”,追求者络绎不绝,甚至可以排成一条长队。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苏青连看都没看,就拒绝了所有男生的追求,问其原因,她却声若蚊蝇:“我、我已订婚。”

“宁波皇后”才十九岁就已名花有主?这让追求者们大为惊讶。

但一打听,大家都纷纷摇头叹息:优秀先进如她,竟也能接受包办婚姻?

02隐忍卑微的深宅怨妇

苏青的订婚对象是她的富二代初中同学——李钦。

初中毕业那年,班上排演话剧,苏青当仁不让扮演女主,李钦也参与了其中,但只扮演了一个小角色。

排练期间,他为才貌双全的苏青深深着迷。

于是,高中刚一毕业,他就迫不及待地派人带着不菲的聘礼来冯家提亲。

彼时苏青的父亲已去世,家里开销捉襟见肘。

看到诚意十足的多年同学,想到弟弟以后还要上大学,又在母亲的大力劝说下,苏青便也妥协同意了。

但她妥协中也保留了自己的执着,她坚持一定要读完大学之后再完婚。

虽是一段包办婚姻,但如果按照苏青的计划来,未来也未尝不是可期,但老天偏偏就没随她的心愿。

高考发榜后,苏青成绩优秀,被中央大学录取;而李钦则名落孙山,去苏州上了东吴大学法律系。

两人就此分隔两地。

苏青的名气实在太大,“宁波皇后”的称号也传到了李家。

李钦心里忐忑不安,担心自己“皇位”不保,便一改承诺,提出要马上结婚。

由于经济上无法独立,20岁的苏青只好答应。

可是,在婚后第二年她却发现自己怀孕了,为此不得不辍学回家。

回来常住李家后,苏青才看清自己到底嫁了怎样的一户人家。

丈夫李钦虽是大学生,却自私懦弱,毫无担当,只知吃喝玩乐,甚至还出轨表嫂,家暴妻子。

尽管知道妻子才华横溢,思想保守的他却仍用一大堆琐事将她困在家庭,折断她发展的羽翼。

苏青只能在文章中恨恨地写道:“他,我的丈夫,却不许我向上。”

婆婆重男轻女,由于苏青一连四胎全是女孩,不停地对她冷嘲热讽。

苏青就此从万人追捧的“宁波皇后”变为了备受折磨的深宅怨妇。

但为了孩子,她一直都选择隐忍。

苏青张爱玲谁的名气大 张爱玲闺蜜苏青(3)

直到有一天,没有收入来源的她再次冷冰冰地向丈夫要钱,却惨遭丈夫白眼:

“你也是知识分子, 可以自己去赚钱啊!

这些钱要是给了舞女向导,她们可不知要怎样的奉承我呢!”

这话一句一句像刀子般扎中了苏青的自尊心,也终于让她下了离婚的决心。

她像娜拉一样毅然出逃,然而境随时迁,生活却再也回不到学生时期的那般风光美好。

03自我放纵的“独立文妓”

娜拉出走后会怎样?鲁迅先生曾尖锐地指出三种结局:“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还有一条,就是饿死…”

苏青没有饿死,也不愿回来,于是她在生活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之下选择了前者。

她出走后的生活实在艰难。

她带着两个孩子和一个保姆,在外面租房住,生活开销大;由于大学没有念完,也找不到什么工作,常常入不敷出。

她想到用写作投稿来赚钱,最初只能糊一家四口,但后来因笔耕不辍,且文思巧妙,很快便让生活宽裕了起来。

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大病卷走了她所有积蓄和仅存的斗志,让她再次陷入绝境。

这时,恰好一封书信寄来,解了苏青的燃眉之急。

信里有十万元支票,和一封邀约函。

寄信人是上海市长陈公博,当时数一数二的大汉奸,他看了苏青的文章《论离婚》后很是欣赏,特邀她来做自己的私人秘书。

因为要担负全家生计,所以苏青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苏青张爱玲谁的名气大 张爱玲闺蜜苏青(4)

于是她做了政府官员,与陈公博同进同出,关系暧昧。

但陈公博很快就让苏青停职了,因为她的文笔实在是太过大胆露骨,有损他的个人形象。

苏青的文风确实很与众不同:

她大胆宣称,追求灵肉合一的爱人;

她心思巧动,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移了个标点,就成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她离婚后的做派也和文风一样多情开放,这导致她在处理很多关系上不够避讳,底线模糊。

她因与胡兰成的关系不清不楚,与周作人等汉奸文人来往密切,被人称为“文妓”。

对于这个称呼,苏青也感到很无奈。

其实,她原本也想找个正经的人嫁了,只是当和男友吃饭时,看到站在门口探头张望而不敢上前的三个孩子,她无比心疼,

她担心再婚后,儿女们会受委屈,于是坚持不再婚。

因为孩子,她选择过着半依靠半是独立的生活。

当然,她的独立主要还是表现在写作这个事业上。

她用陈公博给的支票创办杂志《天地》,自己编样、催稿、付排、校对、跑印刷厂,风风火火地经营着。

她把自己的作品小说《结婚十年》结集出版,被人们争相购买,一时洛阳纸贵。

她不久就成为了和张爱玲齐名的上海文坛女作家。

但这些荣誉,终究抵不过她所依靠的人给她带来的巨大的反噬。

04举步维艰的晚年岁月

正如《断头王后》里所说: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苏青在落魄时结交了陈公博,得了一时辉煌;然而战争结束后,她也为之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带着通敌的嫌疑,她小心翼翼,低调行事,连名字也改回了冯允庄。

但尽管这样,她还是逃不过来自社会各界的歧视。

因为拖儿带女,为生活发愁的她给香港《上海日报》寄了三十多篇稿件过去,可是非但没有收到稿酬,反而因稿件内容还背上了“讽刺新社会”的嫌疑。

1951年,她报名戏剧编导学习班,却没有被录取,还是后来由朋友出面才被批准。

但苏青在学习班的成果无疑是可喜的。

苏青张爱玲谁的名气大 张爱玲闺蜜苏青(5)

她改编的郭沫若的《屈原》反响甚好,佳评如潮,演职员获奖甚多;

她编剧的《宝玉与黛玉》在京、沪连演三百多场,更是创下了剧团演出的最高纪录。

但她这个编剧却因为“历史问题”始终没有获得大家的认可。

生命中的苦难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在一次事件中,她因与涉案人员有过密切交流,而受到牵连,被关进监狱。

好不容易出狱后回到剧团,她却无事可做,只能去剧团门口看门。

苏青的晚年更为凄凉。

她没有良好的养老环境,不得不与离婚的小女儿、小外孙,蜗居在一间只有10平方米的逼仄房子里。

她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为身份敏感的原因,一家人时常受人欺辱。

她身患多种疾病,基本断绝了与外界的往来。

1982年12月7日,苏青病危,临终前很想看看自己的得意之作《结婚十年》,可惜因多次搬家书早就丢了,于是抱憾而终。

05

1984年,后人为她恢复名誉,算是给苏青这坎坷的一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绯闻男友胡兰成曾写过一篇名为《说苏青》的文章,描述过她心中的理想生活:

“有一个体贴的,负得起经济责任的丈夫,有几个干净的聪明的儿女,再加有公婆妯娌小姑也好,只要能合得来,此外还有朋友,她可以自己动手做点心请他们吃,于料理家务之外可以写写文章。”

理想非常简单,现实却如此复杂;然在复杂的现实面前,苏青却从未认输。

苏青张爱玲谁的名气大 张爱玲闺蜜苏青(6)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依旧热爱生活。”

在波折坎坷的人生中,苏青早就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却仍一半妥协一半争取,硬是在理想与现实中,寻到了一个足以安身立命的平衡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苏青或许是一位英雄,一位不屈不挠的生活英雄。

简介:一蒲萤,尘世间的一枚萤火,既要发光,也要发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