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划分(提升学生自我效能)(1)

【富晓红专栏】

弥合认知鸿沟,提升学生自我效能

——试论职业学校教师的思维转变

原创作者|富晓红 蒋方平

摘要:面对国家发展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高期待与职校生人生规划的低预期之间形成的巨大认知鸿沟,职校教师须率先转变思维,提高职校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与学习动力,这不仅可更好促进教学内容和专业知识的吸收,更有利缩小职校生自我心理落差,有效激发学习积极性和潜能。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学研究、心理建设、体育教学、自我效能

一、前言:

目前国家积极倡导职业技能教育,经济健康发展,正需要大量职业技能人才,这对于广大职校生而言可谓前途光明、未来可期。如何牢牢抓住这大好时机,及时消除社会对职业学校长久形成消极刻板印象的影响,帮助学生摆脱“挫败感”和“失败者”的角色固着,提高自信力以及对未来职业的可观性,这都给教师提出崭新、更高的要求。

二、关于职业教育的两种巨大社会认知反差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方案》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方案》的内容表明了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态度和决心,国家的经济建设离不开大量技术人才,职教人才将大有作为。

然而,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职校生普遍低估自身价值,对未来发展心存消极预期。笔者曾经对一个中本贯通班做过简单调查,询问他们当初选择本校的最初想法:全班20人,18人的回答是“家长和本人都认为没有考上高中,被迫选择职校是人生的失败。”一人觉得无所谓,另一位认为选择职校的中本贯通对于像他这样平时成绩中下的学生来说算是很不错的结果。

三、提升职校生的自我效能需要教师转变思维

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书、更在育人。面对国家发展对于职业技能人才的高期待与职校生人生规划的低预期之间所形成的巨大认知鸿沟,职校教师需要率先转变思维,不仅要懂得“教什么”而且要懂得“怎么教”,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什么”而且要帮助他们知道“怎么学”。其核心是提高职校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与学习动力,做到知行合一,具备责任感。这不仅更好促进教学内容和专业知识的吸引,培养社会有用人才,更有利于弥合职教期待与人才培养的认知鸿沟。

长久以来形成的固定思维认为:职校生都是中考“淘汰”下来、人生第一次大考的“失败者”、“差生”。职校生如果带着这样的预设去学习,那么很快就会在职校学习中不断被较差的学习成绩所验证;同样,职校教师如果带着这样的预设去教学,也会为最终放弃学生埋下伏笔。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墨菲定律或自我预言实现。

相反,如果转变思维:将职校生看作与高中生之间的错位竞争结果,较之后者,甚至他们或更具有动手能力或其他合适职业技能发展的潜质,具备有待发现的独特之长。当学生心怀自信、期许心态学习,教师怀揣欣赏与期待情愫教学时;笔者相信定会产生迥同效果。这便是皮格马利翁或罗森塔尔效应。

四、两种教学实践的结果检验与生动反思

笔者从事职校体育教学26年。期间既经历了由从艺术体操科班毕业“沦为”普通职校体育教师的“挫折感”,也长期“忍受”着与数理化相比体育教学长期不受重视的“失落感”,更体验了加强自身心理学修养后豁然开朗的“重生感”。由此在26年的教师实践中,先后经历了两种不同的教学实践模式,印证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生动印证职校教师改变思维模式的重要性。

1、消极教学实践:充满批评的教育只会让学生更加不思进取

自觉专业上的“低就”以及体育教学的边缘化,笔者曾一度将自己的“挫折感”、“失落感”或多或少地投射到学生身上,认同于有关职校生“低能”的固定思维和刻板印象,对他们怀以一种漠视、抵触与隔阂的心态。

2018年,笔者第一次教授一个中本贯通班和一个中高贯通班。拿到课程表,看到这两个班级时,笔者内心一阵窃喜,心想终于可以教到两个“好班”了。对这两个班级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这两个班让笔者以为可以重回当初中职生的“优秀”状态,带着美好的期许去上课,结果第一次课就大失所望:他们懒散、不爱运动,也没有纪律性,与中专班相比并没有较大区别。甚至在笔者看来还不如中专班,因为中专班学生至少还尊重老师;有“自知自明”,态度谦虚。而这两个班的学生“资质平平”却“自视清高”,充满傲娇,让人心生烦躁。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在笔者眼里他们既没有“好学生”的优点:热爱学习、遵守纪律、吃苦耐劳,也没有中专学生的优点:尊重老师,懂得礼貌,谦虚低调。

带着失望、恨铁不成钢甚至“瞧不上”这帮“啥也不是却自以为是”学生的复杂心态去授课,自然不会生出好结果。人一旦有了结论,不管对方做了什么,都会往预设的结论套圈或验证。

这是笔者教学二十几年来感觉最失败的一次体验,付出了真情实感,收获的却是学生的怨恨、不敬。毕业之际,尽自己所能帮助学生获得较理想的成绩,却没感受到学生的一点感恩之情,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

三年教学时光在充满痛苦、失望、挫败、不解的气氛中度过,也在不断反思、学习中度过,期间笔者经过刻苦自学,充分应用心理学知识洗礼,最终迎来涅槃重生。

2、积极教学实践:充满欣赏、鼓励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021年9月,送走老生,迎来新的一个中本贯通班和一个中高贯通班。两班共49人。之前的“失败感”激励笔者致力教授出与以往不同的体育课,尝试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并相信由身体运动方面的效能感,最终会辐射到他们对于其他课程学习中,久而久之养成终身收益的良好品质。

于是最初几节课,笔者利用课余做了一些细致的调查和询问,初步摸清每位学生的情况;然后放下“权威”身份,与他们诚恳对话,说:“老师需要你们的帮助,因为老师不太清楚生长在互联网时代的你们,此时此刻的年龄更希望怎样的教育?”

“去权威”,平等化的真诚交流,对于新时代的学生有着神奇作用。一开始吞吞吐吐不愿意本真流露的学生卸掉坚硬的外壳,开始如实回答笔者的各种问题。

两个班级在日渐一日的交流和课程中逐渐显露出他们积极美好的一面,虽然在最初的授课中也会有几位“刺头”,但经过多次交流,班主任老师的全力配合和支持,两个班级的班风都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并且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学生对笔者充满善意和敬意。他们在体育课上表现出来的积极、配合、集体感、坚强、拼搏精神都让笔者感受到了青春的朝气、希望、进取和阳光。充分体现了未来主人翁精神!

五、创新教育,激发学生自信、立德树人的几种方法

经历了的两种不同的教学实践模式,印证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结合自身教学思维的转变,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心得:

1、瞄准时机,关注每一位学生,积极寻求整体突破

3月12日,上海发布:中小学进入全面线上教学。线上和线下授课对一些自觉性和自律性高的学生来讲可能没区别。但对于部分自制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没有教师的监管和督促,不管是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还是完成率都有明显下降。

然而,笔者却发现线上教学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效提升学生自我效能的契机。线下教学,教师很难给予每位学生足够关注,总有个别学生习惯默默躲在其他同学后面,与老师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而线上教学,教师与每位学生面对面,且沟通方式多元,可以通过文字、语音以及视频,甚至表情包等不同方式,让那些怯于与教师交流的学生无处“遁形”。

笔者抓住契机与学生充分交流,甚至对线上教学中碰到的操作问题,有意求助他们帮忙解决,以此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等到九月份开展正常线下课时,明显感受到他们的成长,对于教师安排的任务,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体现出集体感和荣誉感,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和亲近。

2、运用心理学知识,妥善引导情绪易激动的学生

经过与学生充分、平等、诚挚的交流,凭借心理学知识,笔者发现职校生中相当多的学生之所以对学习兴趣不高,与以往的学习经历或原生家庭留有的心理创伤直接相关。他们不仅对学习表现淡漠,甚至会在毫无征兆、风牛马不相及的情况下,突然爆发情绪,让人措手不及。

在一次模拟视频考试中,笔者照例与每位学生作了简短交流,气氛和谐而轻松。但在课程结束不久意外接到班主任电话提醒,“上课说话要注意和小心,有些学生敏感而情绪激动,哭泣不能自制”。是继续以往师生互相猜忌的相处模式,还是选择彼此信任、真心交流?笔者选择后者。保持理性和冷静,第一时间联系体委和其他同学了解情况。同学们回馈:“该课程效果挺好,轻松活跃”。笔者又联系当事学生,学生表示课后因为两位好友在微信里跟她开玩笑,引用了笔者课中形容她的一种状态:“好像刚游泳回来。”反复说了几次,她就不知道为什么情绪崩溃了。

笔者顺势对这名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原来是同学的玩笑唤起了童年时被同学嘲笑她“神经病”的创伤,引发情绪失控,进而迁怒教师,并跟班主任带着情绪说了口是心非的话。了解到学生的真相后,笔者并没怪罪学生,而是给予她专业的心理安抚、共情和理解,最终赢得她的信任。她向笔者倾诉,当她遇到不开心时,非常渴望寻求父母、老师的帮助,但往往大都得不到有效回应以及她想要的安慰和关注,所以她就特别伤心和难过。笔者应用心理学帮她看到如实呈现,并鼓励她尝试向班主任说明事情真相,以减轻她的内疚之情;相信她敢于面对真相的那一刻便是自信、勇敢和成长的高光时刻。如今该生较之以前情绪稳定并自信了很多,并在体育课上表现出积极配合的一面,甚至帮着教师一起管理班级纪律,有了责任与担当。

3、和善而坚定,秉持原则,合力解决极端个案

职校教学中遭遇极端学生、极端事件是难免的。对于这样的学生,有的教师选择放弃,有的教师选择过度“关爱”——无条件放低要求。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地放低要求或提高要求都会对学生发展不利:前者会让学生心智不成熟,无法成长;后者容易让学生习得性无助。《正面管教》一书中倡导“和善而坚定”的教育方式,态度和善不等于放纵学生、纵容不当行为。面对极端学生,笔者秉持不放弃也不放低要求原则,而是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实施联合教育,和善而坚定地解决问题。

201某专业中专班线上教学、模拟视频考试中,有一位学生始终不愿意打开摄像头,多次沟通未果,坚持不参加考试,平时也不交作业。无奈之下联系班主任,希望借助班主任之力帮到他。但最终学生依然选择不参与。并且当着全面同学面宣称只要10分。笔者最后根据他一次性补交的几张运动照片,酌情给了他20分。恢复线下授课后,主动找到该生询问其不想参加考试背后的真实原因,希望有的放矢。该生给出的理由是没有摄像头,自知理由站不住脚时突然情绪失控,拍案而起,歇斯底里骂人。

笔者当即采取了冷处理,让他离开办公室,并将此事禀告相关领导。领导很重视,立刻展开工作,同时提醒笔者:“该学生情绪激动,不要再找他尝试任何交流或沟通。”

第二次课,笔者在课程开始申明一些课堂规则时,该生又突然跳起来辱骂笔者。再次联系科室,领导立刻和学生进行了教育和沟通。半小时后带着学生来给笔者道歉,但该生最终没有道歉,反过来说笔者骂他,并且各种投诉、拨打110之类的威胁话。笔者和科领导达成一致:先让他冷静情绪。

秉持不放低要求原则,笔者将担心坦诚相告领导:面对该生,如果交流之后不再继续跟进教育对他的个人发展是否有利?对其他同学是否产生负面影响?领导赞同,联合学生所在的科领导以及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严肃而耐心的再教育。

秉承不放弃原则,笔者充分做好全班工作,确保学生不受该生负面影响,明确正向效仿;也让该生意识到自身行为的偏差;同时,从他室友入手,通过迂回战术,把笔者的教育信息间接传递给他。多方作用下,该生言行明显收敛,对笔者安排的课堂内容尽量完成和配合,也为进一步实施教育奠定基础、提供可能性。

六、结语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国家发展对于职业技能人才的高期待与职校生人生规划的低预期之间所存在的认知差异,既是职校师生需要跨越的鸿沟,也为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充满潜力和无限可能的“最近发展区”。

着眼“最近发展区”,职校教师须及时转变思维,不仅要在如何传授更多、更好、更适合未来国家发展需要的实用职业技能知识方面狠下功夫,更要在增强学生自信心、调动学习积极性、立德树人方面做足功课,切实提高职校生专心职业技能学习、未来成为国家职业人才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Myers, D,Q 《社会心理学》

Nelsen,J 《正面管教》

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划分(提升学生自我效能)(2)

作者介绍:

富晓红,少儿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婚姻家庭咨询师、国家级形体教练、瑜伽教练、高级形象礼仪指导师,从事教学28年来积累了大量教学经验,每一次教学都是一次实践,如何和学生沟通,如何说话,选择什么时机说话,都成了不断研究的课题。终极目标就是帮助自己和更多的家长和学生走上更幸福的路。

蒋方平,上海现代化工职业学院公共基础院院长。

本文为富晓红老师原创,首发“富晓红的幸福家园-(ID:fuxiaohong5166)”

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划分(提升学生自我效能)(3)

,